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价值感】
【我在这个世界上,不多余】
价值感雏形的形成将成为儿童心理发展阶段中的一个里程碑,它是之前的成长中一系列经历互相影响之后的一个结果。价值感是一个心理学词汇,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说的自信,有价值感可以理解为有自信,而没有价值感可以理解为不自信。为什么把这个两个概念放在一起讨论呢?因为我认为很多人对于自信的理解可能也是模模糊糊的,比如当你被问到“自信是什么”时,你好像很难用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总觉得好像就是一种气质,一股劲儿,也许把价值感和自信放在一起解释,会对这个概念更清晰一些,这就是我们在这一节要讨论的主题——一个人相信自己的存在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的能力。如果我们总感觉自己是多余的,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理由,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究竟有何意义,那我们所处的人生将会在根本层面上体验到难熬的痛苦,这一切我们仍旧要从它的开端谈起。
【无价值感背后的漫长链条】
无价值感是认知心理治疗中关注的三大问题之一,另外两个问题不可被爱和无助感,分别对应着成长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缺失可能带来的问题。无价值感的形成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它背后的漫长链条(图3-1)将把我们从第一章到第三章涉及的概念串联在一起。先来看主线条,信任感→主见→价值感。只有当我们对生存的世界有最基础的信任感,我们才能够放心地和它互动,并在互动的过程中有机会建立主见,主见的形成又会促使我们完成更多的任务和目标,从而体验到价值感;反之,如果我们的信任感不足,我们是没有办法相信自己可以被这个世界无条件地爱着的,那么在各种人际关系中,我们可能无法形成自己的主见,总是会担心和别人关系的破裂,如履薄冰地生活。如果连基本的生活状态都是紧张的,我们就会排斥去挑战和探索这个世界,回避做很多事情,那价值感就很难建立起来,因为我们需要通过在做事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就和价值。
当我们价值感不足的时候,可以先从主线上来找找看,锁定一下主要是信任感还是主见出现了问题,这样就可以继续按图索骥,找到更细分的心理源头定位。然后我们再来看各个分支的线路,当信任感是主要问题时,就可以从存在感—分裂感—安全感中找方向,并且从之前的内容中定位到相应的概念进行重新阅读,有针对性地对自己还有缺失的地方进行重点理解和解决,其他路径同理。
如果你发现多个元素都亮起了红灯,这是比较常见也比较合理的情况,不用担心,因为我们的心理结构各个部分都是互相链接和影响的,可能有些地方通畅,有些地方堵塞。我们只需要找到对我们自己来说最关键的节点,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进行修复即可,这里给大家提供两个路径来进行修复。
路径一:捷径。
如果当下的心理状态是焦急的,那么就可以找链条中靠后的因素来进行解决,这样对我们的改变速度是最快的。比如在我对照上面的框架图进行分析后发现,导致我的价值感较低的细分因素中,有分裂感、羞耻感和内疚感,其中靠后的是内疚感,那么我就优先从内疚感入手来解决问题。要注意的是,“捷径”顾名思义,它肯定是漏掉了一些环节,所以给我们带来的改变虽然快,但是治标不治本。它可以让你短时间内调整情绪,但过一段时间它还会再来,因为这个链条中更靠前的问题还未解决,所以运行一段时间,后面的路还是会堵塞,对我们造成困扰。
路径二:从头开始。
如果当下的心理状态还算平稳,或者处在捷径方法奏效后的平静期,我们还是要更多地使用路径二来帮助自己进行彻底的改变。因为这个过程很漫长,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代表着自我探索、自我成长,是一种生活状态,所以也不用着急。改变并不是我们唯一的结果和目标,它更像是我们跟自己相处的一种方法。比如对我来说,刚才提到除了内疚感,比较靠前的还有分裂感和羞耻感,这些是解决起来需要更深入更有耐心的。那么我平时就会比较关注这两方面的内容和知识,如果遇到可以帮助我更理解自己的内容,我就会重点学习和消化,慢慢抚平分裂感和羞耻感带来的负面体验,但我建议进行这个过程的方式还是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的帮助,一点一点地去回溯和治愈,因为我们在看自己的问题时,是有盲区的,哪怕是新的知识,也会习惯性地用自己舒服的方式来进行消化,最终可能又变成了之前不良的自我保护的一部分。我们需要“第三只眼”来看到自己的盲区,否则就只是在自己封闭的小世界里打转。
咨询师大部分不靠谱
重塑自我Jacky 回复 @杜妮儿: 为何这么说?
学习
文通有声 回复 @DJCACA: 谢谢您的认可,非常感谢您收听我们节目,欢迎订阅我们的专辑,持续的收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