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肖培东老师,我曾几次想过写一写他,但几年过去了,却一直没有轻易动笔。
那是2016年5月初,在河南许昌,我第一次见到肖老师。彼时的他,衣着鲜亮夺目——以亮黄为底色的衣衫上,装点着蓝、灰色的枝蔓状花纹;黑色方框眼镜后面,是少年般明亮的笑容。如果不知情,也许还会有人误以为他是一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呢。
可是,站定在课堂上,他便周身散发出师者的气息了。
他讲授《走一步,再走一步》。当时,许昌用的是北师大版教材,学生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一课,课前也就无从进行预习。他则用平和亲切的微笑和气定神闲的节奏,给了学生们一颗定心丸:没关系,咱们慢慢来。
他一步一步地引领他们触摸文本,深入探究、感悟情味,揣摩写法……巧妙而不着痕迹的对话中,举手投足之间,他诠释和践行着自己“浅浅地教语文”的理念。没有哗众取宠,不事喧嚣浮华,就那样带着学生紧紧地贴着文字、深深地浸在文本当中,细细揣摩其间的语文元素,品读、思考、探寻、感悟、表达。学生们对文本的理解越来越透彻,眼神越来越坚定自信,发言越来越积极踊跃。
于是,课堂熠熠生辉。
上完课,我们陪同他一道沿河走在许昌的街道上。他不时望向身旁蜿蜒流过的河水,感叹:只知道南方的水多,哪晓得这个北方的城市里也这么多的水!满满的赞叹里,你能听出他对水的挚爱。
而我们,却还依旧沉浸在对他刚刚上完的那节课的品咂里:那样的笃定,那样的从容,那样的驾轻就熟!
其实,现在想来,教材不同对于他来说算得了什么呢。语文课堂多年的磨砺和浸润,已经足以让他凭借自己的智慧来应对各种各样的突发和不测了,处变不惊和“肖氏幽默”也许早已化作个性,融入了他的灵魂里。
在江苏南京第十三中学,他的课刚刚开始,台下就乍然传来一声惊叫——原来,是一位女教师坐空了。现场顿时一片嘈杂,随之而来的,是尴尬。他则微微一笑:“听,这就是爬悬崖时候‘我’内心深处的那声惊叫。”于是,雷动的掌声、欢笑声经久不息。
他还曾经在学生们没有带教材、自己也没有准备PPT的窘况下,给初二的学生上了一节令人叹服的高中诗歌赏读课《雨巷》呢。谈及这节课,他说:“站在讲台,我总会看到另一个自己。他隐匿在雨巷的幽深处,或者就站在高高的云端,注视着我,提醒着我,点化着我,引导着我去矫正步伐。”
也许,他就是这样时时与自己的灵魂进行对话,时时在对话中琢磨、反思、前行、提升的吧。
我想写一写他,但没有动笔——我认为,自己对他的解读远远不够。
再见到肖老师,是2018年的5月,在信阳。他讲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游记文章《一滴水经过丽江》。
课,依旧静水微澜,余味无穷;人,依旧神采焕发,活泼生动。可是,许多人不知道,他是带着病痛千里迢迢来讲课的。严重的膝盖损伤,使他行路时一瘸一拐,十分艰难。许多人还不知道,作为高中教师,他把小学、初中、高中的教材研究了一个遍,所以在这三个学段的课堂上,你都能看到他挥洒自如的身影;此外,不仅在学校教着课、担负着行政工作,他还兼任了教研员工作。
那时,我又想写一写他,却依旧没有动笔——在我心目中,他的形象依旧是朦胧的。只是,我想,这样一个外表温文尔雅、骨子里坚韧而勤奋、大脑里装满智慧的人,到底该走着一条怎样的成长路径和心路历程呢?
2021年5月,在现代气息与古典元素交相辉映的洛阳城,他给出了答案。
时值初夏,尽管阳光已够炽烈,但习习南风中依然带着春日的清凉和舒爽。
这次,肖老师上的是一节以参会老师为学生的大课,题为《做一颗好的种子》。此时正值大家敬爱的袁隆平院士去世的第二天,他便以此为导入,在哀伤的语调里开始娓娓道来。
他说自己的家乡在楠溪江,一条很灵动的江。他讲述自己从教之初的青涩,曲折,迷茫,追求和折腾,细细描绘自己从教后所经所见的人、事、物,历数自己踏过的泥泞坎坷,滑跌时的踉跄脚步……渐渐地,他深深体悟到:做教师,要做一颗争气的、智慧的种子,做一颗有学生心的种子,做一颗思考的种子。
相伴而来的,是他频出的妙语。
“你对教学有多少的思考,你的课堂就会焕发出多少的魅力。”
“把思考当作教学的台阶,一步一步踏上去。”
“每一颗种子都是在思考之后露出它的微笑的。”
“做精细的思考,多点朴实、踏实,多点语文的气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是朴实的,一如大地。”
“喧哗与浮躁,不是我想要的教育,我很忧虑。但,这个世界永远不是一个完美的世界,教育也不是完美的教育……”
“用写作,给自己的教育生涯留下一份值得珍藏的印记。”
他同时强调阅读与写作对于教师成长之重要。是啊,想来这二者早已融入他的生命了。每每读他的文字,总如面对一汪碧水,澄澈中透出语文的天光云影,怡人之美、启迪之美,尽在其间。
他还说,自己有很多机会可以离开家乡,离开楠溪江,到外面那个更大的世界里去。但,他没有。为的是不离开晕车特别厉害、无法乘车远行的母亲。
倏忽间,如一股热流般,感动与赞叹漫上我的心底,漫上所有听众的心底。热烈的掌声,便是全场馈赠给他的深深敬意和至高礼遇。
三个小时,依旧是没有PPT。但诗歌般美妙而富于哲理性的语言,严谨而明晰的逻辑思维,偶尔生动又富有深意的小幽默,自觉而严苛的自我审视和剖析,都如溪流般汩汩淌入听会者的心田。没有滑稽搞笑,也没有慷慨激越,就是那般的温润,那般的平和,似赤子在呢喃,是真正的锦心绣口、行云流水。静水流深,是最好的写照。台下的听众,则是屏息凝神地倾听,文不加点地记录,时不时报以会心的掌声,善意的笑声。
讲座刚一结束,便有许多听讲的老师纷纷涌上讲台,或独自一人、或三两人、或一群人,争着抢着,要与他合影留念。以至于到后来,因为要求合影的人数过多,大家干脆自觉排起长长的队伍,依次拥着他拍照。拍照完毕的,心满意足地让开场地;还未轮得上的,满脸期待地等着轮到自己站在肖老师身边的那个幸福时刻。
场面之热烈,比讲座开始前的那阵“合影热潮”更甚。
他则静静地站在那里,微笑着,面对每一位热情的听众,面对每一个聚焦他的镜头。深色衣装,红色腰带,依然年轻的装扮,依然年轻的气质里,多了些人到中年的宽厚平和和善解人意。
他就要离开洛阳,返回家乡了。候机时,他给我发来几张图片。我正疑惑这是从哪里下载来的风景图片,他发来了解说词:“永嘉楠溪江。”
嗬,好一条楠溪江!清澈的江水,映着蓝天雾霭和四周的青山绿树,恰好似色调深浅不一的美玉,一路铺排而去。照片中的那位渔人,怕也是禁不住这汪碧水的诱惑了,停下竹筏,伫立在那里,久久地凝视它的清亮。
又想起他在课堂上由衷赞美楠溪江的情形,心中恍然:对于水,对于家乡的水,他该是多么的一往情深!无怪乎他念念不忘,难舍故土,无怪乎他在语文的课堂上来往畅游,自如自在。这样一条美丽迷人的楠溪江,这样一处灵山秀水,该给了他多少灵性的滋养和润泽?
至此,他的形象在我心中明晰起来:他分明是楠溪江边一株思想深邃的树啊——笑迎风霜雨雪,广拥虹霓烟岚。根,深植于故乡的土地;枝丫,向阳光、向四方伸展;枝头,垂挂着累累的种实。然后,他以师者以及诗人的方式,把这些教育的、教学的、人格的好种子,纷纷播撒到学生的心田、教育者的心田,撒播到教育这片辽阔的大地。因此,他的内心愈发柔软而丰厚,目光愈发深邃而澄澈,生命愈发宽广而富足……
这一次,我想要写一写肖培东老师,写一写楠溪江边这株挺拔的树了。然后,细细读他的《语文:深深浅浅之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