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子方】第144集-颜渊亦步亦趋,孔子奔逸绝尘

【田子方】第144集-颜渊亦步亦趋,孔子奔逸绝尘

00:00
11:51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颜渊亦步亦趋,夫子奔逸绝尘。


我们进展到《庄子田子方》篇的第三章、第四章,这两章都谈到了孔子。在第三章是孔子教导颜回,第四章是孔子向老聃请教。


听到这个标题,就知道这里面有很多成语。的确,颜渊对孔子亦步亦趋。我们今天还在讲,就是:你慢慢走,我跟着慢慢走;你快走,我跟着快走。就是学生对老师亦步亦趋。但是老师很厉害,跑得太快了,奔逸绝尘。跑得太快了,他经过的灰尘都停下来了,找都找不到了,学生只好瞠乎其后,就是干瞪着眼,落在后面了。


孔子后来就跟颜渊说:我们长期相处在一起,你没有了解我真正的道理,这叫做失之交臂。交臂就是两个人很熟悉,手臂都可以互相交错的。失之交臂就是:你没懂我的意思,然后求马于唐肆。你在空的市场找马。这整个一章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过去的我消失了,但是还有那不消失的东西存在。就是这句话:还有那不消失的东西存在。

到底是什么?我们看看庄子怎么样描写这一章。


颜渊请教孔子说:老师慢行,我也慢行;老师快走,我也快走;老师奔跑,我也奔跑;但是老师奔走如飞,绝尘而去,我却干瞪着眼,落在后面了。孔子说:回,怎么说呢?


颜回说:老师慢行我也慢行,是指老师说话我也说话;老师快走我也快走,是指老师辩论我也辩论;老师奔跑我也奔跑,是指老师谈论道我也谈论道;等到老师奔走如飞绝尘而去,我却干瞪着眼落在后面,是指老师不说话却能让人信任,不亲近却能让人融洽,没有爵位却能让百姓聚集过来。我就是不知道这是什么缘故啊。


孔子说:噢!怎么可以不明察呢!最悲哀的莫过于心死,而身死还在其次。太阳从东方升起,到西边落下,万物无不顺着这个方向;有头有脚的人,都要顺着太阳的运行才能办成事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万物也是如此,顺着太阳而消逝,顺着太阳而出现。


我一旦承受形体而出生,就执着于此直到生命尽头,顺应外物而行动,日夜都不间断,而不知道最后止于何处。自然而然地成就了形体,知道命运是不能预先测度的,所以我一天一天向前走。我长期与你相处在一起,你却没有了解这个道理,能不悲哀吗?


你大概是见到我所见到的现象了。它们已经逝去,而你以为它们存在,还在继续寻找,这就好像在空的市场寻找马一样。我心目中的你,很快就消失了;你心目中的我,也很快就消失了。就算如此,你又担心什么!过去的我虽然消失了,我还有那不消失的东西存在。””


这整个一大段听了之后,就知道颜渊确实是好学生,对老师亦步亦趋。但后面发现老师可以不言而信,不比而周,无器而民滔乎前。也就是老师不说话却能让人信任,不亲近却能让人融洽,没有爵位却能让百姓聚集过来。这个颜渊就不了解了。就是无心而为!外表上看不出来老师做了什么,但效果非常好。



孔子跟他解释的时候就说:我只是顺势而行,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当然,古人没有地球绕太阳转的观念,他就只好从他的视觉常识去做判断,万物都是如此。里面有一句话以前(〈齐物论2.4)看过我承受形体而出生,就执着于此直到生命尽头。要顺应外物而行动,并且不知道最后停在什么地方,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你不用去想将来会怎么样。


重点在于什么地方?就是所有过去的都是现象,现象不断在变化。所以你不用在空的市场寻找马,好像想要找到那些变化的现象是怎么回事?结论就是重点!


过去的我虽然消失了,但还有那不消失的东西存在,这你也见过,在〈德充符〉篇的第四章。有一个人叔山无趾去请教孔子,他少一只脚,孔子没有回答得很好,他就强调,他说:现在我来找你,是因为我还有比脚更重要的东西存在。在这里,孔子好像也有类似的觉悟:过去的我是现象,随着时间而消失,但是还有那不消失的东西存在。是什么?就是我能够悟道的那个精神。


中间有一句话叫做哀莫大于心死。一个人,心如果死了,那比身体死了更严重。所以你一定要设法记得人生的目的在于悟道,能够悟道的话,你那个自我永远没有消失的问题。


接着到第四章,是孔子来请教老聃,里面讲的当然是更深刻了。


我们看庄子怎么写。


孔子去见老子,老子刚刚洗完头,正披散着头发等它干,站立不动的样子好像不是活人。孔子退到门外去等待,稍后见面时,就说:是我眼花了呢?还是真的如此?刚才先生的身体直立有如枯木,好像排除外物、脱离人间而独立自存。老子说:我遨游于万物初始的境地。孔子说:这是什么意思呢?


老子说:我的心好像被困住了,不能分辨;我的口好像被合起来,不能说话;我就尝试为你谈个大概吧:至阴之气寒冷无比,至阳之气炎热异常;寒冷之气由天而下,炎热之气由地而上;这两者互相交通融合就产生了万物,也许有什么力量在安排秩序,却又看不见它的形体。


万物有消有长,时满时虚,夜暗昼明,日迁月移,每天都有些作为,却看不到任何功绩。出生,有它的源头;死亡,有它的归宿;始与终相反而没有开端,也不知将止于何处。如果不是这样,又有谁是这一切的主宰呢?””


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谁是这一切的主宰?以前在〈齐物论2.2〉讲到天籁的时候也说,发动这一切的是谁呢?所以老子说,他要遨游于万物最开始的那个境地,也就是万物怎么出现?后面提到阴跟阳,这时候你就要想到《老子道德经》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章。因为它后面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老子基本的观点,所以庄子很多地方都在发挥这个道理。


人所了解的万物的来源,只能从阴阳二气相合,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你说,最初是什么情况?那就是道生一那个元气,没有人可以说得清楚。所以老子说:万物不知将止于何处。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结论。


在学习庄子的时候,像你谈到最根原最开始,你问老聃,他也对这个开始的情况没有办法理解。所以他会强调:也许有什么力量在安排秩序却又看不见它的形体,也谈不上什么功绩,这就是道家对于道的一个基本理解。这种观点是非常正确的,你去说一定是有问题!不可说;道,可道,非常道(《老子道德经1)


在这里面,反反覆覆的提醒我们,宇宙万物开始的时候是什么情况:从道而来。你只能够就现在的情况去观察各种现象的变化,去想像最初应该是如何;你不能够进一步问为什么要有这一切?就好像在道家里面,不能问的问题,问了也没有答案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要让万物出生?为什么要让人类有这样的认知能力,以至于造成后面各种复杂的问题?那是一个既成的事实,你只能够去了解这些事实,而不能问说:这一切是为什么?


人活在世界上,只能从有生命之后这一段去了解,设法透过对万物的观察,想到最初的情况是如何,然后设法人要自己努力修练。把它的认知从区分慢慢往上提升,到最后能够悟道,那就是最高的目的。


这一集里面,我们说颜渊对孔子当然是非常崇拜,而孔子提醒他:你不要对于过去的我,你看到的现象太过于执着。过去就过去了!现象毕竟是现象!你怎么找到本体?真正的本体只有一个,那就是,也就是究竟的真实。你如果悟道的话,你的精神层次来自于,那就不用担心它消失的问题了。


那么,在这个地方孔子当然会继续问:什么叫做遨游于万物初始的境界呢?这是下一章的重点。


下一章的主题是:老聃好好开示了孔子。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376468418

    高山仰止,亦步亦趋地跟在后面修学。

    听友376468418 回复 @听友376468418: 颜回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13岁师从孔子,是古今师徒相知的典范。庄子把颜回借喻为“学子”,谁又知他是否真的已“悟道”?

  • 听友376468418

    庄子大概是用人物来描述在“精神”层面的三重境界吧,一是颜回亦步亦趋的有为层次;二是孔子“不刻意为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心而为的“无冕之王”层面;三是老聃进入了万物的来源与归宿悟“道”的境界。

  • J之大盗

    老师走的每一步是精神上的,日积月累的修炼自然会奔逸绝尘,颜回只能望尘莫及了。。人真是精灵,成形都这样“惊天动地”,内在再修炼成真正的人,真是主宰者。谢谢老师

  • 易道思维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 wwww77

    ok

  • wwww77

    ok

  • 師傅ShiFu

    😌

  • wwww77

    ok

  • wwww77

    ok

  • wwww77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