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刻的力量:为什么有些人生经历具有非凡影响力》
The Power of Moments:
Why Certain Experiences Have Extraordinary Impact
作者:Chip Heath & Dan Heath
出版社:Simon & Schuster
出版时间:2017-10-3
ISBN:1501179489
书籍简介
在这本书里,作者考察了为什么某些特定经历会从日常生活中脱颖而出,会让我们铭记终身?为什么人生中一些短暂的关键时刻会彻底改变我们的人生?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里,我们怎样制造这样的关键时刻?
作者简介
奇普•希思(Chip Heath),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授。
丹•希思(Dan Heath),Thinkwell(思睿)新媒体教育公司创办人之一,杜克大学社会企业发展中心高级研究员,前哈佛商学院研究员。
这二位是亲兄弟俩,很善于写一些心理学和商学的跨界书,他们之前的三本书《瞬变》、《决断力》和《让创意更有黏性》都是全球超级畅销书。
本书第二讲
给人生加点戏之 升华时刻
本讲要点
1、升华时刻的价值;
2、如何创造从日常生活里升华而来的非凡时刻。
本讲思考题
心理学家发现人的回忆有一个特点叫「怀旧隆起」,人的回忆,会在一个地方堆积成山,所以叫隆起。在哪里隆起呢?在人的15-30岁这段,让年长的人回忆往事,能回忆起最多的,就是15-30岁这个年龄段经历的事情。你能不能结合今天的内容,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
本讲精华内容
升华时刻的价值
上一讲最后说道,每一个关键时刻里至少都包含四个元素里的其中一个。我们要给人生加戏的话,就要从这四大元素下手。
这一讲,我们先来讨论第一个元素:升华(ELEVATION)。这部分内容挺多、也挺重要的,我觉得值得专门用一整期来讲。
升华,是什么意思呢?在书里,它的原文是elevation,直译就是「拔高」。它是说,很多刻骨铭心的关键时刻都是那些从我们日常的所见所闻里凸显、升华出来的经历。它们之所以让人难忘,是因为它们与日常生活特别的不一样。
什么样的经历会从日常生活里脱颖而出呢?
我们来看《关键时刻的力量》举的一个例子。
美国加州有一所高中,在他们二年级的历史课上,老师讲到二战,学生会学习到二战时希特勒的所作所为,学到他的战争罪行、他的大屠杀。学到这里的时候,老师难免就要带着学生们讨论到人性的善恶问题,会思考到人性里面的「恶」是怎么来的。
而就在他们同一个学期的语文课上,学生们正好会阅读到威廉·戈尔丁的名著《蝇王》。《蝇王》这本小说讲的是在未来的第三次世界大战里,一群孩子流落到一个与世隔绝的荒岛上,他们开始还能和睦相处,后来人性的「恶」就开始膨胀起来,最后孩子们互相残杀,以悲剧收场。这本小说的主题,正好跟历史课上那个人性善恶问题遥相呼应。
这时候,好戏开始上演!正当同学们在历史课和语文课上几乎同时接触到「人性大讨论」这个话题时,他们忽然收到一张法庭传票。
传票做得像模像样,跟美国法院用的真实传票几乎完全一样。传票的内容,是起诉《蝇王》的作者戈尔丁对人性进行了不实报道。
在收到这张传票之后,学校最盛大的一个活动就拉开帷幕啦。二年级的所有同学,都要参与到这场虚拟的「人性大审判」里。
在这场审判里,学生们可以选择自己的角色,他们可以当辩护律师,辩护律师的职责是要想办法证明戈尔丁在《蝇王》里的描写没什么过分的,因为人性本来就是恶的。他们也可以扮演检察官,检察官的任务要想办法证明人性本善,所以对戈尔丁的指控成立。
学生们还可以扮演出庭作证的证人。证人既可以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比如你可以贴个小胡子演希特勒,也可以是文艺作品里虚构的人物,比如《星球大战》里的黑武士达斯维达。学生还可以扮演法官,在一个不带预设立场的角度上主持这场审判。
在选好角色之后,学生们有几个月时间分头在课外准备这场大审判。检方和辩方都要上天入地搜寻支持自己见解的论据,要去琢磨传唤哪些证人来作证,还要去思考各种辩论的策略。
最后,到了大审判的那一天,学生们全体盛装打扮,演法官的会戴上假发、穿上袍子,演达斯维达会真的带上黑武士的头盔。他们浩浩荡荡来到当地的法院,在真的用来断案子的法庭里展开辩论。
在听审席上,是其他年级的所有同学。而在陪审席上,出任陪审团的是当地的各界名人,包括他们的校长,包括当地大学橄榄球队的四分卫。我们知道美国人疯狂热爱橄榄球,当地大学的橄榄球四分卫在这些中学生眼里那就是神啊。
在这场辩论里,控辩双方会在全校其他同学和这些明星陪审团面前展开唇枪舌战,使出浑身解数,用这几个月来准备好的各种武器来设法取胜。
最后,当陪审团代表——可能是那位明星四分卫——宣布审判结果的时候,获胜的那一方经常是集体欢呼雀跃,仿佛是赢得了他们一辈子里最重要的一场比赛。
大家听完这个例子,有没有感觉自己中学时上过的都是假的历史课和语文课呢?跟我们以前经历过的中学课程相比,这一所美国中学上个课是不是也太下血本啦?
下这么大的血本,值不值呢?
非常值。从这个学校毕业的校友,很多年以后回想起来,都说自己的中学生涯里最重要的经历就是这场虚拟法庭辩论。很多年以后,他们还对这场辩论前后的细节津津乐道。
这么一场无比夸张、无比戏剧化的活动,愣是把本来让很多学生躲都来不及躲的学术讨论,变成了他们青春年华里最浓墨重彩的一段记忆,成为他们整个高中生活的关键时刻。
这样一场虚拟法庭辩论,就是最典型的从日常生活里升华出来的经历。
升华时刻的三个特征
希思兄弟说,这种从日常生活里升华而来的非凡时刻,通常有三个特征。如果我们也想要创造出像「虚拟法庭辩论」这样的非凡时刻,那就要从这三个特征入手来设计。
第一个特征,叫有「感官吸引力」,就是说这件事一眼看上去就得跟日常生活非常不一样。这个很好理解:既然是给生活加戏,那么戏就一定要做足,形式感越强的话,效果就越好。
像虚拟法庭辩论这个活动,你看他们戏做得有多足,参与活动的人在服装打扮上真的就是完全cosplay成他们扮演的角色,这种场景绝对是日常生活中不可能见到的。
如果我来概括「感官吸引力」这个特征,我会换一个词,什么呢?超现实感。
黑武士达斯维达在法庭上为《蝇王》的作者辩护,这种场景超现实到连在电影里都不会看见。
越是有超现实感的经历,就越凸显,也就越容易变成毕生难忘的关键一刻。
我录今天这期节目的头一天晚上,跟老婆一起吃小龙虾聊起这几年我们看过的各种文艺作品里,最起鸡皮疙瘩的一个画面或者一段情节是什么?结果我俩一致回想起的是美剧《广告狂人》最后一季里的一段画面:那一幕是一个本来已经去世的角色以幻觉的形式最后一次出现在男主角的脑海里,他用一段好莱坞经典歌舞片风格的歌舞完成了谢幕。我现在在说这一幕的时候都还在起鸡皮疙瘩。
这一幕为什么能印在我们脑子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广告狂人》从头到尾都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而刚才说的这一幕实在太超现实了。它一下子就从现实的背景里升华出来,成为整部作品最华彩的篇章。
我看电影电视是很喜欢这样的段落,不过,作为一个死硬理性派,其实我在日常生活里又是有点看不上这种虚头巴脑的东西的。但看完这本书里的一些例子之后还是很有感触:既然人生如戏,那么这幕戏的中间也许就是需要人为地点缀上一个个小高潮。
如果你也想在生活里创造这样的小高潮,首先就可以想一想,能不能把这件事包装得超现实一点。离现实越远,就离高潮越近。
下面接着说这种升华出来的关键时刻拥有的第二个特征:那就是那段经历里必须有很深的情感卷入。你越投入地去经历它,它就越凸显。
那么,怎么样让人投入地去做一件事呢?
第一种让人高度投入的方法是增加压力。在那场法庭辩论里,为什么要请明星来当陪审团呢?是因为在明星面前,学生们才会紧张,才会特别在意自己的表现。
在压力下投入地做一件事,为什么会让这件事凸显出来呢?它背后的原理其实是,人会通过这种经历成长。人的极限,通常都是在压力逼迫之下不断地被推高。运动员平时训练得再久,获得的成长可能也比不上大型比赛里的一场实战。所以如果你要充当别人的导师时,你逼徒弟成长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在他们还没准备好的时候就推他们一把,直接上场实操。
在推他们之前,你要说两句话,第一句话是“这件事很难,要完成它,是不容易的“;第二句话是:“但我对你的期望很高,我相信你能办到”。这种既给压力又有鼓励的说法,被心理学家证明是最能推动人们在压力中成长。
而一旦你的徒弟挺过了压力考验,这段经历往往就能成为他人生的一个里程碑,一个转折点。这就呼应上了我们上一讲说的,转折点天然地容易成为铭记终生的关键时刻。我们人生中最华彩的篇章,往往就来自这种战胜压力之后的成长。
在压力下投入地做一件事,会让这件事凸显出来,背后有这样的一个道理在。
说到这里,我就想到了我最近看的一本新派武侠小说——乔靖夫的《武道狂之诗》,我发现这本小说里的武林高手成长的方式跟金庸小说特别不一样。
金庸小说的主人公修炼武功,大部分是靠平时的刻苦修炼加上危急时刻的机缘巧合。比如张无忌,他是在悬崖底下练了几年,然后在布袋和尚的布袋里无意间用真气打通了穴道。你看,这就是平时的苦练加危急时刻的机缘巧合。
而在乔靖夫的《武道狂之诗》里,主人公也练功,但平常练功带来的成长是很缓慢的,他们每次都是在跟比自己更强大的高手恶战生还之后,武功境界才会显著地上一个台阶。我觉得这种进步方式,可能比金庸那种更接近现实。
在压力下测试极限,这就是让人高度卷入一件事的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让人高度投入的方法是营造那一段经历的「仪式感」。那个虚拟法庭辩论,除了很超现实之外,也很有仪式感。它可不是随随便便在教室里就搞起来的。辩论的那一天,他们是真的是煞有介事地跑到法院里去的。
关于仪式感,书里还有一个例子是这样的。有一对恩爱夫妻,丈夫得重病去世了。丈夫离开六年以后,太太终于决定要重新开始约会,但是她始终放不下与亡夫的羁绊,她摘不下手上的那个结婚戒指。于是,她的心理咨询师建议她举办一个跟过去告别的仪式,他们请来她的牧师,一起策划了一个摘戒指的仪式。
在一个星期天下午,他们一起来到当年举办婚礼的教堂。一起来的还有她的家人和朋友。牧师重新让她跟着念了一遍结婚誓词,不过用的是过去时。最后进行到了交换戒指的那一步,牧师问:「你可以拿出戒指了吗?」
她从手指上摘下戒指,交给牧师。牧师接过戒指,把它跟她亡夫的戒指一起锁在了一个盒子里。这位女士后来说,就在那一刻,她感觉那个心理羁绊像变魔术一样一下子消失不见了。这个仪式,成为她与过去的人生告别的关键时刻,这就是仪式感的力量。
所以,如果自己想要创造一个升华的时刻,那么我们也可以从增加压力和增加仪式感这两个角度入手,它们都可以促成人们高度投入地经历这一时刻。
接着来说升华出来的关键时刻拥有的第三个特征,它可能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出人意料」,就是有意安排出来的惊喜。希思兄弟在书里煞有介事地解释了一下什么叫做「惊喜」。
他们说,惊喜就是那一段经历得打破人们的心理脚本。心理脚本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其实就是我们对完成一件事情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的预期。
比如学生在课堂上学知识的心理脚本是什么呢?无非就是上课老师讲课文、讲案例、然后举手发言,做作业、考试嘛,没有任何学生的心理脚本里有打扮成律师上法庭辩论这一项,所以那个虚拟法庭辩论活动是完全超越学生们对于学习这件事的心理脚本的。
打破心理脚本,说白了就是不走寻常路,不按套路出牌,提供「惊喜」。
书里举了一个丽思卡尔顿酒店提供惊喜服务的例子。有一对夫妇带着儿子在佛罗里达的一家丽思酒店旅行,回家后才发现儿子的毛绒长颈鹿玩具在酒店弄丢了。儿子睡不着觉,于是夫妇俩打电话回酒店,让他们帮忙找一找这个玩具,找到的话拍张照,那样就可以发过来哄他们的儿子说,长颈鹿还在酒店度假呢。
结果酒店的工作人员不但找到了这个玩具,还拿着它摆拍了一大堆非常好玩的照片,边上还配上它度假的故事。结果儿子看到这些高兴得不得了,这完全让这一家子喜出望外。经历过这么一出,他们这一家子恐怕是一辈子也忘不了这个酒店了。
要让人喜出望外,很多时候也不用都像这个例子这样费事。最低成本的做法就是讲段子。幽默也是一种万灵药。书里举了美国西南航空的例子。跟别人家的机长不太一样,西南航空的机长们一个个全是段子手,他们在飞机里做的广播简直就是单口相声。比如他们是这么做安全警告的:
「遇到危急情况,氧气面罩弹出时,请先戴好自己的氧气罩,然后再帮你的孩子戴。如果你带着不止一个孩子,那就先给以后更可能有出息的孩子戴。」
据估计,西南航空的机长们靠讲段子增加客流挣来的钱,够公司每年多买几架飞机。
所以,我们想要让别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话,打破心理脚本、给出「惊喜」,这几乎是一个永远都奏效的做法。
我们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有些经历会成为人生的关键时刻,是因为它们与日常生活截然不同,它们从平凡里凸起,升华成了难忘的瞬间。要创造这样的关键时刻,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
1、营造这段经历的超现实感;
2、通过压力和仪式感增强情感卷入;
3、提供超越预期的惊喜。
第二种让人高度投入的方法是营造那一段经历的「仪式感」。 第三个特征,它可能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出人意料」,就是有意安排出来的惊喜。希思兄弟在书里煞有介事地解释了一下什么叫做「惊喜」。他们说,惊喜就是那一段经历得打破人们的心理脚本。心理脚本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其实就是我们对完成一件事情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的预期。
通过一定的仪式,完成对不可忘记的过去的牵挂!
1、营造这段经历的超现实感; 2、通过压力和仪式感增强情感卷入; 3、提供超越预期的惊喜。
第二个特征:那就是那段经历里必须有很深的情感卷入。你越投入地去经历它,它就越凸显 所以如果你要充当别人的导师时,你逼徒弟成长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在他们还没准备好的时候就推他们一把,直接上场实操。 在推他们之前,你要说两句话,第一句话是“这件事很难,要完成它,是不容易的“;第二句话是:“但我对你的期望很高,我相信你能办到”。这种既给压力又有鼓励的说法,被心理学家证明是最能推动人们在压力中成长。
1.升华,是什么意思呢?在书里,它的原文是elevation,直译就是「拔高」。它是说,很多刻骨铭心的关键时刻都是那些从我们日常的所见所闻里凸显、升华出来的经历。它们之所以让人难忘,是因为它们与日常生活特别的不一样。 2.升华时刻的三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叫有「感官吸引力」,就是说这件事一眼看上去就得跟日常生活非常不一样。这个很好理解:既然是给生活加戏,那么戏就一定要做足,形式感越强的话,效果就越好。 3.越是有超现实感的经历,就越凸显,也就越容易变成毕生难忘的关键一刻。
15—30是探索尝试选择阶段。到30以后就是沿着前面选择好的道路,循规蹈矩地走下去阶段了。而且30岁以后的事一地鸡毛,无法隆起啊!
现在人过40,昨天还在讨论哪个阶段最美好,朋友就提到:15-30岁,这期间人像海绵一样,不断的吸收着外界的营养,有热情有冲劲。 年龄大了,就容易固化,习惯在舒适圈中活动……
我想问问,你们输入这么多字,都是在手机上操作的吗?我几次都尝试pc,但是都被限制。
魏知超 回复 @胡割生1: 是字数限制?还是回复被限制?
15-30的阶段,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期间有非常多的转折点,(通常)离家上学、成人、工作、升职、结婚、生子等等,都是人生的重大事件,在30岁以后就趋于平淡了。 第二,这个阶段的生活阅历还是比较少,但是有能力去探索,世界于其是独特的、惊喜的,每一个阶段体验到的生活都是前一个阶段的超现实感,而阶段的间隔可能只是一年年或一个季度,变化很快,刺激也非常多。 第三,这个时期可能都比较倾向于感觉寻求,会主动去探索更多,会主动去寻求更多,获得的快乐越多,越难被满足(苦啊),越努力寻求,所以经历和体验都是超级深刻的。
魏知超 回复 @小明学: 总结得好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