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24:思维谬误之损失厌恶

批判性思维24:思维谬误之损失厌恶

00:00
04:17

哲学家大卫·休谟说:一个人宁愿毁灭全世界,也不愿意划伤自己的手指,这与理性并不冲突。人的理性是非常有限的,尤其是当我们面临负面情绪、面对失去或者损失的时候,我们的思维更容易受到误导。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欢迎来到我的专栏“批判性思维”,前面我们介绍了,我们进行批判性思考要穿越五个维度的障碍,从内到外分别是:知觉、情绪、思维、语言和环境。前面我们分别介绍了知觉和情绪的对我们的思维的影响,接下来,我们会介绍几种人类典型的思维偏见。今天我们从两个思维偏见讲起:损失厌恶和前景理论。

损失厌恶这种思维偏见,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它说的是,相较于获得,我们天然更讨厌损失。不仅仅是讨厌损失,损失给我们造成的心理冲击也更大。同样的损失所带来的负面效用,是同样收益的正面效用的两倍以上。很多心理学实验都证明了这种人类普遍的思维偏见,这就好比我们丢了1000块对我们情绪的影响,即便是我们捡到2000块也无法弥补。

损失厌恶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相较于恋爱的甜蜜,失恋时的痛苦对我们影响更大;相较于就业时候的兴奋,失业时候的痛苦对我们影响更大等等。损失厌恶还和另外一种思维偏见很相似,那就是“沉没成本”,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会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会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投入,看成一种损失,也是一种“沉没成本”,比如时间、金钱、精力和努力等等。比如已经亏损的股票或者投资,虽然可能已经成为了沉没成本,但我们还是会握着不放;比如我们花了很多心思追求一位女孩子,一直没有追到也不舍得放弃。

损失或者说失去不仅仅会给我们带来情绪上的打击和思维上的误导,更重要的是,在损失和获利两种情况下,我们的决策方式会发生一些改变,更准确地说,在损失和获利两种情况下,人们对冒险的偏好是不一样的。

著名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提出了著名的“前景理论”,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什么是前景理论呢?简单说就是,当人在获利的情况下,会表现得更保守,不愿冒风险,会更在意损失;而当人在已经损失的情况下,会更愿意冒险,更愿意冒险去挽回损失。或者说,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的风险偏好是不同的。这个就是著名的“前景理论”或者叫展望理论

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观测发现,人的决策选择并不是取决于结果本身,而是取决于结果与展望或者说预期之间的差距。人们在决策时会在心里预设一个参考点,然后衡量每个结果是高于还是低于这个参考点。对于高于参考点的收益型结果,人们往往表现出风险厌恶,人们会比较保守,偏向于确定的小收益;对于低于参考点的损失型结果,人们又表现出风险喜好,也就是会更倾向于冒险,或者说寄希望于好运气来避免损失。这个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什么启发呢?

我来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一个赌场,其实不用做任何老千的行为,就可以靠这个人类的偏见获利。如果在赌场输钱和赢钱的概率是一样的话,那么在赌场输钱的人,他们会倾向于冒险回本;而在赌场赢钱的人,他们常常会选择见好就收,这样下来,如果有100个人,输钱和赢钱的人各有50个人,但在赌场输掉的钱会大于在赌场赢得的钱,结果就会导致,作为赌场什么也不用做,就自然可以赚钱了。我们会不知不觉掉进自己的思维陷阱,这就是人性。很多人都有放手一搏的心态,这就是典型的损失厌恶和前景理论导致的,而实际上放手一搏大多数情况是过度地冒险,最后可能导致血本无归,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上演。

好了,今天我们介绍了两种典型的思维偏见损失厌恶和前景理论,我们用三句话来简单概况。首先,大多数人对损失比对获得更为敏感;其次,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利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最后,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偏好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