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27:语言陷阱

批判性思维27:语言陷阱

00:00
07:30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欢迎来到我的专栏“批判性思维”,前面我们介绍了,我们进行批判性思维,就要穿越五重障碍:知觉、情绪、思维、语言和外部环境,前面我们介绍了三种知觉、情绪和思维导致的偏见。接下来,今天我们开始聊聊语言。我们每天都在说话,每天都在使用语言,但你不一定了解它,我们觉得语言能表达我们的思想,但实际上语言只是思维的一种表象,就像面部表情是内心情绪的表象一样。但语言对思维的表象常常是不准确和模糊的,前面我们在第四期内容里面介绍了,概念是语言构成的基本要素,而概念的产生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直观事物的抽象,一种是通过类比和隐喻构建全新的概念,但这两种方式构建的概念都不是精确的,带有模糊性和指向性。

抽象的概念是对现实事物的模糊表达,比如当我们说“苹果”的时候,其实苹果这个概念不代表任何一个具体的苹果,它是所有具体苹果的概况和抽象;比如当我们说“小明是一个善良的人”,善良本身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当我们用一个抽象的概念来指代一个人的道德品行的时候,我们可能夸大或者缩小了要指代的具体内容,这种语言表达的模糊性,就是由于概念本身的抽象性所导致的。

另外一个种概念是通过隐喻和类比构建的概念,而且今天我们接触的抽象概念越来越多,元宇宙、互联网、人工智能、人生观、价值观、爱情等等都是抽象概念。那抽象概念如何构建的呢?具体来说,我们常常三种类型的隐喻来帮助我们构建抽象概念:本体隐喻、方位隐喻和结构隐喻。

本体隐喻:我们常说“时间就是金钱”,“知识就是力量”,这些隐喻曾经激励了一代人,时间和知识显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抽象的概念,但是通过把时间隐喻为金钱,把知识隐喻为力量,这些我们能直接感知的事物,我们对时间和知识的概念就清晰了。本体隐喻就是把事物、活动、情感、想法等看成实体和物质的一种隐喻形式。比如把人力隐喻为资源,把洪水隐喻成猛兽,把爱情隐喻为蜜糖,把婚姻隐喻为爱情的坟墓,把人生隐喻为旅程等等。

第二种是方位隐喻,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我们也常说要“天天向上”, 为什么道德和善良具有方向性呢?我们倾向于把:上、前、高、直等看成是好的、积极的和道德的;而相反,我们把:下、后、低、曲看成是不好。这些隐喻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把方位和一些情感、道德、思想连接起来,这种隐喻方式就是:方位隐喻。我们常常说,一个人病倒到,累趴了。因为一个人生病了就会往下倒,一颗植物枯萎了就会弯腰。这样生病和“向下”就建立了关系;但是不管是植物还是人都是向上生长的,这是一种好的状态,一种健康的状态,这样“健康就和向上”建立了关系。不仅仅是中文里面,全世界的几乎所有语言都有类似的特点,比如英文中的“wake upget down”等等,up常常关联积极乐观,down常常关联消极悲观。

第三种是结构隐喻,是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结构隐喻为我们的概念系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果说本体隐喻和方位隐喻是点对点的隐喻,那么结构隐喻就是批量的隐喻,它让我们从一个概念系统,转移到另外一个概念系统。比如,争论是战争,贸易战争就是结构隐喻。

战争有一套结构性概念,比如战争有开始和结束,战争有胜利和失败,战争也有攻击、捍卫、反击、战略、战术等等行为,我们用战争来理解争论,就借用了这一整套结构性概念。在争论中我们常说:“你的话非常有攻击性”,“我在捍卫自己的立场”,“我赢得了这次争论”,“你在挑战我的观点”,“你的话术很好”等等,在争论的场景,我们借用了一整套战争的结构性概念来表达,这就是结构隐喻。

上面简单介绍了三种隐喻形式,这是我们在日常语言中经常使用的,但是我们很难自知。但不管是本体隐喻、方位隐喻还是结构隐喻,他们都只是采用了隐喻的方式构建一个新抽象概念,但是这种隐喻显然具有模糊性和指向性。比如当我们把人生隐喻我游戏,把婚姻隐喻成爱情的坟墓,那么我们对人生和婚姻就有不一样的看法,我们的日常语言会改变我的思维指向,从而影响我们的判断力。

除了上面语言中因为概念本身产生的模糊性和指向性以外,语言常常带给我们偏见,还体现在两个方面:转移注意力和触发联想。

什么是转移注意力?有一次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开记者会,为美国出兵伊拉克辩解,小布什说:“我们准备枪杀4百万伊拉克人和1个修单车的。”CNN记者马上反问说:“1个修单车的?!为什么要杀死一个修单车的?” 小布什转身拍拍鲍威尔的肩膀说:“你看吧,我都说没有人会关心那4百万伊拉克人的死活”。虽然这是一个段子,但这就是转移注意力。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如果我们把注意力转移到某一件事情上,就会降低了对其他焦点的关注。影响力教父罗伯特·西奥迪尼说:什么东西能抢占我们的注意力,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我们就会放大它的影响力,它也能进而影响我们的行为。这有点像我们前面介绍的“可得性启发”和“锚定效应”,我们的思维和注意力被锚定在一件事情上,从而让我们产生偏见。所以,在日常语言交流中,要警惕别人的语言是否在转移或者引导注意力。

什么是触发联想呢?前面我们说了,很多概念是通过类比和隐喻构建的,这其实就是一种天然的触发机制。当我们把贸易说出“贸易战争”的时候,我们就把战争的结构性概念用到了贸易上,从而我们会夸大贸易中对抗性,而弱化贸易中的合作可能性。语言的触发机制,常常是潜移默化的。

在这方面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就是专家,特朗普擅长用夸张的语言吸引公众注意力并不是新鲜事,而且特朗普团队还很擅长用语言触发联想,比如他给竞争对手拜登取了一个外号“瞌睡乔”,别小看这样一个小小的外号,这可是特朗普团队管用的手法,特朗普几乎会给每个竞争对手贴上这样的标签,从而引导民众的联想,当我们听到“瞌睡乔”的时候,我们会下意识联想到拜登是一个老态龙钟,行动迟缓的形象,而这正是特朗普想要达到的效果。

总之,语言对我们日常思维和行为的影响常常是潜移默化的,可能是一个概念,一个隐喻,就能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很多时候语言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实际行为的影响,这就是我们常常也把语言隐喻为一种暴力的原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湘雁谢居士

    时间就是金钱,知识就是力量。

  • 1390703zgca

    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