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悟关键:为何心物一元?迷悟不同还是迷悟一体?为什么还得觉悟?

开悟关键:为何心物一元?迷悟不同还是迷悟一体?为什么还得觉悟?

00:00
11:43

十番显见之八显见不分我们将经文念几句,对对地方。【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在这一段,世尊是将诸佛以及见性证得法身的那些大菩萨们,他们所见的诸法实相,给我们说出来。诸法的真实相是什么呢?诸位要把这个几句一定要记熟。楞严经长,不能全背,这个几句是要背的,非常重要。我们虽然入不到这个境界,常常念念这些文字,阿赖耶识里头增加这些印象。那个印象深了,说不定哪一天遇到什么缘了,你就恍然大悟了,你就开悟了,你也能证入这个境界了。禅宗里面讲悟入,大彻大悟,悟的是什么?就是这个。诸佛与菩萨所证的,也是证的这个;我们凡夫所迷的,也就是迷的这个。希望诸位对这一段经文要特别的留意。【见与见缘】,这个见拿现在的话来说呢,精神的一部分。见缘就是物质的一部分。整个世界,十方三世,无非是精神与物质相和合的这么一个现象。在佛法里面呢,说得极其微细,这一段在前面也曾经给诸位说过,上一次也讲过。顶重要的就是说,物质、精神以及我们能想象的这个妄心,都不是真实的,本无所有。那么我们现在最难的就是难在这个后面两句,因为在我们感官当中啊,都觉得这些是有的,怎么会说本无所有呢?明明这个世界摆在我们面前啊,怎么说是如虚空花呢?这就是迷悟所见的境界不相同。如果要说觉悟了以后,我们物质的这个身体,我们感觉的这个精神,以及我们世界,都如虚空花,本无所有了,那诸位这个佛还要不要学呢?学到最后是一场空,大概也没有人愿意学了。佛法常常讲叫妙法啦!果然要是空掉了,什么都没有了,诸位想想这还妙吗?不妙啦。如果真正有啊,也不妙。妙在什么地方呢?说它空,它也不空;说它有,它也非有。这才妙呢!非空非有,妙在这个地方。什么时候非空非有呢?本来就是非空非有,现在还是非空非有。你大彻大悟的时候,看到这个世界非空非有;你迷惑颠倒时,还是活在非空非有的妙法之中。悟了晓得这个真相,迷的时候不知道真相。譬如说我们凡夫执著有,二乘人执著空,他听说本无所有,他执著空。实际上不空,下一句就说得很清楚。所以佛法里头常讲: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真空就是妙有,妙有就是真空。这是说明十法界依正庄严,森罗万象啊。相虽然是妄,体是真的。假如真妄果然是两桩事情,那又不妙了。妙在什么地方呢,真妄不二啊,妙在这里。凡夫不觉其妙,佛菩萨明了这个妙。所谓迷悟,再给诸位说,迷悟要是两桩事情那也不妙了。迷悟不二这才妙。确实是不二的,这是真正进入了一乘法的境界了。迷悟还是两回事情,还要破迷开悟,给诸位说,是权教菩萨。我们讲是大乘佛法里的权教菩萨,不是一乘菩萨。一乘菩萨里面有没有迷悟啊?有迷悟。有没有破迷开悟呢?有破迷开悟。但是破迷开悟是一不是二,这个是一乘法,与三乘佛法、五乘佛法完全不相同。说到无是无非,这就是不二法门啦。所以这个经文,从前面逐渐逐渐地探讨,到这一科里面,已经接近一乘法、真实法了,纯真无妄啊,讲到这个无是无非了。阿难尊者在此地啊,似乎是觉悟了,是不是真的悟了呢?没有,没有真的悟。他是接触到这个悟的边缘,很可惜,一碰到的时候,就又退回去了。没有能像禅宗大德一样,向上一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那就入了境界了。可惜的是,他接触到边缘没有进去。那么这种悟叫什么?叫解悟。虽然讲解悟,并不透彻,恍恍惚惚、隐隐约约地碰到边了。所以前面跟释迦牟尼这一问一答,嗯,蛮像这么一回事情,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入这个境界。但是能接触到这个边缘,也是很了不起,很不容易啊。我们看释迦牟尼佛的这个教学的手法,那是妙极了。能把博地凡夫这样引诱,诱到不二法门的边缘,不是容易事情啊,确确实实是世出世间第一等的高手啊。我们读经,要能看出这个门道,要懂得它的意思。到这个境界,这是转识成智的境界了。转识成智是讲行,是讲功夫。行必须依解,换句话说,认识不清楚,识转不过来,可见得慧解在前呢。转识成智为什么转不过来?所谓转不过来的原因在哪个地方?诸位要记住,放不下,就转不过来啊。转过来的时候,就放下了,放下就转过来了。放下什么?放下识啊,把识放下啦。把识一放下,就是四智。一执著有八识呢,四智就没有了。那为什么放不下呢?看不破,不知道【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花,本无所有】,不晓得这回事情。晓得这个事实的真相,诸位想想,还有什么放不下呢?心里头还有什么牵挂呢?还有什么恐惧呢?还有什么苦闷呢?什么都没有啦,心地干干净净。就像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事实的真相真正明了啦。见是精神的世界,我们俗话讲的灵魂呢。见缘是肉体啊,物质世界、山河大地都是见缘呢。那个想相特别指出来,就是我们这个妄心,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全都是假的,不是真的,就叫本无所有。这一句话是说明事实的真相,叫我们放下。放下,刚才讲了,又怕你恐惧了:这一放下,那我学佛,呃,学到头来,呃,得到个什么呢?底下一句就是你所得到的,【此见及缘】,那一个并所想相这一句省掉了,是省略掉了,也包括在其中,因为那个想相说老实话,是见里面的东西,特别提出来,就是因为大家对这个特别重视,把这个当作是自己的心。楞严经一开头七处征心,就是破这个想相的。那么它是什么呢?【元是菩提妙净明体。】这个里面要注意这三个字,妙、净、明,原本就妙,原本就净,原本就明。在这一句里面,「见与见缘」就把我们平常所讲的六根、六尘、六识全都包括在里面了。说六根六尘六识这个十八界,就是说的宇宙人生一切万法,一个都不漏啊。这些万法在前面说了,前面所讲,与见精是相对的。为什么呢?是妄见啊。见精是真见。【元是】这两个字,这是正答文殊菩萨之问。因为阿赖耶识见、相两分,都是依阿赖耶识自证分变现出来的。见、相是同源,所以见、相不二。物质跟精神同一个本源,同一个根源呢。换句话说,同溯源于一个理体。如果说是从两个源头出来的,那就是有两个体,见分有见分的自体,相分有相分的自体,那在这个里面可以说有是有非,见当中没有相,相当中没有见。为什么呢?各有各的自体。现在明了了,那个见、相原来是一体。这一体里面,难呢,你要找一个是与非是,就找不到了。这个道理不难懂啊。为什么找不到?一体。所以从体上去看呢,皆是;从相上去看呢,皆非。又是又非,又非是又非非。所以你要把这个真实状况搞清楚了,佛与阿难这个问答啊,你就会点头了,你会同意了。我们所以说不容易了解的,就是实际上这个情形状况,我们没有搞清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