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双减”后,警惕将课上成“流水线上的机械操练”《守望新教育》

50·“双减”后,警惕将课上成“流水线上的机械操练”《守望新教育》

00:00
17:40

图片

“双减”政策落地后,不少教师觉得:上好一堂课,真难!难就难在“高不成”与“低不就”。

先说“高”。以语文学科为例,不少教师希望把课上得很“艺术”,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个性化的加工。但肆意拔高的教学,和“双减”政策不符,自然应该警惕。之前,《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官方微信公众号,都曾报道使用“过关清单”来反思、改进教学,意在让教师守住初心,对“标”执教。

艺术的课堂,考量的是教师个人的文本解读能力、备课设计能力、课堂执行能力。一线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全新的教学内容,若坚持走“艺术路线”,显然会很困难。

很快,一路走“低”的教学风气渐长。

为了应对考试,教师把“上课”简化成工业化流水线的“上机操作”,整个教学就是为了“能考、考好”。此类教学的流程大致如此:先设定好一个模式,犹如为机器定好程序一样;再将课装进“套路”,不管什么课,都可以按照一定的模式来上。这是让人啼笑皆非的“教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动作”,我们暂且称其为“双规式”教学。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这种如此严酷地规定了教师执教行为、限制了师生个性发挥、设定好了顺序流程的课,居然也能被接受。

上好语文课,太难了。做一道语文“中餐”,太难了。难怪“双规式”教学容易被接受,它是将语文课上成“西餐”——就像做汉堡,先放面包,再将牛肉煎到七分熟,然后盖上面包,大功告成。教师每天就这样上课,按照程序走一遭;学生每天就吃“汉堡”。“双规式”教学让不喜欢思考或者自觉屏蔽思考的教师感到舒坦,因为上课如同按下“Enter”键,剩下的一切就是学生的事。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下,一线教师逐渐成为“程序员”,学生逐渐成为流水线上的“产品”,上课逐渐成为“工业程序”:执行训练—检测—再训练—再检测。一切看起来井然有序,但扼杀的是学习中最有后劲的元素——兴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声 音 不 错 可 以 回 关 一下 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