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行一善,一年行三百善,积善成德,改变命运。各位善友同修,早上好。在这美好的清晨,让鸟语花香叫醒我们的心灵,迎接这美好的一天。接下来,跟随云谷禅师,开启美好的早晨!
迷恋于世间各种欲求的人,不知欲求的害处。
先有出世的思想,再做入世的事业;先具备出世的般若,再提起入世的精神。有的人能出世,不能入世;有的人能入世,不能出世。
入世,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恩怨、情欲、得失、利害、关系、成败、对错等作为行事待人的基本准则。一个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当局者迷,陷入烦琐的生活末节之中,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注重现实,囿于成见,难以超脱出来冷静全面地看问题,也就难有什么大的作为。这时就需要有点出世的精神。
出世,就是尊重生命、尊重客观规律,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顺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态对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态对事。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对有些东西看得淡一些。这样才能排除私心杂念,以这种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就会事半功倍。
人们常说:用出世的态度或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这主要是态度方面的,或者说是世界观与人生观。美学家朱光潜在少年时代提出“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出世和入世的关系,人生在世确实要很好地处理,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这一问题,才能有正确的答案。从另一方面看,一个人生在世上,只是一味地出世,一味地冷眼旁观,一味地看不惯,一味地高高在上,一味地不食人间烟火,而不想去做一点实际的、入世的事情,到头来也是“白了少年头”。
汉武帝时,有一个名叫汲黯的官员,早年立过功,但此后十多年官职未变。一些原来职位比他低的人,渐渐成了他的上级。汲黯对自己的境遇很不满意,一天,他对汉武帝说:“陛下,您用人好比堆柴草,总是把后来的放在上面,把压在下面的忘了。”
汉武帝说:“并不是我把你忘了,而是国家不断地需要新人才。你每天按部就班地工作,优哉悠哉地过日子,何曾在学习上用过一点心?人不能没有学问,也不能不长学问啊。听了你刚才讲的话,我觉得你近来更没有学问了!”汲黯听了,惭容满面。
汲黯显然是“能入世,则不能出世”的典型,他将仕途晋升看得很重要,却不在提高自己的学识和才华方面下工夫,这有违人的生存规律。如果他有“出世”的意念,就会摆脱名利场的邪见,努力去做学问,充实自己的人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同样需要“出世”的思想。如果只注重“入世”,就会被许多是非困扰。这样不仅使自己身心疲惫,还会迷失人生方向。
晋代的陶渊明,就是以“出世”的思想主导自己的人生。陶渊明的祖父、父亲曾经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的时候,家道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曾有过建功立业的志向,但没有得到重用,只做了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风险重重,再加上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十分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社会中生活,曾几次退离仕途,过起了隐居的生活。在隐居的岁月里,他每天布衣粗食,过着“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虽然没有功名利禄,但是隐居的生活倒使自己有了一颗看待事物的平常心。
在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呢?人只有拥有一颗平常心,就能淡然地面对金钱与权势,泰然地面对成功与失败,坦然地面对风光与平凡,畅然地面对现实与理想,悠然地享受生活给予我们的分分秒秒,点点滴滴。
没有出世的思想,在人间从事事业会有贪心,会有执著;有了出世的思想,在做入世的事业,就等于‘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怕死’,见到金钱不动心,遇到生死无所惧。所以,出世的平常心,是健康人生的至高境界。虽然这个世界有很多的不如人意,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微笑,善意面对,那么,平淡生活中并不缺乏美丽,更多的则是人性魅力散发出的璀璨光芒。
般,在佛经之中应该读bo,般若智慧🙏
bf
成事先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