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成长》49 朋辈压力

《二次成长》49 朋辈压力

00:00
07:08

  【第四节 自卑感】

  【小社会的冲击】

  小学阶段的开始,也是我们第一次感受到朋辈压力的开始,我们从天真烂漫的幼儿园散养生活,迈入了开始有组织有纪律的“小社会”生活。之前,我们会追随父母的脚步,他们的存在就像神一样重要;但这个阶段开始,同伴的影响力开始逐渐增大,我们会从他们身上学到大量的新鲜事物,有些是好的,有些是令人担忧的。自卑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从我们在人群中和别人比较开始的。但有自卑感可不是世界末日,我们的心理韧性就是在和自卑的不断较量中变得越来越强大的,和它斗争的经历让我们的自尊更加有底蕴,不是轻飘飘浮起来的空中楼阁。所以此书与一般的心理科普书不同的是,我不想教给大家如何摆脱自卑的方法,而是希望跟大家一起来认识和理解自卑,把它变成真的值得信任的朋友,而不是试图去消灭它。

  【朋辈压力】

  自卑感有很多模样,但不管是哪种样子,都一定是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来和体验到的。下面的表达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不适,正是因为它们和自卑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小团体、不受欢迎、局外人、没有朋友、别人有的我没有……大家发现没有?这些表达都和别人有关系,如果一件事情跟别人没有关系,是不会引发我们的自卑感的。所以刚开始接触“小社会”的我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呢?其实就像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需要依赖父母的反馈来看待自己一样,我们会依赖同龄人的反馈和评价来找到自己的角色和位置。

  我小学时转过一次学,深深地体验到了通过别人的反馈找到自己位置的感受。记得转校的第一天,我坐在靠墙的正数第二排,一转头就能看到整个教室,课间的时候我观察同学们的互动,他们好像一下课就知道自己要找谁,或是一起上厕所,或是一起追跑打闹,或是三两个人凑在一起聊天。我像一个局外人看着这一切,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儿,只能默默地拿出自己的贴画,在本子上写写画画。这个时候前桌的同学偶然回头看到我,突然“哇”了一声,说我的贴画好漂亮,然后我大方地送了她几张,她又分给了其他同学。于是我就变成了有漂亮贴画,而且可以随便送给大家的新同学人设。现在回忆起来,我突然意识到,原来别人的关注其实就是对你进入某个集体的一种邀请。

  再后来,我加入了一个小团体,这就意味着我和小团体里的成员需要常常一起上下学、需要一起上厕所、中午需要一起吃饭、体育课需要一起自由活动……起初我觉得很开心,好像到哪儿都不孤单,但后来慢慢觉得变成了一种压力,因为小团体不只有一个,而是有很多。不同的小团体之间未必是朋友,多半是互相看不顺眼的“敌人”,然后就被迫卷入了一些“战争”,形成了一些偏见。我所在的小团体的其他成员家庭条件很优越,平时会攀比谁的学习用具或穿戴更好看。我唯一能炫耀的就是我有很多好看的贴画,它们是我从舅舅的图片工作室拿回来的。但这样的炫耀资本未免有些力不从心,所以就会常常无奈地听到一些刺耳的声音,比如有一个女孩会经常惊讶于我们家没有的东西。

  啊?你们家没有冰箱?

  啊?你们家没有空调?

  啊?你们家没有微波炉?

  啊?你们家没有电脑?

  ……

  我当时也真的在想,对呀,我们家怎么什么都没有,是不是不太正常,当这个想法产生的时候,自卑感也就随之产生了。而在此之前,在没有同龄人反馈这些信息的情况下,我并没有觉得没有这些东西对我的生活造成过任何影响,更没有自卑的感觉。可见,朋辈压力的力量真的是非常强大的。

  前面我们提到,不同的人自卑感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有的人可能因为家境条件的差距而对那些更优越的人表现出顺从和讨好,而有的人可能完全是相反的,充满挑战和反抗。虽然是完全不同的表现,但都有可能是由于同样的动机而做出的。我想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提到的一个自卑情结,他的定义是:当某一个问题超出个体的适应程度或能力范围,并且承认绝对无力解决的情况下,就会产生自卑情结。我分享的目的其实是想重新为自卑这件事情正名,自卑其实就是在描述一种人人都可能会遇到的现实状态,是我们的基本情绪之一,不应该把它妖魔化或者贬低化,好像自卑是一种负面的概念。它其实就像我们受到伤害的时候会悲伤难过一样,不是因为缺陷而致,就是一种正常的、合理的情绪。有了这种情绪,也不要发誓消灭它,而是要像难过悲伤时一样,学会寻求支持,学会安慰自己。而自卑这种情绪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应对起来要更简单,那就是理解它,理解我们究竟在什么地方遇到了困难,仅此而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杜度_55

    千万别加自我介绍 着重内容的输出 内容输出精彩 不用自我介绍也会关注!

    文通有声 回复 @杜度_55: 已通知主播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