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不能只有守,也要有为。也不能只有为,也要有守。内能够自守无私,外能够积极有为,这样的人孔子才会说仁人。仁是性的德,生生不息。既涵养到自己的生生不息,也涵养到外面的人才叫志士仁人。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讲师的解析吧……
13.28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13.29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13.30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14.1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14.2“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有守有为的君子在外面很难有一个标准,回到内心去感受,才能把握好那个度。 保持轻松为人好的心态,不执着,进退都可以尝试。那个度是应时而变的,是实践出来的。 仁是德的性,意思是生生不息,自己的性命迈向生生不息,还要度得天下苍生性命也生生不息; 内能够自守无私,外能够积极有为才是仁人; 仁不仅自己涵养,也涵养到外面的人。
时不同,作为就不同,国君有道时或国家有道时,只会做官吃俸禄,国君无道时,还是做官吃俸禄,说这个人真是羞耻。 不是当不当官的问题,而是时不同,作为要不同。 君子见机而作,国有道时,要乘机大有作为,国无道时,若不能力挽狂澜,就当舍弃俸禄别求救民之法。
克、伐、怨、欲是通病,富人身上难去除的是克、伐,穷人身上难去除的是怨和欲,穷不单指没有钱,任何事物达不到目的都叫穷。
越来越了解子路了
夫子勉励原宪除了要修身养性以外,同时还要心怀苍生,兼善天下,有守有为。《中庸》里说: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有体有用,才能圆满性德。圣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慈悲心到了这等境界,自然会有所作为,不会拘拘自守。但我们作为凡夫,没有这等心境,就从父母开始慢慢扩充自己的恻隐之心,复我良知,先勉强而行之。 《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私欲犹存,故明德不明,明德不明,故无法达到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仁,也就无法发起大慈悲心,因此无法以救度众生为己任。仁以为己任,任重而道远啊。
劝诫他人很亲切(切切),做正事,周全(偲偲),整个过程里面保持宽和和气,保持欢喜和气的样子(怡怡),这就是君子求道德学问的气量。
对朋友劝诫规劝的时候,态度很重要,不是生气的,不是哀哀戚戚的,不需要怨言四起,而是保持宽宽和和,亲切的去劝诫。
向古代君子学习权变。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宪问14.1》
感恩!!!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2021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