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年中,心脑血管有两个高危时段:一个是0℃以下的寒冬,另一个就是32℃以上的盛夏。伏天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对心脑血管来说,危险也在逼近。据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统计,近一个月已接诊中风病人近200名,平均每天有7人因中风就诊。《生命时报》采访权威专家,告诉你为何高温天心脑血管容易崩溃,并教你在暑天护好心血管。受访专家: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 ,杨进刚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陈忠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急诊科主任 ,李湘民 。
高温天,中风患者扎堆了 。
临床数据显示,每年的七八月份,都是脑血管疾病发作和死亡率的一个小高峰。流行病学证据也表明,气温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当气温高于32℃时,中风的发生率较平时高出66%。一项刊登在《环境与健康》期刊上的研究表明:最高气温每升高1℃,急诊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就会增加17.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脉耕教授等研究人员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发布的一项覆盖中国272个主要城市的调查显示:在心血管疾病死亡病例中,与气温变化有关的死亡比例为17.49%;以冠心病为例,极端寒冷天气对死亡风险的影响呈延迟效应,而极端炎热天气对死亡风险的影响迅速而短暂,当天就会立刻显现。
高温、高湿同时对大脑动手了。
高温天气出现的中风,通常又称“热中风”,大多属于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血管破了)缺血性(脑血管堵了)在高温、高湿这对“双煞”影响之下,大脑和心脏面临重重考验:
气温升高会让人体出汗多,流失的水分若得不到及时补充,血液会变得黏稠,促进血小板聚集。另外,天气炎热血压容易波动,血流冲击血管内已经形成的动脉硬化斑块,形成血栓,进而堵塞供应大脑或心脏的血管,诱发中风或心肌梗死等急性事件。高温还会导致皮下血管扩张,皮肤血流量比平时增加3~5倍,让流到大脑和心脏的血液受阻变缓。高温下,人体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心率加快,冠状动脉收缩,心肌供氧量减少,再加上睡眠不佳,就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作风险。
高湿会使空气含氧量低,让人胸闷气短、喘不上气。如果活动量稍大,需氧量增加,心脏泵血供氧不足,就会出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脑血管也会承受不了负荷,出现中风。
暑天,做6件事保护心脑血管 。
高温天对大脑、心脏等都不友好,保护心血管先做好以下细节:
不要猛用力 。临床数据显示,颈动脉狭窄、斑块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一旦颈动脉内不稳定的斑块,受到刺激脱落,堵在脑血管里就会引发中风。建议:生活中不要做 “猛回头”动作,尤其是颈动脉狭窄或有斑块的人,以免意外发生。尽量减少需要突然发力的动作,比如打羽毛球、打篮球、突然起床等,血压不稳的人更要小心。
温差别太大。 如果空调温度比较低,室内外温差太大,进门或出门时,容易导致血管急剧收缩或扩张,引起血液循环障碍,诱发心梗或脑梗。建议:室内外温差应控制在8℃~10℃。夏天虽然可能出现38℃以上的高温天气,但是一天中大多数时间的温度都在35℃以下。室温控制在26℃左右比较适宜,室内湿度宜保持在40%~60%。
晨练别太早 。夏季天亮得早,但过早晨练可能带来致命风险。清晨人体处于交感神经兴奋状态,血压上升,心率加快,血液黏稠度上升,增加发病风险。建议:上午4~10点,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时段。炎热的夏季,不妨将锻炼时间改到晚饭后。高温天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少去温度高、湿度大、人多的地方。必须外出时,最好穿浅色、透气、宽松的棉质衣服,注意防晒。
保证饮水量。 夏季出汗较多,且体内的水分被大量蒸发,如果这时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就会导致血液浓度增加,血液变得黏稠,易突发中风。建议:夏季每天饮水量一般不少于2000毫升。晚上睡觉前和早晨起床后,也应喝一杯水,若半夜醒来也可适量补点水,既可降低血液黏稠度,又能预防血栓形成。
饮食要清淡 。天气热会导致人的食欲下降,但最好坚持清淡的饮食。吃得太油或太咸,会使血脂和血压升高,不利心脑血管健康。建议:饮食多以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等为主,还要吃些瘦肉、鱼类,保证蛋白质摄入。血管不好的人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少吃大排档、冷饮,以免发生腹泻,导致体内电解质紊乱,诱发心脏不适。
房颤赶紧治 。房颤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就可能随着血液进入脑血管,堵在血管狭窄处,造成中风。建议:房颤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评判中风危险因素,如果结果显示有中风风险,无论有无症状,都应每天坚持服用抗凝血药,不可随意停药。
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