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精华笔记
一、陆游的身世与家庭
陆游出生在宋徽宗宣和七年,即1125年。那一年是金军南下侵宋的开始。后来开封陷落,北宋灭亡,钦宗的弟弟赵构,于应天府称帝,成为南宋第一任皇帝。后来岳飞被杀,韩世忠被罢职,朝廷成了主和派的天下。
1126年,陆游的父亲陆宰带着全家从北方南归,一路躲避金军追杀和盗匪的拦截,最后隐居在故乡山阴的乡村生活。陆宰是主战派,往来陆家的都是主张恢复故土的士大夫。1141年,陆游17岁那年,屈辱的绍兴和议达成,南宋对金朝称臣,北方的领土落入金朝的统治下。陆宰和朋友们谈到国家前途的时候,往往痛哭流涕,食不下咽。幼年的磨难,父母的教诲,长辈的涕泪,让陆游渐渐坚定了爱国的信念,也成为一生的志向。
陆游自幼聪颖过人,读书也十分勤奋。不过在青年时代,遇上了两件使他最感苦涩的事:爱情悲剧与科考失败。
二十岁左右,陆游和唐琬结婚了。夫妇两人非常恩爱,可是这却让陆母非常不满。再加上唐琬三年都未生子,母亲终于压迫陆游,要他休了唐琬。陆游不敢违背母命,两个人迫不得已决裂了。陆游娶了王氏,唐琬也改嫁赵士程。而陆游的内心,对唐琬一直无法放下。一次,陆游在山阴城东南的沈园偶遇赵士程、唐琬夫妇。他题下《钗头凤》:”红酥手,黄縢(téng)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凤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yì4)鲛绡(xiāo1)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晚年的陆游,每次去山阴城里,都会去沈园凭吊一番。
陆游青年时期第二次重大挫折,是科考失败。绍兴二十三年,陆游29岁,再次去临安考试。此时的陆游已经很有把握,不巧与秦桧的孙子秦埙(xūn1)一起考试,主考官不愿得罪秦桧,但是又担心留人话柄,于是在省试的时候,将陆游列为第一,秦埙第二。殿试的时候,秦埙第一,陆游落榜。
这次挫折,也是陆游人生的转折点。科举落第,让陆游只能在地方上做些幕僚的工作。仕途的坎坷,官职的低微,让他不免纵情山水诗酒之间,也更能接近底层人民,感受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疾苦,成就了陆游“人民的诗人”之美誉。
宋朝盛行举荐制,一些高级官员往往喜欢举荐一些名士为官。陆游年轻的时候就有诗名,所以很受当朝高级官员的青睐,南宋以后的宰相,除了秦桧之外,大多与陆游关系较好。与宰相大臣走得近,虽然可以保证陆游的生活,但也容易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也是陆游一生屡遭弹劾的重要原因。
二、陆游的为官生涯
虽然仕途不顺利,但是陆游一生为国家统一奔走呼号,在朝在野,矢志不忘,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陆游殿试被罢黜的第二年,秦桧去世,政治风气发生了转向,经过举荐,陆游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一年后又去福州担任了刑案文书之类的工作。绍兴二十九年,陆游得到汤思退的举荐,去了临安,先后担任敕令所删定官、枢密院编修官等职务,主要的工作就是编纂公布的法令、替长官起草文件。虽然官阶很低,可是毕竟到了临安,能更多地接近中央。
绍兴三十二年六月,宋孝宗即位,任命了主战派老将张浚为右丞相,来主持北伐,希望可以恢复旧土。由于张浚的任命,此时身为编修官的陆游,经手发出的各类军事文书多起来,他踌躇满志,希望可以实践自己的抗金理想。这个时候,孝宗也注意到了陆游,但是仅仅限于他的诗才。在好友周必大的夸奖和枢密院长官的举荐下,陆游被赐进士出身,这在宋代是极为罕见的殊荣。然而好景不长,孝宗想要任命自己的亲信曾觌(dí2)为大官,但遭到朝臣们反对。陆游对参政知事张焘说,曾觌招权纳贿,如果不及早罢黜,后患无穷。不想张焘将此话转述给了孝宗,惹怒了孝宗,结果将陆游赶出临安,调任镇江府通判。
镇江是江防要地,靠近宋金边界。右丞相张浚这个时候也来到镇江,陆游与他相谈甚欢,心里感受到莫大的慰藉。陆游向张浚陈述了自己的政治军事主张,寄希望于张浚率军收复中原。但是当时虽然孝宗力主北伐,太上皇高宗却是主和派,朝局纷争,变化莫测。陆游在镇江只待了一年四个月,高宗就与汤思退合谋,将张浚罢了官。这个时候主和派把持了朝政,“隆兴和议”达成,宋王朝对金割地纳贡,孝宗居然称金世宗为“叔”,金与宋成为叔侄之国,如此屈辱,令陆游扼腕叹息。
陆游仍然坚决主张对外作战。隆兴二年,他给当时的丞相汤思退上书,请求建都建康。这让他后来也遭到主和派弹劾,被罢了官。此后,陆游一直在地方官任上消磨人生,其中就包括了在四川为官的八年生涯。直到淳熙十三年春天,已经62岁的陆游,在丞相周必大的举荐下,被任命为严州知州,正五品。三年后,经周必大再次举荐,陆游回到临安担任礼部郎中,这也是孝宗在位期间任命的最后一位官员。二月二日,孝宗传位给太子赵淳,后来称为光宗。光宗和父亲的关系很差,自然也看不惯陆游,便借着别人的弹劾,将陆游罢了官。陆游也就此结束了自己三十余年的居官生涯,回到家乡山阴。
当时主和派占据着朝廷,陆游只好在平淡的乡居生活中,静待时机。山阴到临安只需要一天,国事的消息,不断地通过各种渠道到达山阴,也反映在陆游的诗作里。比如:“百战元和取蔡州,如今胡马饮淮流。和亲自古非长策,谁与朝家共此忧?” 对金朝占据了淮河的屈辱现实,陆游难掩担忧之情。
绍熙五年六月间,六十八岁的太上皇孝宗死了。 孝宗的死带来了政局的动荡,朝臣们担忧之下,推举参知政事赵汝愚,在太皇太后的支持下废黜了光宗,立光宗的长子为宁宗,史称绍熙政变。绍熙政变之中,太皇太后的亲戚韩侂(tuō1)胄(zhou4)发挥了重用作用,但政变之后,他在权力分配上与赵汝愚一派陷入纷争,最后赵汝愚、朱熹等人被贬官罢黜。后来赵汝愚、周必大、朱熹、叶适等五十九人列入“伪党”,这就是庆元党禁。
庆元党人之中,周必大、朱熹、叶适,都和陆游关系较深,因此党禁扩大的话,他随时有列名的可能,以致身败名裂。但是韩侂胄却放过了陆游,这是因为:一来陆游的祖父与韩侂胄的祖父同朝为官,两家有通家之好;二来,陆游蛰居穷乡,无权无事,与韩侂胄一派人物并无权利冲突和私人干系。但是《宋史·陆游传》中却记载,陆游晚年出山,为韩侂胄撰《南园记》,世人认为陆游晚节不保,阿附权臣韩侂胄。
《南园记》这篇文章是怎么回事呢?庆元三年,朝廷赐韩侂胄土地,经过他的经营以后,称为“南园”。韩侂胄第一个找到杨万里,许官翰林学士,让杨万里替他作《南园记》。杨万里拒绝了,说:“官可弃,记不可作。”韩侂胄又找到了陆游,便有了这篇《南园记》。事实上,杨万里当时已有官在身;而陆游写《南园记》,主要也是出于一种畏惧的心理,是为了避祸,而不是求福。他的立场相当坚定,不仅没有因此向韩侂胄求官;更顶住压力,给韩侂胄的最大政敌朱熹写祭文。
朱熹死了,韩侂胄去掉了心腹大患。嘉泰二年二月,韩侂胄解除了党禁,78岁的陆游也被重新起用。陆游之所以同意再度为官,是因为要替孝宗修史,报答他的知遇之恩,也是他为官生涯最为愉快的一段时间。在临安的一年,陆游编成了《孝宗实录》五百卷、《光宗实录》一百卷。
三、陆游的诗风转变
对陆游来说,一生的抗金志愿只能在诗歌中一展抱负,未免感觉遗憾。但是这也让他的诗歌,具有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就像梁启超说的:“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意思是,古代的诗人都以从军为苦,只有陆游诗歌里充满对战斗生活的向往,让他以诗歌成就垂名青史。
陆游少有诗才,十八岁拜在著名学者和诗人曾几的门下。曾几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不过教给陆游作诗的诀窍,不像江西诗派那样生涩奇峭,而是平淡,这也为陆游后来突破江西派的形式主义,打下了基础。乾道五年,45岁的陆游在右丞相陈俊卿的举荐下,就任夔州通判,这也开启了陆游在四川八年的生活经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陆游一生最辉煌的军旅生涯就在这八年,也促成了陆游诗歌创作的重大转折。
乾道七年,四川宣抚使王炎招请陆游到南郑参加宣抚使司的工作。宣抚使主持西北军民事务,这在当时是抗金的前线。陆游终于身临前线,可以在抗金事业上一展志向。但是八个月后,由于宣抚使王炎被孝宗调回临安,陆游也从南郑回到了成都,结束了短暂的战斗生活。之后一直在四川境内辗转。在南郑紧张的生活,收复沦陷区的雄心大志,一切都从胸中流溢而出,让他的诗风为之大变,开始突破江西诗派讲究格律、练字的束缚,而是通过宏大的创作主旨,呈现了崭新的诗风。他对自己的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个诗外的功夫,就是陆游在四川的八年,其中最令他晚年魂牵梦萦就是在南郑抗金前线的八个月战斗岁月。
其实,陆游诗风的转变,这除了现实生活的滋养,也少不了诗圣杜甫的影响。陆游学杜甫,主要学他的律诗。我们熟悉的名句,几乎都是陆游的律诗,像“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都是千古传唱的经典。
陆游66岁在严州知州任上时,对诗集《剑南诗稿》曾经有过一次严格的删定。陆游年轻时写过大量的诗,但是从他留存的诗看来,42岁之前的作品,基本上都有江西诗派过分追求辞藻修饰的倾向,就是像他说的“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所以在严州删诗的过程中,陆游就把这些形式主义的作品严格淘汰,最终从以前的18000多首诗中,只留下94首。
现在流传下来的陆游诗歌中,四分之三都是66岁乡居之后创作的,而且陆游80岁之后写诗2914首,约占一生存诗总数的三分之一,他在弥留之际还写了六首诗。
陆游村居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他栽桑、养蚕、种菜、种胡麻、酿酒、做酱,闲适生活接近白居易,农居生活又接近陶渊明。他日常交往的是村中的老农、药翁、渔父、园公、蚕妇、牧童、村姑,都成为陆游的创作对象。但是,他最关心的还是国家大事、建功立业。比如《陇头水》:“卧闻陇水思故乡,三更起坐泪数行。我语壮士勉自强,男儿堕地志四方。”他先是勉励前线作战的男儿,而后又笔锋一转说:“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帛输戎羌。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言语慷慨,直指当局软弱,又难掩不能为国建业的遗憾。
嘉定二年,陆游因病逝世了。临死的时候,他写下一首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渴望收复失地和国家统一的悲凉慷慨,让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
书名:《陆游传》
作者:朱东润
解读人:不敏(青年学者,自由撰稿人)
编辑:周向荣
主播:路琨
制作:匀绮工作室
监制:郑之艺
总编辑:左宓
琉球不是台湾
不不子 回复 @太公传人: 是,流求,台湾的古名,见于《隋书》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纵然身未沙场死,人间万世留美名!
宋诗唯爱陆放翁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镜里流光两鬓斑,寸心自许尚如丹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高标逸韵君知否,最是层冰积雪时 蜀姬艳妆肯让人,花前顿觉无颜色
南宋天下是皇帝的私产 陆游爱国热情阻碍了皇帝享受生活
四海明月 回复 @翁意: 总结到位
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是那个被丘处机一掌劈死的韩侂胄嘛
受晚辈一拜
luyido 回复 @马库拉格之主: +1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律诗吗?我记得是七绝吧?
木香花诗雨 回复 @超爱读书的喵: 四联八句,肯定是律诗啊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