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张其成。不知道大家看过这么一张图画没有?图上画了一个人,是个什么人呢?有人一看是一个年老的老太太,有人一看是一个年轻的少女。这是同样一幅画,但看的角度不同,看出来的结果也不相同。这就是图像的语言,图像语言不是人人都能读出来的,图像能传达比语言更为丰富的东西,其实早在七千年以前的伏羲就创造了八卦符号图像,三千年以前周文王又推演出《易经》六十四卦符号图像。那么什么是“象”呢?今天我就和大家聊一聊。
上一讲我讲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那么介于“形而上”和“形而下”是什么呢?就是八卦、六十四卦的“象”,“象”也可以成为“形而中”。说无形,它有阴阳爻符号,说有形器物,也不对,可以称为“形而中”,介于两者之间。什么是“象”?《系辞传》第十二章说“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这是关于“象”的一个经典定义,前面我们学过“见乃谓之象”,表现出来的就是“象”,说得还有点笼统,这里就说得更详细一些。我先把字面意思解释一下,“圣人”就是指创作《易经》的人,也就是伏羲、周文王等人,“见天下之赜”的“赜”前面我说过了,就是复杂幽深,这句话就是说圣人发现了天下万事万物的复杂幽深的道理,“而拟诸其形容”,而模拟、比拟成一种具体的形象和容貌,“象其物宜”用来象征特定事物的涵义,“是故谓之象”所以叫做“象”,这个象就是卦象。“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拟”就是比拟、比喻、模拟。“诸”是“之于”两个字的合音词,“其”是代词,这里指代“天下之赜”,天下幽深难懂的道理,“形”是形状,“容”是容貌。“拟诸其形容”就是将天下幽深的道理比拟成一种具体的形象和容貌,“象其物宜”的“象”是动词,取象、象征,“宜”通义,意义。将事物的幽深涵义用象征的方法表达出来。对于天下那些幽深难懂的事理,直接用语言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只好用比喻、模拟、象征的方法,将幽深的道理比喻为浅显好懂的事物、具体的形象,大家就会通过这一浅显的事物、具体形象产生联想,这样就便于理解幽深的道理。“拟诸其形容”和“象其物宜”是两个层次,“拟诸其形容”是第一个层次,是比拟、形容了幽深事物的形状,“象其物宜”是更高层次,是要进一步用象征的方法揭示出幽深事物背后的的本质、性质和规律。比如乾和坤的意思很难懂,于是就用天和地这两个形象的事物来形容,天就是乾的形象,地就是坤的形象,让大家产生类似的想象,由此推测出同类的更多的事物,进而推导出乾卦具有刚健坚毅、自强不息的性质和功能,坤卦具有宽厚博大、柔顺包容的性质和功能,再进一步引申,乾卦和坤卦分别反映了天和地的运动的过程、运动的条件、运动规律。这就是六十四卦的卦象。
后面一句就是对爻的界定:“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圣人发现了天下万物的运动变化,进而观察它们的会合贯通,把它实行于典章礼仪,再撰写文字来判断事物变化的吉凶,就称为爻。爻是组成卦的最小单位,爻也是一种象,是《周易》中最基本的、最小的象。爻只有两种,阳爻和阴爻,但处在六十四卦中就有384爻。爻和卦比较起来,卦偏于静,爻偏于动。所以这里用了“动”“观”“行”“断”等动词,来说明爻的形成和意义。爻的形成和意义分四步,第一步是“见天下之动”,“见”有看见的意思,也有发现的意思,是看见、发现天下万物的动态变化;第二步是“观其会通”,天下万物的变动是繁杂的、无序的,圣人能从繁杂无序中看出它们是可以会合的、可以贯通的;第三步是“行其典礼”,“典”就是典章制度,“礼”就是礼仪礼节,“典礼”就是人们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从繁杂无序的事物中找出有序,进而制定行为规范,让大家按照行为规范来行动;第四步是“系辞焉以断其吉凶”,用文字将它记录下来告诉人们如果遵循行为规范那么结果就是吉,否则就是凶。这就是“爻”的最大作用。
孔子最后做了总结:“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这一段一连用了六个“存乎”,我一句一句分析一下:
“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穷尽天下复杂艰深的道理存在于“卦”中。“极”是个动词,穷尽、穷究,深入钻研。“赜”前面讲过了就是幽深的道理,能穷尽天下幽深道理的只有六十四卦。因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幽深玄妙的道理不能完全用语言文字表达,只能“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这个象就是卦象,卦象可以“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比拟成一种具体的形象和容貌,用来象征特定事物的涵义。
“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鼓舞天下人的行动存在于“辞”中;“鼓”也是动词,鼓动、鼓舞的意思。呼应前面的“鼓之舞之以尽神”,“天下之动”就是天下人的行动。鼓舞天下人行动不仅要有一种号召力,而且要有行动的指南,这样才不至于盲目行动、粗暴行动,这种号召力和行动指南就在爻辞中。前一句是讲卦,这一句是讲爻,讲爻辞。
“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这两句呼应前面的“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阴阳的转化裁决就叫“变”,推广开来加以实行就叫做“通”。“化而裁之存乎变”阴阳的转化与裁决、相生与相克,都存在于变化之中。“推而行之存乎通”:把这种阴阳的变化的道理推广开来加以实行,在于贯通之中。这两句也就是说如何化裁、如何推行,完全取决于用《易》的人能否变化贯通。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让《周易》发挥神奇效用并显明出来就在于运用《周易》的人。“神”和“明”在这句话中都是动词,而且是使动词,使《周易》发挥神奇效用,使《周易》道理更加显明,“存乎其人”,完全在于运用《周易》的人。作为一本书,《周易》的符号文字是静止的,所以它的神奇作用是潜藏的,人们在读《周易》时理解也是不同的,这就是“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看法不同,用途当然也不同。那怎样才能明白《易经》的神奇奥妙并把它的真正的神奇作用显示出来、发挥出来?只有靠人,靠真正掌握《周易》大道的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够“神而明之”的就在于人而不在于《易》了。
“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默默地成就事业,不用言语就能取信于人,完全在于美好的德行和品格。“默而成之”指不声不响地就办成了大事业。“不言而信”,指不说话就取得天下人的信任。“存乎德行”,完全在于人的德行了。德行就是道德和品行。什么德行呢?首先是默而不言,默默就是不言,默默地成就事业,默默地取信于人。默默是一个有德行之人的美德,无论孔子还是老子都要我们少说甚至不说。(孔子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于不逮也。”那些有德行的古人是不轻易说话、保持沉默的,他们羞耻于说出来的话但行为上做不到,害怕言行不符。所以要我们“敏于事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说话应该谨慎,而行动要敏捷。老子则说“言者不知,知者不言”,说话的人没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不说话。要我们“塞其兑,闭其门”,闭上嘴巴,闭上耳目。)现在有一句话很有道理:少说话是教养,会说话是修养 。当然默而不言并不是目的,目的是成就事业并取信于天下,这就完全在于有德行之人。这句中的“默而成之、不言而信”是指针对《周易》说的,只有默默地对易理理解深透,与大易之道暗合,并且按照大易之道去做事,才能成就大的事业,才能取得天下人的信任。这也与孔子说的“不占而已”和荀子说的“善《易》者不占”的意思相吻合,这种人才是真正有德行的人。
谢谢大家!
象有多种内涵,这个是符合的意义。
感恩老师!
一幅图像能表达多种内涵,这正是符号的意义。索绪尔认为,任何语言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能指”指语言的声音形象,“所指”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符号学虽是新兴学科,但中国自古就有符号,周易的八卦符号体系就是强有力的例证。中化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辈需努力传承,并发扬光大!
少说话,多做事
多付诸于行动
不同的人见到同一物象得到不同的见解,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见到同一物象也会得到不同的感觉。拟象真是圣人之作。
爻象原来是这样的作用,听老师这么详细讲解,顿开茅塞!点赞加油致敬顶礼膜拜!
可爱的幽默的
象可以帮助大家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