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永义在村里人眼里做人十分靠谱,客观公正,
也是非常热心肠的,所以,村里街坊邻居但凡有点难
事儿,总是会向潘永义求助,但凡有些需要评判是非
的事儿,也会喊潘永义来评评理。
“咱在庄儿上,也不吵也不闹,人家就跟咱们维
持的好,如果总是想着吵嘴、斗架、打人,谁跟你好?”
潘永义从座位上站起来,很是感慨地举起手臂,“咱
活着,活的是个人气儿,要学会将心比心。我结婚时候,
里里外外就来了十几个人,我儿子结婚时候,来了几
十个人,等我孙儿结婚啊,足足摆了几十桌,两百多
号人儿呢。为啥来的人越来越多,因为咱老潘家跟别
人互相捧场啊,咱们给别人捧场,别人也会给咱们捧
场,一个筷子掰得断,一把筷子折不断嘛。”
潘永义还记得,儿子七八岁、闺女五六岁的时候,
村里大多数人,包括他在内,除了种地,还没学会做
些其他的小买卖,就指望着田里的收成过活哩。
多年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到了徐年庄,村
里不仅不再抓“投机倒把”的,还鼓励人们做买卖。
于是,这时候,豆子除了压榨成豆油、豆渣做成
豆饼喂牛外,还有了新的做法——做成豆腐皮(又称
千张)去售卖。
这一年快过年的时候,潘家的邻居也开始做起了
卖豆腐皮的行当。刚开始做生意,自然是想着街坊邻
居能够帮衬些的,于是便先是在自己村子里兜售。
潘永义的儿子潘丙田这时候已经长大了,结婚了。
夫妻二人正在家里和面,准备蒸馍呢,邻居又来卖豆
腐皮了。
为什么说“又”?
因为潘丙田的妻子吴学英前几天刚买过一沓儿邻
居家的豆皮。
“再买点儿吧,现在做素饺子,韭菜鸡蛋掺豆腐皮,
好吃着哩。”邻居说。
“上次买的还没吃完呢。不要了。下次吃的时候
再找你买。”吴学英说。
潘丙田却接过豆皮,“人家既然来了,就不能让
人家空着手回去。将心比心,互相帮衬,互相给面儿”。
于是,那年过年,老潘家把豆皮吃了个够。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