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出世心做人,以入世心做事

以出世心做人,以入世心做事

00:00
10:41
以出世心做人,以入世心做事
中国文人在谈论理想人格时总是离不开两个词出世与入世。在人们的思想意识里,出世与入世的思潮永远经渭流变,枝蔓衍生,成为思想精神文化上的两难选择。特别是在封建时代的文人中,要么选择精神上的困顿,要么远离官场,潇洒自在。陶渊明因看不惯官场的黑暗而退隐江湖。选择了出世,并且没有再回来,即使他有过想法,也有入世成就霸业。激流勇退班出世的人,例如范蠡。相传范蠡帮勾践报仇以后,便弃官从商,富而有德,人称陶朱公。而这个世界上,真正像范蠡那样的人不在多数。大多都是像李白、李商隐这样的人,郁郁不得志,无处退隐。
出世与入世,换一种说法,其实就是看透进退的玄机。古人讲进退是指做官还是退隐的问题。明代理学大师薛文清说,进将有为,退将自修。君子出处,为此二事。这是古人的进退观,正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最高明的智者会在出世和入世间进退自如,不受名利的束缚,既能全身,又能成就大业。梁淑敏就是这一方面的典型代表。梁淑敏先生说。挺然是有精神。站立得起,安详则随时可以吸收新的材料。因为在安详悠闲时,心境才会宽舒。心境宽舒,才可以吸收外面材料而运用融会贯通。梁淑敏先生到北大讲学后,便开始研读儒家经典。他发现佛学直言苦,而儒家却讲乐。这两者的矛盾迫使他去寻求答案。这时,少年中国学会邀请他去做关于宗教问题的演讲。这件事情在以前本是很容易,但现在他写不数行,涂改满纸,思路窘涩,头脑紊乱。
于是他放下笔,在《东崖语录》中看到百虑律交锢血气靡宁,这句话才暮然惊醒。正是这件事情促使他后来重返儒家。梁淑敏先生认识到自己在散乱暴躁的心境之下,很难认真的去做好每件事情。所以他选择放下了手头之事,在平和的心境下确立了自己的精神,放弃出事,回归儒家,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位幸运者,他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的人生只有短短的54年,他出山辅佐刘备的时候,刚好进而立之年,正是人生大好时光,隆中对成了他人生的分界线,他有两句名言一句是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另一句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分别代表了他前后半生的精神,诸葛亮是先出世后入世的前半生,必是草堂之中躬耕于南阳,博览群书,拥有经世致用的才能,同时在身体力行中养成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前半生为后半生打好了基础,所以他既不会苟活于乱世,也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所拥有的人生的确令人向往,现在面对出世与入世,很多人无从选择,往往会从这一面走到那一面,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要走的人生路也不可能相同,所以什么样的生存方式都是正确的,只是不要自寻烦恼就是了,毕竟出世与入世只不过是生活方式不同而已,入世却能够不练,事便是心,出家再经过生活的锤炼,而越发如何从轻,才会有真正的觉悟。出事却持名利性,不仅不能有帮助与解脱,反而会影响道心更坠地狱,有个说法叫出离心,是以出世之大愿做入世的事业,也就是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朱光潜先生也曾用这句话评价红衣法师即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印度有一位学者,学识渊博,德高望重,他有一个小徒弟,天资充盈,却总是怨天尤人。这天徒弟又开始抱怨,智者对他说去取一些盐来土地,不知何意,疑惑不解地跑到厨房取了一罐盐,智者让徒弟把盐倒进一碗水里,令他喝下去,徒弟不情愿的喝了一口。苦涩难耐,智者问味道如何,徒弟皱了皱眉头,说又苦又涩。智者笑了笑,让徒弟又拿了一罐盐和自己一起前往湖边,智者让徒弟把盐撒进湖水里,然后对土体说聚一盆壶水喝吧,徒弟喝喝了口湖水。智者问味道如何,徒弟说清爽无比,智者又问,尝到苦涩滋味了吗?徒弟摇摇头。智者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人生中的许多事情如同这罐盐,放入一碗水中,你尝到的是苦涩的滋味,放入一湖水中,你尝到的却是满口甘甜,让自己的心变成一壶水,自然尝不到人生的苦涩,做人做事都应如此,莫让心局陷在了一个狭小的空间。心如大海,便可达到出世的境界,但最完美的人生并不是一味的追求出事,而是以出世心做人做事,以出世的心态做人,以入世的心态做事,常怀出世惊心,功名利禄才能看得淡。凤满幽怨才能放得下,常怀入世之志,满怀抱负,才能展得开生命之翼,才能飞得起做人,当如隐士,在滚滚红尘中淡泊明志。御膳寡君,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做事当如战士,在人生的战场上披肩执锐,常见寄出,虽千万人,吾往也,具体说来,人活着要做事要谋生,不论是为自己还是为社会,都来不得半点虚妄,一个人一生能看到几次日出日落的景致,因此主要还是要珍惜,绝不能虚度光阴,要每日都过得充实,有意义,有益于人,也有益于己。积极的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不悲观不厌世。一步一步坚定的向前走去,明知越走越接近,那谁也无法逃避的终点也坚定的前行,这样的人生是摆脱了大悲苦,拥有大欢喜的人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