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卡拉马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毕生集大成之作

文学 |《卡拉马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毕生集大成之作

00:00
37:28

陀思妥耶夫斯基毕生集大成之作,战斗民族如何凝视苦难人生?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听书笔记 

 

《卡拉马佐夫兄弟》这部小说的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大师之一,而这部近80万字的巨著,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展现其毕生探索的集大成之作,堪称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部写给同时代人的寓言,一部关于俄罗斯人生存状态和精神特质的寓言,它所揭示的,是苦难与幸福、牺牲与救赎对于人的意义。虽然小说讲的是一个杀父案,然而它绝不仅仅是一部探案小说,而是一部心理小说,一部哲学小说。小说的主人公,几乎都在进行深刻的人生哲学探讨。

一、卡拉马佐夫家族成员都具有怎样的人格特点?


小说中首先登场的是父亲,我们称他为老卡拉马佐夫。他虽是贵族出身,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流氓,身上集中了自私、贪婪、残暴等各种恶行。除此之外,他还把自己看作一个滑稽剧中的丑角,乐于在公众面前献丑,用自嘲和自损来宣告自己对于道德准则根本不屑一顾。如果说老卡拉马佐夫象征的是一种庸俗的恶,那么他的三个儿子则象征着人性的三个维度:情感、理性与信仰。大儿子米佳象征情感。一方面,他的血液中流淌着父亲的因子,比如虚荣、庸俗,好色,冲动;而另一方面,他又心思敏锐,对贫弱者的遭遇深感同情,并常常为自己的庸俗感到愧疚,在利己与利他之间撕扯挣扎。二儿子伊万象征理性。因为理性,他对任何的教条都持怀疑态度。他的心中有各种互相冲突的观念,这些观念让他的良心备受折磨,导致他无法全心全意地信奉任何一个思想派别,也无法与人坦诚相待。三儿子阿廖沙象征信仰。他博爱和淳厚的天性,可以说是遗传了他那身世凄苦的母亲。阿廖沙在中学还未毕业时,就决定进入修道院做一名僧侣。幸运的是,他在修道院中遇见了一名德高望重的导师——佐西马长老。除了三兄弟以外,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斯梅尔佳科夫。他是镇上的一位疯女人遭老卡拉马佐夫奸污所生的儿子,也就是说,斯梅尔佳科夫也是“卡拉马佐夫兄弟”之一。然而在卡拉马佐夫家,他却总是遭到亲人们的冷眼相待。这样的身世和待遇,让他养成了孤僻残忍的个性。也正是他,谋划杀害了老卡拉玛佐夫。

二、如何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现实主义?

著名作家伍尔夫认为:大多数小说家都是从外部特征来描写人物,比如举止、穿着、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等;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从人物内部出发,他的全部文字,几乎都是人物内心的思想斗争、自我争辩、自我解剖,这些冗长、矛盾甚至疯狂的自白,让人物成为思想的巨人甚至“思想的怪物”,但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真实的心理现实性。

比如,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作者用整整三章的文字,来描写米佳的心理独白。这一篇独白,与米佳后来被捕前在酒馆里的那段咏叹形成呼应,仿佛是他早已对自身的命运作了审判。在那一段咏叹中,米佳已认定自己成了贼,杀了人,断无回头之路,于是自暴自弃,决定一醉方休,然而就在这堕落的时刻,他仍不忘神的注视。他向上帝癫狂地忏悔,渴望用自我的鞭挞来赎得神的一丝怜悯。米佳的自省,不仅是一个人的自省,也是对于人类共性的反省,对于人与神之关系的叩问。

陀氏笔下的人物心理独白,是作者关于一些人类永恒命题的思考;另一方面,这些心理描写又是极为现实的,都根植于人物自身的现实逻辑与情感动机,以及俄国的社会现实。我们将陀氏的这一种风格,称作心理现实主义。陀氏所最擅长的,正是使用这种心理现实主义,以形成诸多思想的复调式辩论,让作品成为一部哲学思辨剧。

三、如何理解小说中的“宗教大法官”?

《卡拉马佐夫兄弟》综合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人性、历史、宗教与哲学的思考,着重探讨了权威与个人、律法与自由、理智与情感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其中的一对中心议题是权威与个人之间的矛盾。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父权遭到了颠覆,宫廷和贵族权利受到了质疑,而基督教所代表的道德权威更是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作者最关心的,是宗教道德权威的崩塌可能会对历史带来怎样的影响,而挑战宗教话语权的个人又会有怎样的出路。书中的哲学思辨,首要就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

在《卡拉玛佐夫兄弟》中,哲学思辨的核心场景发生在小说第五卷。在这一部分,伊万与阿廖沙展开了一场关于神、正义与人性的对话。在这场谈话中,伊万吐露了自己对上帝的怀疑,全书由此展开了两个著名的章节:“叛逆”和“宗教大法官”。

在“叛逆”这一章中,伊万论述了自己对上帝的“叛逆”。他表示,自己的叛逆不是不接受上帝的存在,而是不接受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伊万思考的,实质上是这样一个问题,即上帝的全知全能全善与世界普遍的恶之间的矛盾。伊万认为,即使人类和谐的那一天将会到来,它也无法成为罪恶存在的理由。

如果在这一章中,伊万表述的是对圣父的“叛逆”,那么在下一章“宗教大法官”中,他便表达了自己对于圣子耶稣基督的“叛逆”。

在这一章中,伊万向阿廖沙讲述他虚构的“宗教大法官”的故事。故事讲的是16世纪的塞维利亚,在宗教迫害最严酷的时期,耶稣基督突然降临人世,却被一个宗教大法官锁入牢中审问。大法官谴责耶稣,认为他高估了人类,赐予他们自由选择信仰的权利。而在大法官看来,人类是如蝼蚁般卑贱的动物,他们需要的不是自由,而是生存的保障,不是善与美的理想,而是统治者的神威。宗教大法官认为,教堂之所以能管理它的子民,所遵从的恰恰是魔鬼的教条,它用罗马教皇所代表的神权,夺走了人们的自由,取而代之的是“奇迹、神秘与权威”。

在《宗教大法官》的故事中,伊万借大法官之口责难人类的奴性与堕落,透露出他对人类苦难和罪孽的深恶痛绝;而在小说的故事中,伊万最终没能找到通向自由和正义的出路,反而间接推动了弑父的罪行,成为了他所责难的人群中的一个,这里展现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伊万的悲悯和反讽。伊万的悲剧,也是这部小说的悲剧所在,是陀氏对俄国、乃至欧洲文化世界的一个警示,那就是对于基督教伦理的抛弃,对于传统道义的叛逆,不会催生出尼采式的超人,而是自我分裂与自我毁灭的伊万式的反英雄。

四、 佐西马长老和阿廖沙分别代表什么?


佐西马长老在临终前,向众弟子讲述了自己的皈依之路,传授了最根本的道义。陀思妥耶夫斯基用整整两节,记录了佐西马长老临终前的布道。布道的内容涵括了陀氏本人的一些核心观念,这其中包括俄罗斯百姓的智慧,众人的平等,对罪人的爱,每个人对世间罪恶的责任等等,总结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推崇的基督教精神:宽仁、谦卑与尊严。

当阿廖沙离开修道院时,他才发现世间没有绝对的善与恶,善行与义举的意义,取决于每一个特殊的人和场景。他曾通过与几个孩子的交流,明白孩童不都是天真无忧,而是往往有自己复杂的心思:例如老上尉的儿子伊留沙,有很强的自尊心和戒备心;有着“孩子王”气质的科里亚懂得宽容,善于聆听;看似单纯的贵妇女儿莉莎,其实被施虐和受虐的冲动折磨着。通过世俗的磨砺,阿廖沙对人的心理有了更深的理解。

而通过一次次真诚的对话,阿廖沙也明白了奇迹的含义:奇迹不在修道院的灵柩中,不在圣典的教条中,而是在平凡人的对话中,在每一次谅解与同情中悄悄地闪光。

阿廖沙就这样不停思索,在信仰的道路上虔诚地修行着。或许,阅读《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过程,就如同阿廖沙在世俗中朝圣的过程。它的意义不在于达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审慎,也不仅仅是“要爱你们的敌人,为那些逼迫你们的人祷告”那般的慈爱,而是使我们在与那些深邃的灵魂的对话中,看到人在自己所创造的精神困境前的渺小,以及通往高尚与美丽的可能。




解读 | 张晖

美国西北大学斯拉夫语言文学系博士,现任教于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二十世纪俄国文学。

播音 | 朝阳

策划编辑 | 周向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没有看见我

    本书在小说排行榜应该是top0 宗教大法官那一章节直接封神 托翁这本书可惜没写下部 实属遗憾

  • 梅花浑似真真面

    看了一遍整体感受的这是一桩凭靠大家的主观印象定罪的错案

  • 方_gsv

    以前匆匆读过只是读过而已,现在听讲书顿觉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当求甚解寻深意。

  • 一个喜欢静静的

    在回味与消化中

  • 韦早十

    好听 喜欢的书就会在京东买下

  • 沐酒先生

  • sghuan

    世上没有绝对的善恶,有时善恶往往就在一念之间。奇迹在平凡人的对话之中,在人与人的谅解同情理解共鸣之间。

  • 我声依旧时光匆匆

    一二次是看不懂的

  • 平安_96s

    剧情复杂 也只有俄罗斯了

  • 张好古东

    用心制作,希望有更多人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