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成长》16 父母是后盾VS父母是阻碍

《二次成长》16 父母是后盾VS父母是阻碍

00:00
07:01

【父母是后盾VS父母是阻碍】

面对一个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主宰、爱制造麻烦,甚至到处搞破坏的“小恶魔”,父母该怎么办呢?大部分父母本能地会觉得孩子不听话,应该责罚和管教。但这是一个误区,这个时候的管教可能会成为孩子自我发展的阻碍,最好的角色应该是孩子的后盾。我承认,后盾不好当,生气和打骂似乎来得更容易一些,在很多人眼里也是更合理的方式,但父母这个工作本就是复杂和辛苦的,自然不能用“哪个方式更简单就使用哪个方式”的原则,用正确的、科学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就是要尽全力去完成的必修课。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在这节课上,我们的父母做得如何吧!

想象第一个场景——

一个开始会自己吃饭的小宝贝,突然觉得玩弄食物和餐具很有意思,“吧唧”把勺子扔在了地上,或者用勺子盛了一勺米饭,然后把米饭扔在地上,还觉得很有意思,咯咯咯地笑起来。

父母是阻碍——轻则大吼一声:“这是在干什么呢!谁教你的,这么不听话!坏孩子!”重则直接上手就是一巴掌,嘴里可能还念念有词:“让你浪费食物!让你扔东西!看你长不长记性!”

父母是后盾——蹲在孩子旁边,询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孩子可能会说:“好玩!咯咯咯。”父母接下来会继续引导:“好玩是吧,爸爸/妈妈也觉得挺好玩的,但是你看这个地面上沾上了黏糊糊的东西,待会儿都沾到你的脚丫上啦,来,爸爸/妈妈教你怎么把它们清理干净。”

想象第二个场景——

一个孩子刚午睡醒来,想玩一会儿玩具,于是把家里的玩具都翻出来折腾,一会儿在地上各种摆弄,一会儿拿着玩具在屋里跑来跑去。孩子可能还时不时地会看看爸爸、妈妈是不是在看自己,甚至可能强行把父母拉入自己的游戏世界。

父母是阻碍——轻则在孩子玩的时候,总是在旁边训斥:“要玩就好好玩,别乱扔,别乱跑!”在孩子想让父母陪同玩耍的时候,会不耐烦地说:“我忙着呢,自己玩去!”重则如果孩子把屋子弄乱了,马上就剥夺孩子玩游戏的权利,可能还会伴随一些责骂。

父母是后盾——孩子在玩的时候,就尽情让孩子玩,如果不是涉及有危险的情况,轻易不出场干涉孩子的游戏时间;每次孩子在玩的过程中看向父母的时候,都会发现父母的眼光在注视着他们,一般如果满足这种情况,他们其实并不会强行将父母拉入游戏中,自己就足够享受了。但如果父母没有太留神孩子时,孩子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也会尽可能参与一下,满足孩子被关注的需求。

通过这两个场景,相信我们都能感受到区别究竟在哪里,不管大家是否懂心理学的概念和知识,肯定也都会觉得父母是阻碍的时候,感受是不舒服的,而父母是后盾的时候,会有充盈的安全感。这个区别的内核究竟是什么呢?是羞耻感。小孩子在对这个世界进行初期的探索时,会做出很多不符合社会价值观的、不那么道德的、不守规矩的行为,比如场景一中出现的浪费食物、破坏餐具,以及场景二中出现的破坏环境整洁、打扰父母等。当我们以一个成人的视角来看待他们的行为时,肯定是难以理解和不能容忍的,自己的孩子怎么能做这种事情呢?在这种情绪的驱使下,可能就会像“父母是阻碍”中那样表现,上一秒还觉得世界安好、自己还很无辜的孩子,下一秒就突然承受了某种难以言说和消化的羞耻感、被嫌弃的感觉。

也许从表面上来看,好像没什么大不了的,好像什么影响都没有发生,但事实上,一个创伤的小口子可能就在这里撕开了。大家想象一下在自己只是两三岁时,做了一件自认为合理的事情,却突然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体验到了羞耻感,又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迫应对了羞耻感。羞耻感一旦产生,探索欲就会逐渐萎缩,因为在我们的小小的脑袋里,会不断堆积问号,同时开始滋生恐惧。我们不知道一件事情能做或者不能做的标准是什么,因为父母没有给我们讲明白,但我们为了应对未来类似的恐慌,就会本能地用察言观色来面对。这样一来,我们学习到的第一条在这个世界里自处的规则就是:让父母心情好的事就是可以做的事,让父母不开心或者生气的事就是不可以做的事。这条规则可能会在长大的过程中逐渐蔓延到生活里的各种人际关系中,做让别人开心的事,才是对的事、应该的事,反之就是不应该的事、应该自我谴责的事。我想,对于这条规则,大家应该再熟悉不过了,但大家有没有想到过它竟然是从这里开始的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宋瑶_mq

    我印象最深的是,无论我多小,我做错事情,我妈就会打我一顿。她心情不好了,就会骂我一顿打我一顿。一直都不明白都为什么挨打,长期处于一种木讷状态下。

    文通有声 回复 @宋瑶_mq: 深有同感

  • 猫安宁

    养育小孩子真的很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