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2心远独行01性近习远

452心远独行01性近习远

00:00
07:03

 “又如何说。心远独行。”“心远独行”,玄奘法师他翻译选这四个字,就是非常妙了,这就看到他的文章的妙处。我们常研究《成唯识论》读到这一句话,就想起我们小的时候念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实际上这六个字啊,“性相近,习相远”这个话是孔子在《论语》上讲。我们这个“相”字,这六个字,把人性,圣心,得道圣人的心,同凡夫的心理都说完了。现在,我们另外提出来作一个比方。孔子说的“相”字是中间暂时连带,即是关联的词句。换句话说,我们一切人“明心见性”,性在哪里?性就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是佛,自性并没有离开(“相”字都不要)——“性近”。那么,为什么我们变成凡夫,不能成佛?被习气、妄想心拉走了——“习远”。习气把我们拉太远点了,离开本心越来越远。实际上,这个习气本身也即是自性起的一种变态。所以,我们了解了孔子说的两句话,“性相近”,个个都是圣人;“习相远”,都被习气拉跑、妄想拉跑。所以,离开圣道越来越远。那么,我们了解了这个,再看玄奘法师在这里的翻译,他说你提的这两方面问题,“心远独行”,本来一切都是自己心所起,“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就是自己把心的变态,变成动转快了,把它转走了,成了烦恼,构成了习气,离自性越来越远。 所以他说“染净由心。士夫六界。庄严论说。复云何通。如彼颂言。”他说“染”,“染”就是凡夫,六道轮回中的凡夫就属于染法;“净”,一切圣贤得道了,就属于净法,所以佛有净土。“染、净”都是一心所变,“士夫”,士夫就是知识分子,过去我们中国文化的儒家经常用的“士大夫”,读书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再来做官,所谓“士大夫”,当然“大夫”是春秋战国时候的官名。“士”也是“大夫”,是知识分子的官名,包括文武合一的知识分子。那么,这里佛所引用的以中国文化的名称 “士夫”,就是代表一个有智慧的人。“六界”,六道中的众生,他说都是唯心所变。所以,《庄严论》这一部经论里头讲,彼此“染、净”二法都是唯心所变的道理是说得通的,“如彼颂言”。 “许心似二现。如是似贪等。或似于信等。无别染善法。”所以,《庄严论》里头讲,一切万法唯心所造,魔跟佛也是也是一心所造的,心外无法。所以说,学佛第一步要把“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个道理搞清楚。他说“许心似二现”,心起了两种现象,“相分”与“见分”——“二现”。“相”就是心理各种状态、心所。“见”是见道分——观念。换句话说,“相分”就是我们心理习气、各种形态。“见分”,是我们心理上智慧的了解。这两种都是唯心所现。实际上,凡夫众生贪嗔痴慢等,也是心的变相,变出了这个染法,所以“如是”心的变出来,还有贪嗔痴慢疑。造一切恶业,受一切果报。造一切善业,受一切善报。但是“似贪等”,好像是有,实际上六道众生,自性本空。所以,这个“似”用得非常好,佛学用到“似”、或者经典上1798讲“如如不动”,“如”跟“似”,都是差不多有点相像,都是说心态的变相,好像有这个东西。所以一切法如梦如幻,好像有,不是真的有。可是凡夫呢,不知道如梦幻,把它抓得很牢,执着了,被它所轮回、转动了。那么,上面就讲贪等是恶法、染法,“或似于信等”,换句话说,一念转过来就为善,一念转过来就为恶。可以为善、为恶都是它,或者一转,转进佛道,“似于信”位起修。乃至到菩萨,到佛位,到佛果,“无别染善法”,离心意识之外,没有一个东西能够作主。“染法”就是使你走向六道中、生死轮回中;“善法”就是出离一切的佛道。他是引进《庄严论》的话,答复这个问题。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落纸为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