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成长》18 羞耻感的种子

《二次成长》18 羞耻感的种子

00:00
06:16

  【第二节 羞耻感】

  【不能见光的枷锁】

  羞耻感或许是我们最害怕的情绪,因为它不能见光。我们会和身边亲近的人分享自己的悲伤、焦虑和恐惧,但羞耻感是不能言说的禁忌,虽然它埋在我们心里很深很深的地方,却总能找到机会吸走我们的能量,不断发酵成毒药般的存在。我们常说大人才知羞耻,孩子哪儿懂那么多,这大概是关于孩子的最大的误解了。孩子不仅知羞耻,而且知羞耻的时间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早,在本章讨论的1~3岁的孩子中,大部分都因为各种情况,必然或者偶然地体验到了羞耻感。一旦体验到之后,这份羞耻感就会伴随着我们的一生,如此重要的情绪,值得我们深入探索。这个情绪掌控得好,我们可以有效摆脱枷锁和束缚,更轻松自在地面对生活;掌握得不好,我们会一直被羞耻感控制,无法用自己真正的样子去生活。这一节,我们将一起来面对羞耻感,成为可以掌控羞耻感的真正自由的人。

  羞耻感的种子

  每个人可能都有一个故事,在那个故事中,羞耻感的种子被种下,然后被遗忘,却又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处处都透露着影响力。我的羞耻感应该是源于托儿所的一次尿裤子事件,因为父母工作的缘故,我要在托儿所待到天黑之后,才有人来接我回家。我记得非常清晰,托儿所在一座四合院里,吃完晚饭还没被家长接走的小朋友会在四合院的正房里上绘画课,那个教室的门是敞开着的,我坐在最后一排,背后有阵阵凉风吹进来。可能是晚饭时水喝多了,也可能是天凉带来的刺激所致,绘画课上到一半时我就想上厕所,可是不敢和老师说,总觉得打断老师上课、提出自己的要求是一个非常不合理的行为。我以为我可以坚持到下课,但实在忍不住,尿了裤子。所幸当时我坐在最后一排,所幸旁边没有同学。下课的时候,裤子已经干了。虽然这个过程没有被任何人看到,但却启动了我的羞耻感的产生,我当时没有跟任何人讲这件事情,总觉得会得到非常难以想象的、无法承受的糟糕反应,所以我将这件事情埋在了心底,种下了一颗羞耻感的种子。

  深入研究各种情绪的心理学博士罗伯特·奥古斯都·马斯特斯,曾在书中指出“羞耻暗示的是害怕被羞辱”,因为感到丢人而发烫的脸颊、极其痛苦的紧缩、让人无处可藏的难以忍受的暴露。当我看到他对羞耻的定义和解读时,在托儿所时的画面瞬间浮现在脑海,不禁感叹:这不正是我当时经历的心理状态吗!原来有这么科学的解释过程,我并没有犯下一个不可饶恕的罪过。我至今也无法给出当时产生这种情绪的外在原因,它似乎就是我们本能中存在的一种与生俱来的情绪,只是在特定的情境下会被激发出来。

  当然很多时候,羞耻感的种子是在外界因素的刺激下种下的,比如下面这些表达,不知你是否听起来很耳熟呢?

  你怎么这么不要脸!

  你怎么什么都做不好?!

  你怎么这么笨!

  你这么能做这样的事?太让人失望了!

  尤其当这些表达是用来评价我们没有做错的事情时,羞耻感就更加强烈,这是为什么呢?回顾一下在本章第一节中的例子,如果一个孩子因为觉得好玩,把吃饭的勺子扔在了地上,然后听到诸如“这孩子有病吧”的评价,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其实是非常复杂和难以消化的。孩子可能会心想:“我因为觉得好玩才做了这么一件事情,为什么是有病呢?”孩子很有可能将这个思维带入后来的生活中,只要是出于好玩的动机而做的事情,都可能会被别人评价为有病的,那就什么都不敢尝试了。

  再比如内向其实是一个非常中性的评价,但很多父母可能都认为外向是更好的性格特点,所以当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偏内向的时候,会无心地做出这样的评价:“唉,这孩子太内向了,真是没办法。”虽然听起来好像没有上述的那些评价那么具有攻击性,但羞耻感还是产生了。幼年时我们被羞辱的经历,被认为有缺陷的经历,如果发生在成人后,可能是难以承受的羞耻感,但幼年时,这种羞耻感对我们来说是麻痹性的,它就像是一条沉睡的巨龙,好像无法造成任何影响,但在苏醒时却可以把我们的世界闹得天翻地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454253063

    插个嘴我也是上黑板写字要尿了,一模一样,大家都看见了

    文通有声 回复 @听友454253063:

  • 听友236548927

    我是从小被挂了不好的标签 我现在一遇到别人吼我我脑子里就会空白 即使在工作脑子里直接屏蔽唉

  • 1364775cb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