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论修养帖寄子由》云:
“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胜解。以我观之,凡心尽处,胜解卓然。”
元丰六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虽然人生际遇跌入低谷,但是他没有因此而放纵自己、循迹山林,始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笑看仕途坎坷、人生困顿。人这辈子,只要但凡尽心,就能达到“任性逍遥,随缘放旷”的超脱境界,就会在困顿中找到卓然的胜解。
真正成熟的人,对人对事,但尽凡心,不作他求,静观妄念,除却杂欲,一切随缘,逍遥洒脱。
有位作家说:
人群,往往是人的坟墓。
这话乍听之下,有点骇人听闻。
生活中,不可否认的是,当人置身于群体之中,很多时候会无所适从,甚至会患上“假装合群”病。
为了合群、为了不辜负他人的期待,于是选择牺牲自己的意愿和时间、选择辜负自己。
其实,
学会不合群,才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不少人都听过樵夫和牧羊人的故事。
樵夫和牧羊人在野外相遇,牧羊人手里牵着的羊在吃草,于是拉住樵夫要和他聊天。
樵夫停下来和牧羊人唠了一整天嗑,羊吃饱后牧羊人回家,樵夫却空手而归。
樵夫回家后被家人骂的半死,也成了全村人的笑话: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的羊吃饱了,你的柴呢?
不少人害怕被贴上一张“不合群”的标签,担心自己因“不合群”错过很多机遇,以至于做出一些苦笑不得的事。
然而,
最后能有所收获的,往往是那些不合群的人。
真正成熟的人,都不刻意合群,他们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清楚自己的目标,不会轻易迷失自己。
曾国藩说:
凡人才高下,视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而日趋污下。高者慕往哲盛隆之轨,而日即高明。
人才的高低优劣,主要是要看他的志向和趣味。
志向卑下的人,安于现状,摆脱不了世俗陋规的束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因而日渐沉落。
志趣高尚的人,仰慕过去那些古圣先贤,以他们为楷模,时间长了,日渐上升,越来越高明。
曾国藩选拔人才,喜欢看对方的志向是“卑者”还是“高者”,因为他知道
志向不同,人生结果也会不同。
实际上,曾国藩这句话的核心词在“规”和“轨”。
“卑者”墨守成规,遇事只能同流合污,便日渐下流;高者喜欢另辟蹊径,有思想有主见,奋发进取,走自己的路,虽是不合群,但会日渐上流。
一个人安守规矩,看见他人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固然是很安全很安稳,但是一辈子碌碌无为,甚至是一事无成。
一个人走自己选定的路,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这是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所谓尽性逍遥,只有认识和把握了自己命运的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而不是一个傀儡、一个工具。
纵使是一生颠簸,也无怨无悔,毕竟生命只有一次,活得有意义,活成自己,才不枉此生。
《围炉夜话》中讲:
滥交朋友,不如终日读书。
迎合与讨好,只能换回短暂的交集;实力与人格,才能建立起长期的关系。
与其在无效社交上浪费时间,不如专注于提升自己,从而获得实质的成长。
我们一直在强调交友的重要性,不断地参加各种场合,在觥筹交错中接应着那些虚情假意。
这么多“朋友”真的有用吗?
也许有用,在你也对他们也“有用”的时候。
然而,一旦你“没用”了,只怕还是门前冷落车马稀的结局。
《战国策》:
以财交者,财尽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
靠钱财与人交往,一旦钱财用尽,交情就会断绝;靠美色与人交往,一旦年老色衰,爱意就会消失。
与其在这样的朋友关系中,浪费时间和精力,还不如好好静下心来,读几本好书。
读书与交友,性质非常接近,胜在操之在我,可选择范围也大。
清代张潮《幽梦影》曰:
对渊博友,如读异书;对风雅友,如读名人诗文;对谨饬友,如读圣贤经传;对滑稽友,如阅传奇小说。
读书如阅人,在一本好书中学到的、感悟到的,不比交友少。
与其把时间都花费在所谓的扩展人脉、广交“朋友”上,不如静下心来,认真读几本好书。
艺术大师徐悲鸿曾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有傲气的人,往往自命不凡,目中无人,听不进批评和忠告,辨不清真假与是非,终将飘飘然迷失自我。
做人不能有“傲气”,但应当有“傲骨”,就是应当有志气、有自信心、有顽强不屈的性格,失败后不气馁。
生而为人,可以不合群,可以走自己的路,但一定要学会静下心来,多读好书,涵养品性。
做人做事,要尽心尽力、保持谦卑,不凌驾众人、傲视同济,不咄咄以自我为高标、以他人为流俗。
余生,愿你我都能但尽凡心,本色不改,随性随缘,逍遥洒脱。
谢谢主播,说的太好了
苍海一飞鸿 回复 @一眼雲煙:
古人云,学问深時意气平,好书读多了自然好品行。
苍海一飞鸿 回复 @1380180mwjo: 腹有诗书气自华
🙏🙏🙏
苍海一飞鸿 回复 @听友407262336: 🙏🙏
打卡
棒棒哒!
若有诗书藏心间,岁月从不败美人
苍海一飞鸿 回复 @听友195056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