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成长》46 自知之明:归因

《二次成长》46 自知之明:归因

00:00
06:27

  【第三节 胜任感】

  【要向自己邀功呀】

  胜任感是幸福感的重要成分,没有胜任感,体验到的幸福感都是别人给的,很难从自己身上获取。需要依赖外界的幸福感很短暂,会引发不安,患得患失,而且这种幸福感我们常常很难和别人共享,生怕被抢走。而我们真正需要的幸福感一定是从自我的内在感受到的,甚至可以分享给别人,哪怕别人有同样的体验,我们也不会担心幸福感会抛弃自己。胜任感和归因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我们怎么解释一件成功的事情或一件失败的事情和自己的关系,就是归因方式。如果归因方式出现了问题,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在一个公司里,你做了所有的活儿,但是别人抢在你前面和老板邀功,老板就以为你什么都没做,把你做的事情带来的成绩、奖励和荣誉都给了那个邀功的人。这听起来好像自己傻傻的,是不是?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这么对待自己的,明明曾经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但自己从不向自己邀功,导致我们根本不知道原来自己是很厉害、很优秀的。这一节,让我们好好聊聊这个“不邀功的坏家伙”。

  【自知之明:归因】

  怎么看一个人有没有胜任感呢?那就是同时具备自知之明和全力以赴的行动力。自知之明在这里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我在这里是想表达一个人能够客观自信的归因能力。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首先了解一下归因理论,它指的是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人们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适应环境,往往对发生于周围环境中的各种社会行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做出一定的解释,即认知整体在认知过程中,根据他人某种特定的人格特征或某种行为特点推论出其他未知的特点,以寻求各种特点之间的因果关系。简单来说就是知道自己为什么做成一件事情或者做砸一件事情。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

  第一,能力:自己是否有做一件事情需要的知识或者技能。

  第二,努力:自己是否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付出了力所能及的行动。

  第三,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完成任务的困难程度。

  第四,运气:个人自认为任务的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第五,身心状态: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

  第六,其他因素:除了上面的原因外,是不是有其他相关的影响因素。

  比如拿我写书这件事情来说:能力上具备心理知识和写作技能;我在完成书稿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是自律和刻苦的,但也有想偷懒歇一歇的时候;写书这件事情对我来说是第一次尝试,还是很困难的,有很多未知和挑战也都是第一次遇到;整个过程中的身心状态时好时坏,很容易焦虑;也有很多其他因素,比如亲人朋友的支持和陪伴、编辑的鼓励、前辈的著作等。

  每个人对这些原因的组合和运用都是各不相同的,而且即使归因于同一个原因,归因的稳定性、是内因还是外因、可控性,也都是不同的,大家可以通过表4-3来感受一下。  

  上面已经说过表格左侧的六个因素分别代表的含义,关于顶部的三个维度的因素,我再详细解释一下,帮助大家理解。

  第一,稳定性。指的是某个因素是否在任何情况下,归因结果都是相对比较一致的。在六个因素中,一般能力高低和任务难度都是较为稳定的;但努力程度、运气好坏、身心状况和外界环境,就不一定了,它们是在完成一件事情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波动的因素。

  第二,内外性。指的是某个因素究竟是跟自己有关,还是跟外界有关。在六个因素中,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身心状况都是和自己有关的,另外三个因素则比较依赖外界。

  第三,可控性。指的是一件事情是否是自己可以控制的,是否由自己的意愿所决定。在六个因素中,除了努力程度,剩下的因素都被心理学家韦纳认为是不可控的。

  这里要澄清一下可能引起歧义的地方,在不可控的因素里,似乎能力和身心状况会被认为是可控因素。但要注意,这里提到的不可控的意思并非能力、身心状况等因素就是永远不变的,而是说能力和身心状况的提升还是要靠努力这个前提,而且即使努力了,提升也不是必然的。所以这样看起来,我们对人生的可控性确实比较受限,但需要控制的事情倒也简单,这样想来,是不是压力也会小一些?我们只需要考虑“努力”这一件事情,其他方面都是水到渠成的结果,耐心自然等待就好。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哈尼_688

    这个点听~越听越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