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言语啊,诸位听了很有趣味。呵呵,有趣味不行啊,要入进去,要把这个境界证实,成为自己的现量境界,这才有受用。如果说是智慧没有开,我们又会感觉到,像阿难前面所说的种种疑难,见性是大是小?是在身体里面,还是在身体外面?是能够指陈,还是不能指陈?全是妄想迷惑。经上只举出一个例子啊,一切法,一切迷,一切现象,如果诸位在里头起心动念,就是前面这个例子所引申的呀。我们不要读经的时候,哦,看到十番显见里面,阿难尊者有这几种迷惑,大概就这么多了,那就错了。这是把无量无边的迷惑,举出几个例子来说,那要一桩一桩说,说不尽啊。我们要懂得归纳,演绎。总而言之,一切万象当中,无论是物象,无论是心相,心里的现象,就是讲的见分和相分,才起一念,这就迷惑了。这个一迷怎么样呢?愈迷愈深,愈迷愈远,怎么能够回头来见性呢?!悟了的人就不一样了,悟了的人晓得万法是一,这里面从来就没有二,所以他的心里是定的。他在万法上决不起一念分别。为什么呢?就跟前面讲的,唯一文殊啊,于中哪有是文殊、非文殊?这一真法界嘛,这一真嘛,法界是一嘛,这个里面怎么能说是、能说非呢?那个一文殊当中,我们在这个里头说,哦,是文殊、非文殊,好懂啊。在法界里面的时候,因为我们现在不知道法界是一啊,所以难懂。我们在这个法界里头,分佛法界、分菩萨、分六道,诸位要晓得,通是妄想啊。那佛为什么要这样讲呢?佛要不这么讲,我们不能接受。因为我们活在妄想里面,佛就随顺众生来说。虽然随顺众生说,还是给我们诱导到一真,慈悲至极啦。如果佛要不能把我们引到一真上去,那么佛所说的四十九年,或者是无量劫来生生世世给我们说,那佛都对不起我们。佛说出来了,不但最后说出来了,一开端就说出来了。华严一开端,法华是最后,而在当中怎么样呢?当中时时点醒我们。你看楞严经里头点醒我们啦,金刚经也点醒啊,处处在唤醒啊。一觉悟就回头了,回头是岸啊。所以悟了的人晓得,六根、六尘、六识,这是我们佛法里面常将这个心、色,这个一切万法,归纳为十八界,就是十八类呀,界就是类的意思。这个十八类是一,一就是十八,十八就是一。一个体啊,十八种相,十八种作用,体是一个。真相大白之后,根、尘、识才成了一种「圆融清净宝觉」。证得这个妙觉了,你再不会起一念头,心里再不会起一念。如果心里还有一念起来的时候,没有证得。证得之后绝不起念。那么证得之后是不是就功德圆满呢?还没有到圆满。为什么呢?证得的时候,是圆教初住菩萨,后面路子还很长。初住菩萨证得了,证得之后怎么样呢?起修。起修就是锻炼啦,在哪里炼?在境界里面锻炼。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境界里面锻炼。炼什么呢?炼一真。以事炼心,在一切事相里面,他只修一个东西。修什么?修一个一真。什么叫一真呢?在一切境界相里头,不起心不动念,样样明了,如如不动啊。所以四十华严,那就是修一真法界呀。那一真法界是什么呢?那就是我们现实的社会,我们一天到晚所接触的事物。各行各业,有善人有恶人,有顺境有逆境,有菩萨有外道。在这个里面学什么呢?学一个看法,这是见呢,见什么?通是一真,不起分别。行是什么呢?行也是在一心,如如不动。样样事情圆满,样样事情都是止于至善呢。这个止于至善是念念止于至善,行行止于至善、天天止于至善,不是说到某一个程度再止于至善,不是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无不是至善。可是你在里面生心动念就不善了,要拿六祖的话来说就是,前念不生,后念不灭,就是止于至善。悟了才行啊,不悟做不到啊。可是诸位要晓得,你要这样练习,这样做呢,就会悟了。悟了之后啊,这个境界更真实了。解与行是相辅相成的,知能帮助行,行能帮助知,知行是一,不是二啊。所以我们读《论语》,论语上夫子之道是一以贯之,那就是一真法界啊,实在是了不起。那个夫子论语里面所见的,那就是华严经五十三参嘛,实在是没什么两样。读论语就跟读四十华严一样的味道,那个法味一样浓厚。希望诸位细细能够体会到这一点意思。总而言之,这段经文里面,佛给我们讲的义趣,是在迷悟。迷,一切是妄见;悟,一切是真见。而迷悟唯在一念:一念妄动,就是迷;一念纯真,就是悟。纯真里面,哪里还有二三呢?那个是见非见就是二啦,没有二啊。妄见里面不只二啊,无量无边呢,何止是二啊。那么诸位要是明了这个意思啊,这几句经文,到这里也是一段。后头讲的是:【故能令汝,出指非指。】「出」是讲超出。「指」呢,就是指是见与非见,这才能够超出。那么这个也就是说的相对,能够超出相对的境界,而契入一真法界。今天到这里,我们这个第八段讲完了。下面呢,意思比这里又要进一步了,显见超情。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