本文作者:鱼鱼鱼
本文主播:李俊达
“我必须要承认,填着表格上那一栏栏的项目,编着堂而皇之的理由时,我心里想的是鱼香茄子、豆瓣酱红烧鱼、火爆腰花和花椒的香味。”
1994年,英国女作家扶霞·邓洛普申请前往四川大学学习少数民族历史。来成都一年后,她花了3个月时间学习专业厨艺,尝遍了街头餐馆,并写下了那本有名的《鱼翅与花椒》,将成都美食带入了西方世界。
鱼翅与花椒书籍封面
看这设计是学到中式审美的精髓了
(图:Google Books)▼
成都留给人的印象,总关乎花椒、辣椒的味蕾记忆,这些食材,也是“巴适”城市精神的另一种隐喻。连续6年,成都一座座街头巷尾的餐厅,组成了丰富的风味供给,不断刷新着大众点评“必吃榜”。这种多样性,也让成都荣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亚洲首个“美食之都”。
美食连结着大脑的内啡肽通路,产生了“必吃榜”这样的群体美食记忆,它更是一座城市经济文化的底色所在。
过去的一年间,成都仅在吃上就花掉了1600亿元,较去年增加了44%。在疫情降低流动性消费后,这更彰显出成都的底气。
人均13的冰粉不算贵,人均26的谭豆花可以吃到饱
至于麻辣烫,喜欢排队就去试试吧(摄影:©夏雨)▼
味蕾有记忆,人才也在涌动。数据显示,去年成都常住人口升至2119万,超过广州、深圳,仅次于北京、上海。过去五年有超过50万青年落户成都,其中本科学历占比77.38%,硕士学历占比10.27%。
人在变多,城市的节奏和压力自然更激烈。尤其今年开始,公众对于成都的印象开始出现折叠——A面是“来了就不想走”,B面则是“应届生不太适合来成都”、“求求你们别来成都了”、“千万别来成都,你会失望”……甚至成都一度被冠上了“卷都”的称号。
三年前,我们近距离观察了成都为什么而逆袭。但时隔三年后,我们重新回头看,这座北上广外的“超级桃花源”,真实底色如何?
如果你是国宝,你在哪里都可以躺平
(图:shutterstock)▼
从收入水平来看,成都在一众兄弟城市面前老老实实 ▼
赚的或许不多但是论饮食消费成都人一点不含糊 ▼
对街边的“苍蝇馆子”的热爱刻进了成都人的DNA
(图:图虫创意)▼
闷热的午后想要来杯冰美式
后备箱敞开就是工作台
(图:shutterstock)▼
买杯素茶2块钱,剩下8块还能过下牌瘾
打牌可以,打架出去(图:Unsplash)▼
成都人内心里的安逸也孕育出成都自由包容的城市气质。在成都生活,你会发现这儿的人比较好相处,不欺生,谁来了都包容得下。成都涌进了很多人,但城市文化还没有被稀释,反而是这帮人被成都巴适的城市文化同化和吸纳了。
虽然成都在社交媒体被贴上“卷都”的标签,但毕竟,城市只是提供一种氛围和可能性,我们也不能要求一个城市的房价远低于北上广深的同时,还能提供相等的就业机会和薪资水平。但如果想要工作生活两不误,成都依旧是那座北上广之外的超级桃花源,成都的巴适不是放纵,更多是生活和工作之间的平衡。
所以,戳破“完美城市”的泡泡,再重新审视,你还是会发现,成都的美好依旧在那。
啥!地震!来了就知道,这都不是事儿!
成都,码农的天堂,攻城狮的乐土,程序员的应许之地。
成都日料不能吃
说错了吧,重庆人口比成都多
好大个烟锅巴踩不歇嘛
新一线
怕地震不去
江苏人表示想去
太能吹了过头了我承认成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