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内卷”经济下,华北农村的赤贫演变史

社科|《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内卷”经济下,华北农村的赤贫演变史

00:00
33:09

从清初到民末,华北农村“内卷”经济下的赤贫演变史。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精华笔记 


黄宗智选取华北33座村庄为研究重点,分析了自清初到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三百年间,河北、山东西北部等华北地区小农经济的结构及其演变。在作者看来,与近代西方小农分化为资本家与雇佣者,从而走向资本主义现代化农业不同,华北地区的小农却陷入“内卷”的经营方式中,无法导向资本主义,最终使得华北乡村陷入赤贫化。


一、农业商品化与人口快速增长,如何导致小农分化?


要想了解近代以来华北小农经济的演变,必须要分析农业商品化前后农村经济的变化。

旱作的农业制度、频繁的水旱灾害,加上人多地少的土地结构,造成华北地区经济贫困,人民生活水平远低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而随着16世纪长江中下游和福建、广东的手工生产发展,棉花需求增加,棉花种植引入华北地区,改变了华北地区经济结构,由此引发华北农业的商品化和小农的分化。


与高粱、小麦等旱作物相比较,棉花种植收益很高,同等面积的收益是高粱的2倍以上,可以帮助小农靠稀缺的土地养活全家。此外,棉花种植需要较多的劳动力投入,缓解了华北地区人多地少的压力。华北小农种植的棉花被投向市场,然后输送至长江中下游等地区,成为明清时期跨区流转最重要的商品之一,这就是华北地区农业商品化的开始。与此同时,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中国的棉花生产开始纳入世界经济体系。


农业的商品化,带来了华北地区小农的分化。一方面,一部分富裕的小农为追求利润种植棉花,从中获利,收益增加,就逐渐扩大生产,形成经营性农场。 另一方面,贫苦小农为了生存,冒险种植棉花。但由于棉花种植所需的资本投入较高,这些小农往往以自己的土地作为抵押借款,如果遭遇水旱灾害,那些冒险种植棉花的小农就会破产,从而下滑沦为佃农、半雇农和长工,成为像董天望、张彩楼这些人的雇工。


但是农业商品化和小农分化并非是同步的;跟前者相比,华北小农分化是缓慢甚至停滞的。


这是为什么呢?中国华北农村长期处于人口的压力下,而不同于西方的长子继承制,中国传统小农家庭常常奉行分家制度,比如一个地主有100亩土地和三个儿子,如果把土地平分给三个儿子后,那么这个大家庭就从地主变成中农;同样的道理,一个中农家庭可能在分家后,就成为贫农或雇农。与此同时,传统的纺纱、织布的家庭手工业,维持了贫穷的小农经济。华北的小农经济也从属于中国商品体系,供求关系相对稳定,不致于在人口压力和社会分化的压力下崩溃。



二、对华北经营式农场与家庭式农场的分析


为了进一步解释这一现象,作者深入研究了日本人侵略中国时期留下的调查资料,又进行实地走访,对华北平原上的经营式和家庭式农场进行了比较。


我们先来看经营式农场。经营式农场是指雇佣劳力进行生产的较大农场,所拥有的土地面积一般在100—200亩之间,劳动产品有相当剩余,是华北农村中最成功的农业经营形式。如果将农场主视为是理性的资本主义家,他总会为了提高利润,尽量降低劳动力的花费,并遵照资本主义企业经营的逻辑,尽量合理地配置劳动力与土地,可以通过农场需要调整劳动力以应对人口增长。


因此,经营式农场劳动力效率自当远高于家庭式农场,代表新兴生产力。但是,它们仍旧深受乡村经济结构的束缚,无法发展成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


首先,华北小农拥有的灌溉耕地小块、零碎且分散,不易于管理。一旦雇佣的长工超过七八个,问题就复杂了,就像工地人多需要工头一样,农场也需要有人来监督长工的工作。土地零碎分散,长工又多,很难亲自督工,就需要雇佣监工,这就增加了农场主的支出。所以,一旦超过200亩,经营式农场会觉得出租土地的行为更划算。


其次,中国传统的士农工商的观念和利益排序,让想要致富的经营式农场主,更趋向于选择当官、经商以及从军,而不是成为农业资本家。以19世纪为例,华北地区200亩土地出租的收益,每年只有200两白银;但一个县令各类收入每年大约3万两,远非经营农业可以相比。所以,成功的经营式农场主便会脱离乡村,转变为商人、士绅或官僚,这也深刻影响到了乡村的社会权力结构。


我们再回头看看家庭式农场。根据调查资料,不足10亩土地拥有量的家庭式农场,实际上处于一种负债经营状态,内卷式的生产已经让他们负债累累。


虽然在作物布局、生产技术、牲畜和肥料的使用,甚至在亩产水平上,家庭式农场与经营式农场没有显著的差别,但是二者的劳动力使用不同,导致家庭式农场生产力水平低下。这是因为人口增长导致劳动力过剩,然而家庭式农场的劳动力都是自家人,又不能像经营式农场那样采用解雇劳力等办法,进行合理的劳力分配和小组协作,由此便在耕地上投入过多劳动力,导致“内卷化”。


此外,外国资本的入侵,使得棉农的命运也常常取决于变化莫测的国外市场,种植棉花的风险进一步加大。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衰退,日本军国主义的兴起及其对东三省的经济侵略,都给华北地区植棉的小农以沉重打击,加快了小农的贫困化。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局面下,他们只能去打短工,使社会上出现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贫农之所以如此困苦,还在于沉重的地租剥削压力。由于人口过剩,地主不再担心土地出租不出去,租约更改越来越频繁。需要租赁土地的佃户为了能够租到土地,也会提高地租,让利给地主,小农内部就“卷”起来了。


由此可以看出,华北小农经济远在接触近代世界经济之前,就经历了显著变化,也就是经营式农场主的兴起与大量贫雇农的出现。20世纪中国农业走向国际市场,加速了华北农业的商品化,但帝国主义的入侵并没有改变小农经济的分化道路,只是加剧了对小农的掠夺。


因此,与西方的小农分化过程是农村经济的全面转化不同,中国小农分化出来的经营式农场主,并没有发展成积累资本的资本家,下落的贫农和雇农也没有发展成全新的无产者,它所导向的不是资本主义工业经济, 而是一个内卷的小农经济。



三、华北乡村结构如何成为资本主义农业发展的障碍?


从本质上讲,华北小农经济的状况,取决于其生存的社会经济环境,也就是中国的乡村结构。20世纪农村经济的加速商品化以及小农的半无产化,使得农村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也使得乡村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


19世纪华北地区的乡村和小农、处于国家和村庄首领权力的控制下。我们先看国家对乡村的控制。这个控制一直是通过征税的里甲制度、负责治安的保甲制度,以及负责伦理道德的乡约制度来实现的。对乡保来说,想要定时定额征收税款,最好的办法就是谋取与各个村庄首领的合作,这些领导人往往是小农分化而产生的经营式农场主。


再来看看村庄的权力控制。村庄首领的权力,同他们的土地财产一样,可以代代相传,但同时又伴随经济结构的变动而改变。比如一旦因分家或其它因素家道中落时,村庄首领便被新崛起的富户所替代。总之,掌握村庄权力的地主或富户,是一种不同于国家政权和士绅势力的村庄内部势力,也成为小农、村庄与国家之间关系结构的桥梁。


在20世纪农业商品化和小农分化之下,紧密内聚的村庄开始日益松散化,再加上地方政权的扩张及其对乡村的榨取,自然村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村庄内部结构不同,对国家政权、士绅势力等外来压力所作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但凡商业化程度低的村庄,紧密内聚的自然村,大都表现出内聚力强的特点,对外来压力大多团结起来共同应付,甚至武装起来,进行自卫;而半无产化的小农村庄,经营着入不敷出的小规模生产,便在商业化趋势下出现分化,雇农和贫农纷纷出外佣工,富户、地主则移居城市,村庄内部结构日益趋向松散化。松散的村庄,就往往任由外界势力的投机分子摆布。


随着地方政府权力的扩张,这些贫穷的村庄又受着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夹板气。20世纪的华北地方政权特别是县政府,几乎截留了全部商业税以及大部分的田赋。此外,由于警察、政府各类机关兴起,兴办学校、医院、整修道路等公共工程的需求,以及新旧军阀混战所需的军饷,县政府还开征了很多额外的税收和摊派。


新开征的税收和摊派,由南京国民政府主导的区长和村长负责,他们拥有警察和保安团的保护,这个征税系统很快取代了原有乡保系统,侵入甚至取代了国家政权系统。

这个时候,区长成为连接国家与乡村的关键,也让他们有机会滋长成为土豪劣绅,祸害乡里。土豪劣绅和国民党的地方官吏往往互相勾结,互相利用,共同敲诈民众,贪污、截留税收和公款,像《红旗谱》里恶霸地主冯老兰,保证向上面交税4000元,而实际上他要向农民征收上万元。土豪劣绅的兴起,正是农业内卷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小农分化,影响自然村与国家关系的典型例证。


就这样,近三百年来,在人口的压力与商品化的大潮下,20世纪的华北小农进行了不彻底的分化,经营式农场主无法发展成为资本家,家庭式农场在内卷化的道路上挣扎,这些都阻碍了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这正是1949年前中国农村大规模动荡的结构性基础。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晚清时期河北、山东能够成为义和团爆发地,抗战时期华北地区遍布着晋察冀、晋冀鲁豫、山东等敌后抗日根据地,以及解放战争时期华北成为大后方的重要原因:因为华北地区的小农太苦了,所以反抗的精神也特别的强烈。



四、总结 


本书开创了小农研究的新天地。在本书之前,世界农民学主要有三大传统: 实体主义者认为中国的小农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经营;形式主义者又认为近代中国的小农有了资本主义萌芽,在一定程度上为市场生产,依据市场法则作出选择;马克思主义者则将小农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社会结构以及政治体系之下,认为他们又是受削削者,通过交租、纳税成为被统治阶级。这三派理论刻画出了小农的三副面孔,但在黄宗智看来,对中国小农经济进行分析需要综合这三派的理论。这是因为中国小农经济的特殊性,中国的小农同时兼备这三副面貌:既是维持生计的生产者,又是利润追求者,当然更是受剥削的耕作者。这个理论背景,让本书对于小农的分析更加透彻深入。


作者还首次大规模的利用了满铁调查资料。满铁,是南满洲铁道株氏会社的简称,1905年日俄战争后由日本成立,其中调查部负责对中国的社会、经济、政策、人物、地理等国情进行调查,它所积累的调查报告和档案文书,在当时成为日军侵华的主要情报来源,也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铁证。由于当时满铁调查员很多都是日本左派,信仰唯物主义,所以他们对土地、生产方式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资料特别关注,也给今天的历史研究留下珍贵的材料。也正是在本书之后,满铁调查资料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逐渐成为研究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社会的最重要的史料之一。


除了满铁调查资料之外,作者还在1980年来到中国,在第一历史档案馆查阅了大量清代刑部档案,希望从中发现农村生产关系变化的趋势。此外,他还实地调查了华北地区的部分村庄,获得很多田野调查的资料,为本书的写作积累了详实的资料基础。而如今,《华北小农经济和社会变迁》一书对华北小农内卷化的研究,已经被用来比拟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阶层差距的拉大,成了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一种社会现实。



书名:《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作者:黄宗智

今日解读:不敏(青年学者,自由撰稿人

主播:晟焕

制作:匀绮工作室

监制:郑之艺

总编辑:左宓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David_q08

    中国农民的分家传统制,让我想起了晁错给汉武帝的诸侯国分封制,为了达到分化瓦解诸侯国势力,汉武帝颁布了分封制。这是有历史传承的吧?不同的是,西方的长子继承制,形成了代际传承扩大资产。

    银阶木灵 回复 @David_q08: 主父偃吧,晁错是汉景帝吧

  • 我吃麦克风

    内卷这个词最早居然来自农业

  • 制剑的元人

    万事皆可卷

    草小艾 回复 @制剑的元人: 说得对

  • 4cx1oafgk12e334gxr8n

    资源有限,人满为患。 故焉能不卷, 今日卷,明日卷,卷了四季算一年;你也卷,我也卷,卷到发白齿掉完!

  • Meilin美琳

    人头多,资源不足/分配不均就会产生内卷,无论在哪里

  • 陈亮_se

    历史的眼光看问题

  • Ariellicoco

    嘴上都佛系,暗地都在卷。

  • 非强力型奶爸

    盛极而衰啊,凡事发展不了了就只能内卷了

  • 硬派老生_龙哥

    不错👍

  • 张_waa

    提升自己加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