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纲要含有三重意义:
(一)般若是大乘佛法的纲要
有关般若的要义,在好多大乘经论和古德的著述中,随处可见。若广徵博引,恐怕多得难以尽述。为了取其容易明了,现在姑且舍繁就简地来说一下。
大乘教义,深广如海。然而,佛法的宗旨,一切以自度度他为本。而自度度他,法门无量,则一切以六波罗蜜为本。而六波罗蜜中的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等五度,若离开般若,就不是波罗蜜了,因而,六波罗蜜又以般若波罗密为本。由此可知:般若正是大乘佛法的纲要了。所以,《大智度论》说:“般若波罗密,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大般若经》又说:“摩诃般若波罗密,是诸菩萨摩诃萨母,能生诸佛,摄持菩萨。”
可见,唯有般若才是大乘中最上乘者,除般若外,便无佛法可说了。当知:大小乘中一切教义,都是从般若而生。但一切教义中,间或有部分同儒家、道家中最高理论相近。独有般若,只有佛能证,只有佛能说,外道的最高理论,只要一遇到般若就将会冰销火灭了。所以,在华严会上,诸大菩萨曾赞叹说:“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可见,所谓佛、道、儒三教同源的说法,是多么荒谬!因此,我们学佛的人,若不彻底明了般若,虽然尽知种种教义,尽学种种法门,但都是舍本逐末,在枝、叶上寻觅而已。怎么能谈得上到达彼岸呢?般若,没有别的含义,它是一切众生理体本具的正智。理体就是实相般若,正智就是观照般若。实相和观照都名般若,正显明理外无智、智外无理,理智一如的道理。
我们既发心学佛,首先要开佛知见。什么是佛知见呢?佛知见便是般若。过去学般若的人很少,对于般若,有些人望而生怖,有些人无知妄谈,这就是为什么学佛的人虽多,而证道者极少的原因。不但辜负佛恩,而且还辜负己灵。为什么要这样说
呢?正如我世尊在成道时,曾惊讶地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觉性,但因妄想,不能证得。若无妄想、执著,则无师智、自然智即时现前。”
这里所说的如来智慧觉性便是实相般若。妄想便是分别心,属第六识――意识。执着便是我见,属第七识――末那识。而观照般若就是转这两种识的,只要这两种识一转,第八识――藏识(又叫阿赖耶识)和前面的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也全都转了,因此,佛说:“若无妄想、执著,则无师智、自然智,即时现前。”
这两种智就叫做如来智慧觉性。因为这种智,不是从外而来,也不可授与他人,所以叫做“无师”。又因法尔人人本具,必须自觉自证,所以叫做“自然”。
总之,凡夫之所以成为凡夫,主要是由于无始无明所障。无明也叫做无智。因此,我们现在要求超凡入圣,只有在开般若正智上用功夫了。佛门中有人常说求开智慧,这话正是讲的:应当开般若正智,也就是开佛知见。
我世尊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什么叫做大事因缘呢?就是要为一切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使他们都能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但是,众生虽要求开智慧,而不明其所以然。那些教的人也好、学的人也好,却一味在寻枝觅叶,而不知道向般若
门中去探求途径,甚至相戒勿言。我认为:这种可悲之事,哪个能超过它;违背佛的旨意,哪个能超过它;误法误人又谁能超过它!
从今以后,我深愿同各位善知识一起来昌明正义,极力弘扬才是。
(二)就般若而明其纲要
如上面引述的《大智度论》所说:佛法即是般若。可见般若一门,包含着无量深义,若不弄明它的纲要,在理解时,就难免象洪水泛滥而没有归宿处了。前人有以第一义空、或有以二谛、或有以八不等来阐明般若宗旨的,各宗立说,极不一致。
(1)先讲第一义空。第一义即所谓本性。“性”是绝对的“体”,所以叫第一义。因为性体是空寂的,所以叫第一义空。此义是阐明般若纲要,当破除我执时,必须做到我和法都遣除,情执也都要空尽,所谓“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而后达到实相现前的境界。
(2)再讲二谛。二谛是指俗谛和真谛。俗是指世俗,真是指真实,谛是精审确当的意思。凡是以世俗的见解来审确世间事相的,就叫做俗谛。对真实的理性,以圣智的见解才能审确的,就叫做真谛。若按佛法来讲。凡阐明一切事物是因缘所生的叫做俗谛,因为世俗的人还没有悟得本性,他们随着相而转。所以佛告诉他们世间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所生,有即非有的道理,因此叫做俗谛。
凡阐明缘生即空义的叫做真谛。因为以圣智看缘生法都是虚妄相,从虚妄相中见到真实性,所以能洞悉世间一切事物非有而有、当体即空的道理,因此叫做真谛。
龙树菩萨(公元二世纪或三世纪,古印度人)说:“为世谛故,说有众生。为第一义谛故,说众生无所有。”这里所说的世谛即俗谛,第一义谛即真谛。由此可知:俗谛是阐明即空之有,而真谛则是阐明即有之空的义理。龙树菩萨又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所以,嘉祥大师(549--623隋、唐时僧人,三论宗创始人,名吉藏,因久住浙江嘉兴嘉祥寺传法,听众常达千余,被称嘉祥大师。)也说:“佛法不出二谛,二谛赅(音该,兼备、完具)一切佛法。”
般若,本来是摄尽一切佛法的。而龙树菩萨所说:“诸佛依二谛说法”这话很明显,即般若纲要也不出二谛的范围。因为般若的要旨,就是教我们对空和有都不应执着,以合乎中道第一义,真俗二谛正是为了阐明这个道理。
(3)再讲八不。八不是指: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众生因不同程度地迷于生、灭、断、常、来、去、一、异而成为六道。又因对生、灭、断、常、来、去、一、异等有不同程度的觉悟而成为三乘的。一切众生对生、灭、断、常、来、去、一、异等现象而执为实有,这就叫做迷。三乘中人虽不执着生、灭现象,却又执着不生、不灭等而偏于空的一边。因此,佛说八不的意义,正是要我们彻底明白二谛的道理,只有对二谛明白了,那么中道也就自然显现了。而第一义空的意义,也是要我们对空和有都必须空,然后能一切不执着,以达到中道圆明。
由此可见,第一义空也好,二谛也好,八不也好,尽管各种说法不同,而在义显中道这点上则是相同的。
总之,这里讲的般若纲要不是别的,就是要我们对于空有二边,在遣荡情执中,务必全部罄尽,从而显现出圆融的中道。换句话说:佛之所以说般若,就是为了使一切妄想执着的众生,开其理体本具的正智,以正智去显明那个无明,去觉悟那个不觉,从而使无相无不相的实相,空而不空的如来藏现前,同证如来的智慧觉性。这正是我本师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的大事因缘啊!所以说:般若法门是佛法中的最上乘,是使一切众生乘上后直达佛地的法门。
因此,与其列举各别的义理来阐明它的纲要,倒不如说《金刚般若经》实际上就是般若部的纲要,尤其是一部要言不繁的纲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本经无法不摄,无义不彰,如以上所列举的二谛、八不和第一义空等种种义理,都已一一具足的缘故。如讲到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等,这些都是第一义空的道理。又讲到灭度所有一切众生是俗谛,实无众生得灭度则是真谛;行于布施是俗谛,而于法无住则是真谛。还有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即非、是名等等。本经全部所说,无处不是阐明二谛的义理。
这些,都是极力要使菩萨通达无我法,目的就在于开佛知见。本经以后所说的,则都是不一、不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垢、不净等义理,都是显明诸法空相、是法平等的。而诸法空相、是法平等,也就是本经所谓“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23 .121>。经中教我们学人如是演说、如是受持,难道不是以如是等义理作为般若的纲要吗?
不但如此,正如以上曾引证《大般若经》、《大智度论》的话说:“般若能生诸佛,摄持菩萨,佛法即是般若。”都是指示我们:佛法的要领是离不开般若的。
本经也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2222211.33>。很明显,佛所指示的般若要领,全在这部经中了。佛说般若,前后共有十六会,义理文字都极丰富。听说西藏的译文有千卷之多,汉文译本简括一些,也有六百卷。佛经中卷帙最浩大的,唯有这般若部。我们读诵它已感困难,更不要说演说和受持了。因此,佛在说般若的第九会时,便由博而约,特地说了这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鸠摩罗什大师和他的学生们,将此经译成汉文,并加入“魏译”的数行计算进去,也只有5837个字吧了。不但般若要旨,尽在其中,而且只要得到这一卷,则一切佛法的要领无不在握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这经是般若的纲,而般若又是一切佛法
之纲的缘故。所以,我们一定要通达一切佛法,而后才能通达本经。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有了网才能得纲的缘故。同时,也一定要深解本经的义趣后,才能对一切佛法领悟得头头是道。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纲举则目张的缘故。
这一卷经既然是三藏(经律论)的纲,可知它是一部举足轻重的经,它那义蕴的玄廓和条理的繁密,也由此可知。而且本经又以极少的文字而能包含着无尽的义理。
幸得译者的妙笔,才足以传之后世。因此,经中的一句一字,都关系到经的宏旨。即如其中一名称、结集者标举之一词,也都含有精义。我们学人若对此稍有一点疏忽的话,便很难洞悉其中的妙义。
自从译传以后,经过五祖、六祖的极力宏扬,才使这部经家喻户晓,流通不绝。虽然很多人不能全部明了其中的深义,但学佛的人却没有不曾读过这部经的。这种盛况,在其他各佛教国家中是看不到的,可见我国的众生,深蒙佛的慈护,真使我们
庆慰不已。为什么值得庆慰呢?因为本经流传不绝,象征着佛种不断的缘故。所以,从今以后,当我们在演说和受持这部经时,就更要特别加倍的用心,才能报答佛恩和那些翻译、流通这部经的人的恩德。荷担如来,当得菩提。愿同在座各位共勉之。
(三)就金刚般若而明其纲要
本经的纲要,千句并一句,就是要教人遣除妄想、执着而已。因为如来智慧觉性是一切众生、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的,只因为被妄想、执着所障而不能证得。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就是为的这件事啊!一切佛法,无非是破执、除障的法门。而
本经所讲述的义理,对破执、除障更为直截了当,如同手执金刚宝剑,依此而行,便可直下断除。
妄想就是分别心。执着可分为两种:执着五蕴色身,误认为我的,叫做人我执,简称我执;执着一切诸法的(诸法泛指一切事物的现象,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存在的和不存在的,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叫做法我执,简称法执。我执不除,产生烦恼障;法执不除,产生所知障。这两种障总称叫做惑障;由于惑所造作的业,就是业障;因为所受的苦,叫做苦障,或报障。若再细分,我、法二执,又可分为分别和俱生两类。由于起心分别,因而执着的是分别我法二执,所以比较粗;并未有意去分别而执着的凡情,随着念一同生起的是俱生我法二执,所以比较细。这是众生多生以来的习气种子,一直蕴藏在八识田中,因而会随念即起,这种习气是最难除去的。
应当知道:妄想、执着是起因于无始无明。而般若则是理体正智,智开了,无明者就明了。无明明了,则妄想、执着便自然断除了。因此,学佛者首先应当: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佛的知见就是般若正智。无论修哪一个法门,都必须从这上
面去用功,因为一切法都是不能离开般若的缘故。
※如修净土念佛的也是这样。佛经说:“心净则土净”。试问:妄想、执着不除,心怎么能净呢?古德也说过:“爱不重不生娑婆”。情执、我见实在就是爱的根源。所以,凡是发愿求生净土的人,必须从破除情执、我见下手。要在老实念佛上下功
夫。这老实二字极为重要,如果对世间一切染缘,攀缘不息,怎能做到老实念佛。
由此可知:般若和净土,本来不是两回事。※总之本经确实是一切学佛者出离妄想、执着的宏伟纲要和净心的重要枢纽。
现在,我不过约略地谈一下有关本经大旨,将在下面的<113>“依五重释题”中,还要详论。
感谢分享!感受到播者的用心!
一点都不好这个主播
小西707 回复 @0v1zcfag4o3m661qdopu: 感恩!请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