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99 它从北方来(下)

Vol.99 它从北方来(下)

00:00
15:30

1.旅途之书——莲华禅院——最好的图书馆

清嘉庆元年(1796年),莲华禅院在湖心岛开工建造。经过两次大兴土木,前后历时21年,一座融合佛教、道教的四重殿宇建造完成,规模宏大。140多年中,莲华禅院一直香火旺盛。 作家汪曾祺在散文《翠湖心影》中提到,1939年夏天,他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的中国文学系,彼时已经放榜,但还没有开学,他几乎每天来翠湖,到改建为翠湖图书馆的莲华禅院看书。文中他写道——

“这是我这一生去过次数最多的一个图书馆,也是印象极佳的一个图书馆。图书馆不大,形制有一点像一个道观。非常安静整洁。有一个侧院,院里种了好多盆白茶花。这些白茶花有时整天没有一个人来看它,就只是安安静静地欣然地开着。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有时我们去得早了,他还没有来,门没有开,我们就在外面等着。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八点,这就上班了……过了两三个小时,这位干瘦而沉默的有点像陈老莲画出来的古典的图书管理员站起来,把壁上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十二点:下班!我们对他这种以意为之的计时方法完全没有意见。因为我们没有一定要看完的书,到这里来只是享受一点安静……”

2.旅途之音——西南岛——从翠湖到义勇军进行曲

西南岛因形似葫芦,又称葫芦岛,岛上棕榈成林,绿草如茵,呈现出亚热帯光景象。这里矗立着音乐家聂耳的塑像。聂耳出生和求学都在昆明,学生时期的聂耳常在翠湖的西南岛上练琴。直到18岁,因为参加地下组织,有遭到抓捕的风险,聂耳辗转上海,一边艰难打工,一边刻苦学习小提琴。两年后他加入左翼戏剧家联盟,并开始了创作生涯。作为音乐家,聂耳无疑是一位天才。从1932年到1935年他在日本游泳不幸去世的短短三年间,20岁出头的聂耳创作出了数十首乐曲,风格横跨民乐、小提琴曲、舞曲、进行曲、流行曲和童谣。

1935年初,田汉改编了电影《风云儿女》,计划写一首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由于发现特务已来追捕,他仓促间在一张小小的香烟包装纸上写下歌词,旋即抓进监狱。对着包装纸上的歌词,聂耳接下了作曲的任务,并在短短两天内写下了初稿。而就在此前一年,因为回忆起昆明生活和少年时代在翠湖练琴经历,聂耳还写下了另一首乐曲——《翠湖春晓》。它以昆明地区民间洞经音乐曲牌《宏仁卦》的旋律作为主要素材。从主题开始,曲调抒情明朗,旋律缓慢、幽静,呈现出翠湖晨曦的印象;之后是一段轻柔委婉的旋律,经过节拍、节奏、速度、调式等方面的变化,使得乐曲逐渐从抒情走向活跃欢畅,最后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3. 整体印象——云南陆军讲武堂——朱德和叶剑英的母校

与翠湖隔一条马路就是著名的“云南陆军讲武堂”。它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军事院校,在建立时它与天津讲武堂和奉天讲武堂并称三大讲武堂,后与黄埔军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齐名。

云南讲武堂原为1909年清政府为编练新式陆军,加强边防而设。 但逐渐成为传播革命思想的大本营之一。1911年,蔡锷应邀在讲武堂担任教官,这一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讲武堂的革命党人深受鼓舞,蔡锷等人密会,正是在翠湖边的这里,他们于同月的30策划发动了有昆明辛亥革命之称的“重九”起义。经过10个小时的激战,起义军占领昆明,通电全省,革命成功。

辛亥革命后,蔡锷成为云南都督,他以讲武堂师生为骨干组建了滇军,在护国、护法战争中战绩辉煌,并在1924年援助孙中山黄埔军校建校,继而威名远扬。邻省甚至邻国许多有志青年纷纷来昆明报考求学。这里也先后走出了朱德、叶剑英等元帅将军,深远影响了中国近现代革命和战争的历史进程。

4.历史现场——讲武堂主体建筑——他们从这里走向抗日战场

现存讲武堂的主要建筑物,是一院规模宏大的中国传统的走马转角楼式的建筑物,正方形的四面楼长宽一致,对称衔接,四角设置有拱形门洞。南北楼是学员宿舍。南楼的中部突起,是讲武堂的阅操楼。东楼是办公室,西楼是学科教室。2017年,它入选了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单,现在,楼内设有讲武堂历史博物馆,展现这所百年军校和中国远征军的历史。

抗日战争爆发,云南组建军队岀省抗战,讲武堂占学员总数70%的云南籍学员才走出校门就奔赴前线。他们与原讲武堂教导团时期毕业的学员一起,构成了滇军军官的基本队伍。他们经历了抗战的全部过程,而整个滇军则辗转全国作战,付出了伤亡十余万人的代价。1945928,三位讲武堂毕业生——卢汉,马瑛,尹继勋,在越南河内举行的受降仪式上宣读“中国战区中国陆军第一方面军司令部第一号训令”,讲武堂见证了抗战的结束。

5.整体印象——西南联大旧址——八年抗战,是这里保存了现代中国

从翠湖往北步行十几分钟,就是今天的云南师范大学,当年的西南联大旧址。西南联大全称西南联合大学,诞生在抗战的历史中。1937年,北平天津沦陷,为了保存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所大学的文化火种,让中国在战争失败的情况下继续拥有自己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能力,三所学校统一迁往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随着南京、上海、武汉的相继失守,临时大学又奉命迁往云南。

1938年,在没有交通工具的情况下,三校师生们徒步经贵州抵达昆明,自此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期间,西南联大在铁篷草屋的艰苦情况下,先后毕业学生两千余人,其中八百多人从军。对中国知识和文化的影响,西南联大难以估量,在它存在的811个月中,他为现代中国的重建保存了最重要的科研和文化力量。其中不仅有人文社科的大师,联大师生里还有8位两弹一星元勋,171位院士,2位诺贝尔奖得主。陈寅恪、梁思成、林徽因、朱自清、冯友兰、沈从文、闻一多、钱穆、钱锺书、费孝通、华罗庚、邓稼先、朱光潜、穆旦、冯至、汪曾祺……他们的名字在今天,依然清晰响亮。

6.历史现场——西南联大纪念碑——南国荡荡,大学泱泱

1946年西南联大正式结束,在清华、北大、南开即将回到天津、北平复校之际,西南联大师生在校址上树立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作为纪念。“联大碑”整体呈圆拱形,高约5米,前后面两侧各有两层内壁,外檐和内壁从两侧往中间渐次内收,碑身镶嵌于墙体之中。石碑上书“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撰文,中国文学系教授闻一多篆额,中国文学系主任罗庸书丹”。因三位教授在学术及书法方面的造诣,此碑被誉为“三绝碑”。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共计1178字,通篇记叙联大建校始末及历史意义。

碑文写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其中所谈到的西南联大精神——在中西合璧下,既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有“独立人格,自由学术”,这即便在今天依然鼓励和推动着我们。

7.历史现场——闻一多殉难处——闻一多最后的所在

1946年抗战胜利,西南联大已经开始分批北上,作为文学系著名教授,闻一多本应该离开。但因为中国民主同盟的工作需要,他还是决定留在昆明。711日,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被害,全国震动。715日,闻一多大步走进云南大学至公堂,在悼念李公朴大会上作了历史上著名之最后的讲演,并向新闻记者和各界揭露李公朴被害的事实真相。当天下午,闻一多和儿子相伴回家,就在离家十来步之处,被特务枪弹射中,猝然倒下。

闻一多殉难处,在翠湖旁的一条小巷——钱局街西仓坡6号,一条不太宽阔的巷子。这里原先是云南西南联大宿舍大门附近。沿着走廊往里走,殉难纪念碑就矗立在小巷路中央。碑的另一侧相距几米,有一个小亭,亭边是居民小区的围墙,墙体上有闻一多的肖像,肖像里的闻一多面目清瘦,发乱须长。闻一多故居就在它的旁边。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819173kbty

    一直在听背景音乐,不知道是哪首钢琴曲,太好听了。

  • Whitelab11

    太姥爷是聂耳的室友,去游泳是因为宿舍里只有他不会了,太姥爷下课回房间发现他衣服丢在一旁马上去外边找,现在家里还有聂耳合影的照片。一生要强且优秀的天才。

  • 月下传雅道

    听得眼泪唰唰直流!谢谢老师的场景式描绘,景象在我面前一一呈现,内心的激荡无以言表。

  • 马小跳云

    不要本背景音乐吧,听不清

    赤炘_修一 回复 @马小跳云: V

  • 人在天涯尽头

    什么时候开始,音乐变得如此扰人and恼人

  • 嘉桐Z

    同求背景音乐🎵

  • ZEnoch

    平平淡淡的最后二集。没有了往期内心深处的东西输出。背景音乐有点好听

    听友418640967 回复 @ZEnoch: Hi

  • 马小跳云

    不要背景音乐吧,听不清

  • 小书虫儿

    西南联大把我家领进了南开

  • Triton669

    围城里钱钟书说知识分子说话夹杂英文,就是您吧,不过他至少把神话的西南联大还原成了三闾大学!!!

    听友418640967 回复 @Triton669: B no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