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成长》29 无助模式

《二次成长》29 无助模式

00:00
06:17

  【无助模式】

  上面我们重点讲的是忽高忽低的自尊,我们都知道低自尊会让人不敢去做新的尝试,因为不相信自己会成功,而在高自尊的情况下,哪怕这个自尊是虚假的,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去短暂地实现目标。这种高自尊之所以不稳定,甚至会让人陷入危险,是因为这种自尊是条件性地依附于成功。

  什么叫条件性依附于成功呢?就是说我有没有自尊取决于我是不是做成了一件事情,如果失败了,就会认为这是对自己价值的否定。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因果关系呢?可能很大程度上和父母或者老师等长辈在孩子失败的时候给出的反馈有关,比如考试没考好,长辈给出了非常负面的评价,“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就是学不好”等,这样一来,失败就迅速在孩子的心里建立了一种和低价值感相关的条件反射。相反,如果孩子考出好成绩,就一味地夸赞,“孩子真棒”“真聪明”,那么这两种巨大的反差就会在孩子心里形成这样一种模式——我的价值感和是否有好成绩是直接相关的,有好成绩,我就是最棒的;没有好成绩,我就要承受一无是处的低价值感。

  可是这些外在的评价,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并没有给孩子带来指导性的价值,孩子体验到的更多的是无助,因为“笨”或是“聪明”似乎并不是自己能控制的,所以孩子并不知道如何面对这次失败,或者也不知道如何理解这次成功,同时更不知道下一次可以怎样做得更好。

  我在四五岁时正好也经历过一件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无助事件,分享给大家,也许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过程。当时我应该是在上幼儿园,有一天老师给家长留了一个教孩子认表的作业,就是家长在表盘上随意摆弄几个位置,让孩子来认是几点钟。老师之前并没有教过我们,完全是让家长来开始这个过程,我的父亲当时承担了这个任务,他从单位给我拿回来一个非常漂亮的闹钟,金色的外观,银色的指针。我当时开心极了,兴高采烈地开始学习,结果我的父亲就教了我一遍长针和短针还有表盘上数字的关系,就说学习到此为止,然后开始考核我。给我拨了几个指针的位置,我都说错了,当时我父亲就勃然大怒,把漂亮的闹钟摔在了地上,并大声怒斥我:“这么简单个事儿,我都教你一遍了,怎么还不明白?!”我当时很蒙、很无助,在心里有两个声音,一个声音说,我是不是太笨了,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学不会;另一个声音说,为什么父亲不再教我一遍呢,我有很多问题想要问,还有很多地方不是很理解。

  后面发生了什么我已经不记得了,脑海里只留存了这一个画面,当时的无助感是很强烈的,这个无助感来自我从这次的经历中似乎无法提取出有效的能够用在下一次经历中的方法,我只得到了“我太笨了”“学东西就要一次学会”“没有表达不理解和发问的权利”“我现在还是不会认表,我该怎么办呀”这样几个信息。所以,在后来作为学生身份的十几年生涯里,我都会经历起起伏伏的自尊变化,考了第一我就是全班最厉害的人,没有考第一那么一定是我不够聪明的特点暴露出来了,无法掩饰了。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有机会告诉我的父亲如何教育一个各方面心智水平还没有发育成熟的孩子的话,我会告诉他,在教了孩子一遍新的知识之后,可能还需要问问孩子:“刚才爸爸讲的东西,你是不是明白了呀?如果不明白,现在是提问时间,什么问题都可以问。”这样一来,孩子在之后不管遇到多困难的任务、多复杂的知识,都会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一开始不明白没关系,我可以通过提问来逐步获取对这个新东西的探索和理解。只要教给孩子在无助的时候可以怎么做,孩子就不会向内攻击自己的自尊,全盘否定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在孩子的视角里,世界将变得多元和丰富起来,一件事情的结果不是只有成功和失败两种,我们还可以讨论分析一件事情,从中总结一些经验,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而这些都不是用简单的成功和失败就可以定义和概括的。克服无助感,我们才能在充满挑战的生活中顺利前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