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自然、非不自然?何谓妙有非有,真空不空?怎样入“一真”境界?

非自然、非不自然?何谓妙有非有,真空不空?怎样入“一真”境界?

00:00
08:39

无问自说:

【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这个两句啊,确实将心性和盘托出了,不容易啊。为什么呢?这一桩事情,本来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他能用这样善巧的方法把它形容出来,确实不简单。那么这是又进一层地来说明,说此中,既然是非自然了,又怕我们执着啊,就是望文生义,这个是佛法教学里头最忌讳的。那么这是我们在讲堂一再给同修提示的,要悟,不可以执着,不能望文生义。

所谓望文生义,三世佛冤呢,三世诸佛都喊冤枉啦。经的意思,懂了就懂了,不懂不要去想它,不必去研究它。所以念经讲熟,不在记;讲悟,不讲研究。处处是避免心意识起作用,时时叫你提起观照般若。照久了,自然就开悟了。

佛这个地方的五句话,就是堵住阿难的心意识。不但是非因非缘,亦非自然,还非不自然。这正是所谓双非双离呀。

【精觉妙明,元清净体,】

那个非与不非,是与不是,呵呵,通通加不上啊。这个道理在此地,确实可以不需要再多解释了。为什么呢?前面世尊呢,跟文殊菩萨在讨论的时候,曾经举了一个比喻,叫一文殊,一文殊当中还能不能再有个文殊呢?!就是这个意思。一真之体上,什么都加不上。

再给诸位说,一真的相用上也加不上。诸位不要以为,这个一真之体加不上,这个我们点头,想想有道理,在一切相上如何加不上呢?相上你所加上的,全都叫戏论。这个道理实在讲也不难懂。你看我们老子第一句话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啊。那个道可道,非常道,是讲体上的;名可名,非常名,是从相上讲的呀。老子也悟入这个境界了。

所以一切名相,是遍计所执性,里面也没有是非,也用不着执着。一切名相是人为的,假名安立呀,不是天生的呀,不是本性里头原有的呀。本性里头本来无一物啊,什么也没有啊。本性显出的这些相里,也无有名字。

再给诸位说得明白一点,所现的这些相啊,相即非相。为什么呢?体跟相是一,不是二。体不可得,相哪里会可得呢?!诸位去细细地微细揣摩,在一切万象当中,你看看哪一个相有可得?

这要很细心地观察,粗心大意的时候,啊,我有得啊,我怎么没有得啊,你看这本书,我已经得了好多年啦。这个看法太粗心大意了,微细去观察,一切法刹那生灭啊。佛所讲的啊,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啦,我们所看的是相续相啊。说真话的是,当体即空。

所以这个相叫幻相,有叫妙有。妙有非有啊,真空不空啊,这个妙有跟真空是一不是二。真空是讲的体,妙有是讲的相,讲的作用。真空说的不变,妙有说的随缘。它两个是一不是二啊,这才叫正觉,真正觉悟了。所以他心里头还有什么牵挂呢?!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一天忙到晚,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一天忙到晚,给诸位说,不生不灭,不来不去。

如果在这个地方体认到,体会到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了,那么祖师讲那个《净土生无生论》,你也不怀疑了。「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没有疑问了,不错,一点都不错,你就点头了。所以,到这个境界,也是佛说到这个境界,辗转跟阿难这个问答,把境界提升到这一层。这是相当高的一层,在这个境界里面,正是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

所以,是非是代表的两边呢,这一边是一边非啊。两边,拿现在的话就是相对论呢。是非俱不到,就是超越了相对论。只能说超越相对论,不能再说一个绝对。为什么?说个绝对,跟那个相对又变成相对的了,还是相对的,出不了相对的圈子。

凡夫生活在相对的境界里面,我们所谓的十法界,这是迷惑啊。悟了的人生活在一真法界里头,什么叫一真呢?超越相对就是一真。相对是二,超越二,我们叫它作一真。一真,只有名言,并无实义。你要执着果然还有个一真,那就又麻烦了,那又变成相对了。所以这个一真的时候,万万不能有这么一个印象,不可以执着,不可以分别,才能把诸法实相看清楚。后面说:

【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离一切相呢,就是所谓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呢。即一切法,就是终日不变,终日随缘。这个话虽然是颠倒了一下,其味无穷,并不是一正一反。如果是一正一反,又回到相对里去了。希望诸位在这个里面细细地去体会。

这个从前马祖也说得很好啊,就是马祖道一禅师啊,他说「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啊。如如佛是本来是佛啊,自性天真佛啊。我们如如佛为什么不见了呢?就是没有离妄缘,被妄缘打闲岔,障碍了。妄缘就是心意识,离了妄缘,那么就是本经里面所讲的舍识用根。离妄缘,就是离识,就是舍识。如如佛,就是用根,用根就是如如佛。十方诸佛、那些大菩萨,通通是舍识用根的。所以我们几时舍识用根了,就是如如佛。

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