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高林:八月炮火(上)

09高林:八月炮火(上)

00:00
19:00

本期介绍 



随堂讨论 

你有没有看过哪一部反映一战背景的电影,让你印象深刻?欢迎分享你的推荐在评论区。


节目文稿

大家好,我是高林。我今天要跟大家谈谈理想国译丛的《八月炮火》,《八月炮火》这本书,其实我有一个特别成熟的向大家推荐的方法,拿起这本书随便找一段开始念,念大概10分钟,绝大多数人都会说:“这书挺有意思啊!”这就是《八月炮火》这本书最独特的地方——它写的太精彩、太生动了。即使你对这个主题毫无了解,也毫无兴趣,当你随手打开它的时候就会被这本书吸引,比如我就是这样,在那之前我觉得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什么可看的,对吧?


一战真的是一个看起来非常无聊沉闷的主题。我当年随手翻开从中间部分开始看,正好看到巴黎陷入一片混乱的状态,就是1914年战争爆发以后。法国其实是非常有思想准备的,因为法国从1871年开始就时时刻刻想找德国人报仇,能够收复阿尔萨斯洛林。他们不断的总结,我们这么伟大的一个国家,怎么在1870年就让普鲁士人给打败了呢?当时政客们就得出一个特别重要的结论,是因为政府瞎指挥,不让前线的军人自己去判断。我们这次终于盼到了向德国复仇的机会,所以这次绝对不能重蹈覆辙,于是他们任命了一个法国军队的总司令,这就是霞飞将军。


这意思就是法国军队的所有的事情都交给霞飞将军管,我们绝不会乱指挥。但是后来他们就发现霞飞将军好像跟他们想的不太一样,尤其是当法国军队在战争初期阶段遭到失败,在他们看来法国人好像到处都在逃跑,被德国人撵着打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担心,尤其是他们发现德国人已经奔着巴黎来了的时候,然后就有人跟他们说,“我觉得在霞飞将军眼中,巴黎好像只是法国众多城市里的一个,我们没有必要特殊地去保卫巴黎”,听见这句话之后,所有的法国政治家全都疯了,他们觉得自己要被抛弃了,或者说政府要迁到别处,然后抛弃法国的首都,这对法国政治家来说是不可接受的,于是什么不能掣肘军事,什么不能乱指挥,所有这些全都见鬼去了,霞飞最好都赶紧滚。如果法国政治家碍于颜面,不能马上撤掉霞飞,那就任命一个新的,这就是所谓的巴黎城防司令,而且这个人在对待巴黎的态度上跟霞飞是完全不同的。面对这种情况,霞飞会怎么做?


普通个体在一战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我翻开书的这一段,刚好就是讲的法国政府、总统、内阁将军还有总司令之间争权夺利,完全陷入到这种内耗和博弈里面的一段故事,读起来非常有意思。举个例子,当时的战争部长梅西米,他要解除一个将军的职位,但这个将军冲他大发雷霆,拍桌子说:“我怎么可能辞职?!”最后梅西米也站起来拍着桌子说:“我告诉你,如果你再拒绝的话,你出这个门的时候回的就不是你的办公室,而是陆军监狱了!”然后这个将军就被迫辞职了。但就是这么威风八面的梅西米,第二天就轮到他辞职。总理跟他说:“你把陆军部交出来,我们要让社会党的人来接手。”梅西米说:“我告诉你,我绝不会把自己的职位让给社会党人,除非内阁总辞职!”意思是整个内阁一起走。后来总理跟他说:“我给你一个‘不管部’部长,你还是部长。”梅西米说:“我告诉你,我现在是陆军部长,我在军队里是有职位的,而且我口袋里有动员令,我随时可以给自己一张,你今天让我辞职,明天我就上前线!”然后梅西米真的就上前线了,而且他真的就在前线作为一个普通军官战斗到最后一刻,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奇妙的英雄气概,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里面少有的闪光点。


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其实是一场很沉闷的战争,它所有的闪光点全是作为个人的那种英雄气概和良心发现。再举一个例子就是巴黎的那些出租司机。刚才说到那位巴黎城防司令,他认为法国虽然有很多城市,但巴黎绝不是众多城市之一,巴黎是法国的心脏,我们可以放弃任何地方,但绝不会放弃巴黎,所以我们要调动兵力保卫这个城市,结果就是马恩河战役。当通过铁路被仓促运到巴黎的这些士兵,准备去马恩河的时候,他们发现没有任何办法快速地把这些士兵送到马恩河前线,这个时候巴黎市政府就决定征用所有的公共汽车和出租车,每个出租司机接到消息以后就跟自己的乘客说:“对不起,我们要上前线了。”把乘客送到目的地后,自己开着车去运送士兵,让这些士兵坐着巴黎的公交车、巴黎的出租车到前线去战斗,这是一种种无畏的精神,这种精神在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里似乎也只有在这些个人身上才能感受到,这也是《八月炮火》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其实是一场普通人的战争,普通人都尽到了他们的责任,但是后面你会发现,那些应该尽责任的统治者和领袖却没有尽到这样的责任,这也是为什么我喜欢推荐《八月炮火》的原因,就是它非常生动地表现了这些人,而且你读这本书的时候比较轻松愉快,你会发现你好像看到的不是一群100多年前的人,而是一群跟我们差不多的人,他们跟我们一样的生活,只是他们遇到了一场战争。


当塔奇曼要写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主题的时候,她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和笔墨去讲外交,去讲萨拉热窝事件以后的多米诺骨牌一样的连锁反应,她更多地是讲那些人怎么面对这些事件,比如说像梅西米怎么撤别人的职,又怎么丢了自己的职位,大家怎么去面对这场战争。作为一个人,我去怎么面对这场战争。这是它的诱人之处。


但是你也会发现,这本书除了塔奇曼写得好之外,它其实也占了题材的便宜,塔奇曼其实还写过好多书,比如说《骄傲之塔》,这本书可以看作是《八月炮火》的前传,它讲的是十九世纪,这本书也很生动很有趣,却没有《八月炮火》这种惊艳感,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就必须谈谈《八月炮火》的真正主题了。


用什么视角观察一战?

《八月炮火》这本书能够成功,能够成为一个现象级的作品,不单单是塔奇曼写得好,而是塔奇曼用她的这种手法,去描述了一个非常巨大、非常有震撼力的主题,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本身,而且她还非常“狡猾”地挑了一战从爆发到马恩河战役开始之前的一个段落。她不讲后面的所有沉闷的东西,就讲这个世界是怎么突然就坠入到一个灾难、一个深渊里去的。这就是这本书为什么有一种惊艳的效果的原因,因为它带有一种艺术性,实际上它更多的是一部文学作品,如果这不算贬低的话。


《八月炮火》这本书如果从序言或者从引子开始讲的话,它是从爱德华七世的老欧洲嘉年华式的葬礼开始的,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1910年英王印度大皇帝死了,给他举行隆重的葬礼,然后德国皇帝、各国国王、大公主们一起来参加,大家穿着军装,骑着马,列队参加他的葬礼,连中国都派了一个亲王来参加,在这个送葬行列里,美国的代表显得特别孤独,因为他“什么也不是”。接着欧洲就急转直下,在1914年卷入到了一场战争,然后在这场战争里面发生了一系列的事件,直到最后就是马恩河战役。这本书究竟在讲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吗?其实不是,这本书真正吸引人的是老欧洲的终结,只有把它上升到这个境界,才能理解这本书为什么在欧洲和美国会如此受人欢迎,也只有从这个角度才能理解为什么2018年会有那么多的红色康乃馨遍布欧洲的各个角落,所有的人用这种方式去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根本上伤害了欧洲,甚至也从根本上伤害了整个人类文明。


一战何以成为人类历史转折点?

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我觉得有几个人肯定是绕不过去的,比如茨维格,当他觉得“怎么我们的世界一夜之间就完了”的时候,他写了本书,就是《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这也是我反复提到的作品。对茨威格来说,那个世界就在昨天,其实这种情绪不单单是他一个人的,整个欧洲都有这种情绪。维也纳有句名言大概是说,在一战以后,他看见什么东西好,他就说“这个东西可真好,就跟战前一样”所以对他们来说,19世纪的世界、一战前的世界,是美好的,但它怎么突然就完了?茨威格在他的回忆里面说,“我的父亲也好,我也好,所有的人都认为我们的生活建立在磐石之上。”你想想看,在维也纳,他父亲有产业,他自己有工作,有学业,有作品,还有名望,他的生活当然是坚如磐石的,到了1914年,虽然那个时候他还很年轻,但其实茨威格已经相当有名了,你跟这样的人说“再过几个月,你的世界就会土崩瓦解,你熟悉的一切都会瞬间消失”,他肯定觉得你疯了,而且茨威格自己真的说过这种话,在1914年7月初,他当时因为崇拜一个比利时作家,从维也纳横穿小半个欧洲,跑到了奥斯坦德,一个比利时的海滨疗养地。他在那儿凭吊自己崇拜的作家,同时也享受海滨生活的时候,突然就在报上看到一条消息——斐迪南大公遇刺了。旁边的比利时人就议论纷纷,说“这下坏了,如果斐迪南大公遇刺导致一场欧洲战争的话,德国人就会打到这,我们就完了!”当时茨维格先生是个奥匈帝国人,他站起来跟身边的比利时人说“你们不要胡思乱想,我告诉你们,首先这是一个文明的时代,我们不可能因为一场远在萨拉热窝的谋杀案就发动一场战争。其次你们要考虑到,德意志帝国也好,奥匈帝国也好,我们都是文明国家,你们比利时是个中立国,就算爆发战争,我们也不会进攻中立国。”他为了加强自己的语气还多说了一句,“我告诉你们,如果德国或者奥匈帝国会来入侵比利时,你们就把我吊死在路灯上。”这是他7月初说的,没过几天他坐最后一班回德国的火车,然后当他的火车过国境线的时候,他看到对面的铁轨上面满载着士兵和大炮,全是去入侵比利时的德国军队。



【茨威格】


那个时候茨维格第一次意识到,他的生活可能真的不是建设在磐石之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让每个人都意识到,我们的文明其实没那么坚固。一战其实是一个严重的破坏了人类文明的战争,就是在一战之前人类其实是充满信心的。举个例子,奥匈帝国的皇帝弗朗茨·约瑟夫,1830年出生,1916年去世,他活了86岁,他经常跟别人说,“我出生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电灯,但是在我统治的时候,我发现整个维也纳都被电灯照亮了。”同样,在它北边的德意志帝国,最后的帝国宰相叫做马克斯·冯·巴登,他是巴登大公国的王子,他说“我出生的世界,既没有火车也没有电话,但是我当上帝国宰相的时候,德国都已经在用坦克和飞机去作战了。”这就是十九世纪的人,他出生的时候,世界和既往的四十个世纪的人类社会没有区别,但是当他老了的时候,他看到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无数的新发明,无数的新科技,无数的新城市。想想看曾经克虏伯所在的那个城市只有3000人口,之后随着克虏伯变成一个巨大的军火共同复合体的时候,城市也变得越来越大。所谓的莱茵城市群,我其实有一个特别喜欢的梗,就是有一个荷兰记者,他写了本书叫《穿越欧洲》,报社老板跟他说,“我们要做一个专题,去采访整个欧洲所有你想采访的人,然后给我串成一本书,就是整个20世纪的写照。”他说“你懂的,我第一站肯定是阿姆斯特丹”,然后他就去采访了一个将近100岁的老人,老人是19世纪荷兰社会主义运动的最后遗产,已经是“文物”了,他问老人说“你怎么看20世纪?”老人拿出一本特别破的书,他说“这是我小时候最爱看的,叫《2000年》。”出于种种原因,一个荷兰工人一睁眼,就发现自己生活在2000年的荷兰,他发现阿姆斯特丹的贫民窟已经消失了,贫困、疾病、堕落都已经消失了,每一个人都生活的有尊严,追求他们自己的生活。然后那个老头说“你问我怎么看20世纪,我唯一想告诉你的是,今天已经是1999年了,离2000年还剩下几天,但我们的世界还是这个德行。”


19世纪的人对未来有一个过高的预期,但这种预期其实建立在他们的经验的基础上。在他的人生里面,他看到人类突飞猛进,所有的技术,所有各种各样的疾病被攻克,肺痨曾经被认为是不治之症,但是到20世纪初它被攻克了,还有更多这样的病被消灭了,他们相信未来会更加的日新月异、翻天覆地,只是他们没有想到1914年以后,人们会用这些日新月异的手段去破坏人类的文明,去互相杀戮,这是他们绝没有想到的。


当战争爆发的时候,很多人都预见到了这场战争对欧洲来说不是一场普通的战争。比如说当时英国的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就说了一句特别著名的话,“这一刻,欧洲的灯火熄灭了,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有生之年都没有机会看到它再次点燃”。反过来,在战争的另一边,在德意志帝国那边,当时的帝国宰相贝特曼·霍尔维格也说过一句话,但是他更积极,他说“这场战争是帝国的伟大变革的第一步,无论这场战争是胜是败,帝国都会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迎来未来”,不管贝特曼·霍尔维格内心深处所预见的改革是什么,或者说他认为的德意志帝国应该变成一个什么样子,但有一点他肯定是说对了,那就是德意志帝国没有走出这场战争。到1918年的时候,爱德华·格雷也好,贝特曼·霍尔维格也好,他们的世界都崩溃了,对爱德华·格雷来说,那个已经持续100多年和保守党交替执政的自由党,这个时候已经分裂了,马上这个党就要崩溃,那个和保守党交替执政的决策,就要让位给一个在他眼中简直是匪夷所思的工党。你想想看,一个像爱德华·格雷这样的辉格党贵族,居然看着一群工会委员,一群工人、一群社会主义者坐到了他的地位上,而他自己却要因为是一个小党的领袖让位给别人,这对他来说真的是一个世界毁灭的感受。那对贝特曼·霍尔维格来说,他1917年被迫辞职,到1918年他所带进战争的帝国也消失了,也就是说对每一个经历过这场战争的欧洲人来说,他们的世界其实都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当他经历了这场战争,看到了这些灾难,后面还有更大的灾难随着这场战争降临,整个中欧变成一个民族主义的狂潮的时候,你让这些人又怎么去假想未来?


这就是人类文明的一个转折,就是我们一直在向上冲,1914年突然我们就跌下来了,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东西,这个才是《八月炮火》这本书真正的魅力所在,它就给你讲这个故事:我们是怎么走进这场战争的。这本书为什么会惊艳大家,就因为这个故事本身太可怕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无用学

    今日随堂讨论:你有没有看过哪一部反映一战背景的电影或者文学作品让你印象深刻?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观点~

  • 你的迪哥

    咱们现在也和19世纪一样,大家都以为和平是理所当然,希望不会出现三战

  • 今天就先到这里吧

    这一讲讲的非常好,昨日世界重现

  • Carl_51

    讲的真好

  • 勤奋者健强

    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已经无法用常规手段解决,一战不过是二战的前奏!

  • 沉默_m15

    古拉格那本为什么没有诶?

  • clzscx195

    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

  • 初_vc

    但利好我们这些后起之秀郭嘉

  • 虞开x纪盈

    塔奇曼 Barbara W. Tuchman (1912-1989),was one of America’s foremost popular historians and winner of two Pulitzer Prizes for The Guns of August and Stilwell(史迪威) and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in China.

    虞开x纪盈 回复 @虞开x纪盈: 她的写作生动活泼,文本充满戏剧性和画面感,在充分发掘史料的前提下伴随着意味深长的议论和反思。 她自称是“以故事为题材的作家”,著名汉学家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就称誉她是“作为艺术家的历史学家”。

  • 听友455673276

    听完之后对那段时间的历史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加上推荐人有前面的克里米亚战争做铺垫,感觉选取的三部曲很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