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中国画 - 款题与印章 4

欣赏中国画 - 款题与印章 4

00:00
06:28



清 八大山人 《兰》图片来源:中华珍宝馆




元 倪瓒 《雨后空林》图片来源:中华珍宝馆


让我们来继续学习印章。画幅上的印章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作者自己的印章,一种是别人的印章,依照印文来分,又有名号印、闲文印,和鉴赏收藏印。前两种印文,作者自己和任何人都适用,最后一种,则必非该画作者自己所钤。


画家在作品上钤印,主要是证明该画是他的作品,具有取信的作用。往往在签名下盖上一颗或几颗印章。做这种用法的印章,一般多是名号章,但也有例外。画家钤印的另一个目的,可能是配合画面的构图,把印章钤在与画面相称的位置,使它自然融入画境,成为画面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形下,画家可能在打腹稿的时候就预留了钤印的空位,但也可能在图成之后审视虚实,再加印章予以补充。例如,八大山人写生册中的一幅《兰》,全株只有五叶,叶叶向左,一枝淡墨花枝向右,花叶在构图上是平衡了,但整株兰花在画幅上的位置只占画幅的左半,右半颇嫌空白太多。作者在右上角钤了一个“浪得虚名耳”的闲文印,予以制衡,画面马上就灵活平稳下来。这是画家钤印除了取信之外的另一种妙用。取信之用的印章多钤在签名之下,平衡画面用的则以闲文印为多。


一幅名画常有鉴赏者或收藏者题字钤印的情形。前者可能表示曾经欣赏过这幅画,钤印题字做个记录,后者的作用则表示该画曾为钤印者所有。例如元季倪瓒传世的那幅《雨后空林》,上面有“长宜”、“莫是龙”、“邹孟猷印”、“共城孟猷印记”、“黄钟工簴”、“华亭黄氏家藏图印”、“安仪周家珍藏”等七颗私印。最后二印就是收藏印,其他大约都是鉴赏印。另外有乾钤前的七玺和“宣统玉览之宝”则是清朝乾隆和宣统两帝的鉴藏宝玺。


前文谈到印章可以增加一幅画的精神,反之,印章也可以破坏一幅画的美感。就以《雨后空林》来说,上端正中那四颗皇帝印实在钤的大煞风景,有如窗外本是毫无阻碍的野景,忽然无端端的在窗口处树立了一根电线杆,十分碍眼。有人说,清宫藏画上乾隆皇乱钤印,好像都市中没有计划的违章建筑,比喻的实在很妙。


历代的收藏家常喜欢在画上钤鉴藏印。从这些钤印人年代的先后,我们可以追寻一张画的流传经过,加上各书对该画的著录,对研究一张古画的真伪和本身的经历非常有帮助。例如,南唐赵干那卷《江行初雪》,卷首有“江行初雪画院学生赵干状”,专家认为是李后主所写。北宋时见于宋徽宗的宫廷收藏录《宣和画谱》。收藏印有金章宗“明昌宝玩“等七印,可知北宋末靖康之难金人从宋内府得到此卷。画幅中”天历之宝“一印是元文宗收藏印。表示此卷由宋入金,由金又入了元朝内府。卷前有半印一,存”司印“二字。这是明初洪武年间接收元朝宫廷藏画时所钤。可知洪武年间又入了明宫。明朝嘉靖年间由内府流出,为当时权相严嵩所得,再传至吴瑞徽,有”吴瑞徽“印,又有”苍岩子“、”蕉林鉴定“,”安歧之印“,可知清初分别在大收藏家梁清标,安仪周手上。再看乾隆诸印知此卷又入了清宫,民国后接收清宫存画,今归(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由这些收藏印可以看出,这卷名画确是”流传有绪“,收藏印对一幅画的研究工作很有贡献。


从下一期节目开始,我们将继续学习装背与裱轴。感谢您的收听,我是小云,期待下次和您共同云端学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纯颐盼盼

    没错,违章建筑,形容得妙!见越多就越闹心,乾隆老爷子盖一个,知道他鉴赏过就好啦,他偏不,一个人要盖那么多个,真是……我还听过一说法,说像狗皮膏药

    韵小云 回复 @纯颐盼盼: 是啊,真是无语!

  • 红玲初心

    太喜欢开场音乐🎶了,听多了感觉烧脑,不听又很是想念😜

    韵小云 回复 @红玲初心: 哈哈哈,谢谢红玲!我自己如果听多几遍都起耳朵茧子了,每周一次还可以

  • 红玲初心

    伴着美妙的背景音乐,听着小云说着如此雅致的古画,无限的意境在脑中铺展开来,还能涨知识,真是一种别样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