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人生如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
我们进展到《庄子‧知北游》篇的第七章,这一章是接着前面那一章,孔子向老聃请教什么是“至道”?而老聃做了相当长的回答,这一章所谈的是回答的下一半。
这一章里面所谈的是什么?人生非常短暂,所有的一切好像忽然一闪而过,你还没有搞清楚怎么回事就结束了。这一来的话,你何必计较谁长寿,谁短命;你又何必区分谁是好的尧,谁是坏的桀?
现实人生的一切,有它的因果关系。从这里面就觉悟说,那我就尽量避免去造恶因,最后你还是要设法去觉悟要成为得道的人。得道的人是怎么回事?所以在这里面,老子也特别强调有关谈论的问题,也就是“言者不知,知者不言”。这样的观念会再度出现。
我们先看看庄子怎么说的。
“以中国的人来说,都是由阴阳二气所合成,生存于天地之间,只是暂时做为人,将来都会返本归宗。从本源上来看,所谓生命,就是有气息之物。虽有长寿短命之分,但是两者相差多少呢?不过片刻而已,哪里有工夫去分辨尧与桀的是非呢!瓜果有它生长的规律,人间关系虽然复杂,也有它的秩序,所以这两者可以模拟。
圣人碰上这些事不会违逆,错过这些事也不会执着。协调而能顺应的,是德;遇上就能顺应的,是道。这就是帝业兴盛、王室崛起的理由。人活在天地之间,就像白马飞驰掠过墙间的小孔,只是一刹那罢了。
蓬蓬勃勃,一切都出生了;昏昏蒙蒙,一切都死去了。既由变化而出生,又由变化而死去,生物为此哀伤,人类为此悲痛。解下自然的弓袋,丢弃自然的剑囊,移转变迁,魂魄要离开时,身体也跟着走了,这就是回归大本啊!
由无形到有形,又由有形归于无形,这是人们都知道的,并不是探究至道的人所要追求的,这只不过是人们共同的说法啊。得道的人不谈论,谈论的人尚未得道,明显看到的其实一无所见,辩论不如沉默。道是听不见的,听见还不如听不见,这就叫做真正有所得。””
你看,这段内容确实是丰富,它前面提到“中国人是阴阳二气合成的”。事实上,哪一国人不是一样?都是在天地之间,暂且做为人,将来都会返本归宗。所以你对于有气息的生命,有长寿、有短命,相差多少呢?
从永恒来看,这一点以前在〈齐物论〉多次看过了。最长寿的是彭祖;最短命的可能是生下来就夭折的婴儿。但是,从永恒来看,有什么差别;从结果来看,最后都是一堆黄土!听起来有点伤感,有点低调。那你说,在人间除了刚刚做事实上的分辨,还可以做什么?价值上的分辨。
你说,尧做得很好,是好的领导;那桀呢?就是坏的了!好的,坏的,你分析它的后面都有因果关系,各自有各自的因果。你要让尧做成桀,他也不会去做;让桀做得跟尧一样好,他那个条件也不可能。
所以后面就提到两个对照:一是瓜果,你吃的西瓜水果这些,它有生长的规律,你说在哪里长得好,长得不好,它不是本身可以决定的,有各种因缘条件配合。人间的关系很复杂,也有它的秩序,这边所说的就是有各种复杂的因果关系,没有人说得清楚。
后面就提到圣人,还记得在上一集也是提到圣人;这边说的圣人,他的作为也是我们多次看到的:碰上这些事不会违逆,错过这些事不会执着。就是我顺着它去走,但在这个里面一定需要有一种智慧,能够看出来怎么样是顺着它。所以后面提到“德”跟“道”这两个字是很特别的,别的地方没有见过的。
他说:“协调而能顺应的,是德;遇上就能顺应的,是道。”这什么意思?代表这个道,你遇上就能顺应,因为一切都在“道”里面。真正悟道的人,遇上就能顺应,所以他没有任何情绪干扰的问题。这是觉悟的人,极少极少。
一般人是“德”,他需要什么?协调而能顺应。所谓的协调,就是我们一再说的:人生下来就具有德,他这个德要保存就是要修练,要修练就是要回归。这三个词,保存、修练、回归,也正好是协调的过程。在这里,虽然写法不一样,别的地方没有见过,但是还是非常标准的庄子的思想,并且用得非常的精采,因为他已经引申出来了。
你看到一个人“遇上就能顺应”,这就是悟道了。另外一个人是“协调就能顺应”,因为他在修练。他的修练不是向外,而是向内、向上找根源,要设法去保存就是修练,修练就是回归。完全实践出来的,那就是“德”的作用。
后面有一句,就是我们在使用《庄子》材料的时候,很多人都会用的,原文非常的扼要。他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忽然”这两个字代表短暂而快速,也代表有点恍恍惚惚的、事情偶然的、急促的出现。你根本还没搞清楚就过去了。
你想想看,我们的这一生,不管你今年什么年纪,想想过去发生的一切,会不会觉得忽然而已。那么,将来呢?你从将来的某一点,回头看现在所有的一切,正在发生的,也是忽然而已。
“忽然”这种观念到底是积极还是消极?这确实是一个问题。积极的人会说:“反正都是忽然,我就把握每一个刹那!”消极的人就说:“反正都是忽然嘛,什么都把握不了,那就放弃算了!”
他后面就接着提到:“人在世界上出生,最后所有的一切也都会结束。由变化而出生,又由变化而死去,你不必去哀伤,悲痛。解下自然的弓袋,丢弃自然的剑囊。”就好像你活在世界上,你要打仗吗?你要有弓袋,要准备射箭;你要有剑囊,里面有宝剑可以用,都是为了跟别人争斗用的!要勾心斗角!
最后结束的时候,有一句话倒是古时候的观念“魂魄要离开时,身体也跟着走了”。这是古人的观念,认为人的身体,除了身体之外还有魂魄,就好像我们说:“身体如果结束的话,心神也不能再运作了!”身跟心两个层面。
人活在世界上这短短的一生,到底应该做什么?这边提到两个词,原文叫做“大归”!回归大本!另外一个叫“大得”。真正有所得。
中国人用“大”这个字是因为实在无法表现,它不是相对的,不是说这个比那个更高、更大,不是的!那个“大”就是代表你不能再想像可以超过它的。所以在《老子‧道德经》第25章,讲到“道”出现的时候,首先就说:“没办法形容它,勉强叫它做道,又勉强称呼它为大。”就一个字,然后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反”就是回来,所有的一切都在“道”里面。
但是,所有的一切又不是静止不动的。这个时候你就要问一个根本的问题了:人活在世界上,这么来一遭到底有何目的?这个没有人可以回答。你只能就你现在还活着,想说什么事情最值得做。你如果从根源跟归宿去找答案的话,就是我们常说的“悟道”。
能够“悟道”的话,生命所有的烦恼,事实上大多数是自寻烦恼,通通化解了。等于是你没有必要陷入各种情绪的困扰。该来了就来了,该走了就走了。没有什么得失成败的问题。所以,像这样的观念,一方面是看透了,但是也很容易给人带来一种相反的情绪。有些人可能很悲观,有些人可能比较乐观,但是庄子所希望我们做到的是“达观”。
达观就是很客观的了解这一切,不要带有个人的情绪或欲望。在过程里面,从“真实”设法体验到“审美”。前面说过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后面接着要说的是更重要的。
下一集的主题是:道在蝼蚁、稊稗、瓦甓、屎溺,真的吗?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人的生命之短暂,“如露亦如电”,在时空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人活过一生究竟是为了什么?庄子希望是”达观”,人只有悟了道就能豁然接受并欣赏这一切,做真实的自己。
先生讲解清晰,引人入胜,已经听两遍了,盼着更新!
有生有死亦生生不息
既然人生是“忽然而已”就学圣人“遭之不违,过之不守”,“保存、修练、回归”保存完好的本心和本体,修炼的过程也是收获的过程,从昏昏然到明明然,然后完璧归赵回归本宗,不虚此行。谢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