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灭中有不生灭?相也不生不灭?动不动念都错?

生灭中有不生灭?相也不生不灭?动不动念都错?

00:00
27:26

佛说:

【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那么这是从比喻上,也是就近取譬。因为舍卫大城离恒河很近,所以就近来举这个比喻,问他,你在几岁的时候,你第一次见到恒河水?就是见到恒河。

【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

那么他三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带他去拜一个神,像我们现在所谓朝山进香一样的,就是拜这个耆婆天。耆婆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叫长命,也就是长寿天。那么拜这个天呢,就是求长命富贵啊,所以这个世俗人呢,拜这个神的很多很多。那么这是印度当时的风俗,一般凡是小孩生了满三岁的时候呢,家里人一定会带他去拜这个长寿天,求长命富贵。他说,从那个时候起,我就晓得那一条水叫恒河。

编号030-b/133–十番显见之三显见不灭

【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

你三岁的时候见到的水是那个样子的,你十三岁的时候见到那个水怎么样呢?诸位要记住,此地着重在能见,不是在所见。就是你三岁能见恒河的那个能见,与你十三岁能见恒河的能见,有没有两样?

【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

要讲能见,三岁的时候我能见的那个见,到今天六十二岁了,我能见的见,也没有改变,也没有两样啊。那么诸位也许要问了,年轻的时候眼睛很好,很小的字都看得见,现在年纪大了,不行啦,不带老花眼镜看不见啦。那怎么两样呢?那问你,带上老花眼镜看的时候是不是一样的?还是一样的。可见得,能见没有改变,改变的是眼根有改变,并不是你能见的那个见有改变,见没有变呢。再看下面经文: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

这是叫他自己比较,佛用这个方法,处处诱导他自己觉悟。你现在六十二岁了,你的皮肤、你的颜貌,跟你童年的时候一定不一样啦。这就是讲说,这个皮肤啊、身体啊,是年年在变化,一年比一年衰老,一天比一天衰老,衰老的是身相啊。

【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

这个这题目摆到正题上来了。你三岁观河之见,与今天观河之见,有没有童年跟老年的变化呢?

【王言:不也,世尊。】

波斯匿王很聪明,答复得很正确,没有变化。能见之见没有变化,能见之见就是真性。可见得,真性是从来没有改变过的,并不因为年龄增长而有所改变。那么由此就可以能够悟出啊,见性是不生不灭的,这是在我们生灭身当中,指出不生不灭的这一部分来。不生不灭就是我们的真心。我们现在的心啊,叫妄心,不是个真心。我们这个心,就是分别、执著、妄想,这是妄心。为什么呢?它有生灭。忽然起这一个念头,这个念头起来了,再起第二个念头,前一个念头灭了,所以这个心叫生灭心。

我们现在学佛很大的一个麻烦事情,麻烦在哪里呢?我们就是用这个生灭心来学佛,所以佛法不通,不会开悟。佛说经是从不生灭心里面说出来的,我们现在看,看不懂。为什么看不懂?我们用生灭心来看,佛是从不生灭心说出来,咱们用生灭心来看,不相应啦。纵然我们遇到佛菩萨了,佛菩萨给我们讲,我们也听不懂。为什么听不懂呢?人家从不生灭心里头说出来的,我们用生灭心去听,也是不相应。所以经有了义有不了义呀。了义不了义?严格的讲,多分是在自己用心不一样。

如果我们用真心,不生不灭的真心,没有一法是不了义的,法法都是了义的。我们还是用生灭心,用妄想,如来给我们说的法,也都是不了义的。心变境界,心造境界。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我们看佛说法的善巧,看他所用的方法,处处给学生都是启示。再往下面看: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

面是有皱纹啦,那个皱纹是一年比一年多啊。观河之见,这个见精,它没皱纹啊。面皱了会变,不皱的可见得就不变啦。如果我们拿宾主来说,不变的这是主人呢,会变的是客啊。不变的是空啊,会变的是尘啊。客尘是会变的,主空是不变的。要紧的是我们能够认识主人,我们才能够支配客人呢。拿现在话说,我们才能够接待客人。我们要是认识真性了,对于一切万象啊,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到。运用就是享受,在这个里面才能够得大自在。下面说:

【变者受灭。】有生灭这个相。【彼不变者,元无生灭。】那个不变的哪里有生灭呢?!

【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变则灭,不变就不灭,这就是指出生灭之中有不生灭谛。给诸位说,这个话是佛在教学过程当中的方便语。如果要讲到真实的话呢,我们相也不生灭,不但是见性不生灭啊,我们相也不生灭。所以诸位要是证到了无生法忍,是什么样境界呢?见不到生老病死,见不到成住坏空,一切万象就跟见性一样的,都是不生不灭的。所以说证无生法忍,不见有少法得生。一切法不生,哪里来的灭呢?这个才是究竟了义。

但是,这个究竟了义法给诸位讲呢,很难接受。那么佛这种讲法呢,我们容易接受。这是说生灭与不生灭和合啊,还有某一部分生灭。这逐渐逐渐诱导我们,入真正的境界,那个真正的境界叫一真法界啊。佛说的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是十法界里头的境界,不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相也不灭,觅生老病死,了不可得啊。这才是佛的境界,这才是诸法实相啊。

学佛的人希望开悟,学的什么?就是学佛的人念念当中没有一切的希求,就是希望有一天见到一切法不生不灭,他就证无生法忍了。换句话说,在圆教里面呢,最低限度,他证得初住菩萨地位了。这个时候念佛,理一心念佛。禅宗里头叫大彻大悟,教下里面叫大开圆解,念佛法门里面理一心不乱。

也许诸位会问了,我能不能做到呢?我肯定的答复,你一定能做到,就怕你不肯做。你不懂理论,不懂方法,盲修瞎练,那一辈子都不能成功的。你要懂理论,懂方法,会做得到的,一定会做到。这是真正证得解脱啊。解脱,法身、般若都有了,这是一而三,三而一。你才晓得这个事情千真万确,诸佛菩萨、历代祖师没有欺骗我们,他们都证得了,我们也能证得。我们为什么不干呢?!

可是这个事情又急不得。怎么说急不得呢?你用的分别心就急呀,不准你用分别心呢。要叫你用不分别的真心啦,你才能够证得。所以这个地方,在楞严经一开端就主要讨论这个问题,这是个根本问题,就是你会不会用心。我们这个经一开端,诸位想想,就讨论这一个问题呀。

十番显见是从两种根本来的。一种是菩提涅槃的根本,一种是凡夫生死的根本。生死的根本就是用的妄想的心;菩提的根本就是用的不生不灭的真心。真心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六根当中的根性。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我们用见性见一切万法,见一切万法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心里面怎么样?如如不动。就像明镜照物一样,照得清清楚楚,镜子本身不动啊。眼见色如此,耳闻声也一样啊。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叫我们用根性去接受,不要用意识。

意识是分别执著。第六意识是分别,第七是执著,六、七都是妄想。那么我们还是用六、七识,这个就是麻烦事情啊。这才劳累诸佛菩萨苦口婆心,说这么一大藏教啊。如果我们在此地猛回头,舍识用根,给诸位说,那个三藏经典,都是废纸一堆,没用处啊。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是废话一大堆,一点都不错。不能舍识用根的人,那有大作用。可见得关键就在此地。

所以这个法门高,我们听了不得受用,就是境界转不过来。好,我现在,嗨,我从今天起发心,我就舍识用根,结果怎么样呢?还是用的识。怎么还用得识呢?我要用根呢,根从哪里来?从分别心里出来。原来你用的这个「见性」啊,「闻性」啦,都是从第六意识里头生出来的,还是第六意识。真正会用的呢,真正会用无念了。六祖坛经里讲,无念就是正念。我们在一切法里头还起心动念,这个不行啊,错啦。不起心动念怎么样呢?还错了。为什么呢?不起动念还是用第六意识,内守幽闲。那么换句话说,动念也是错,不动念也是错,总而言之,你错到底了。

什么里头你才能觉悟呢?没有法子。没有法子去念经,念上个几千遍,念上个几万遍,古人所谓「读书千遍,其意自见」,就是开悟。世出世间的学问都讲求开悟,不悟,没有用处。我们天天在讲堂里面,天天在这里讲,天天请同修们读。这是干什么?熏习!叫熏习。熏习久了,就会开悟。不要以为听经,哎呀,听经我已经听了两三年了还不开悟,我要去找个地方去修去了,这就不对啦!好多年前,我就给诸位说过,你看看古人所悟的都是世尊「言下开悟」的。本经在第三卷,阿难尊者开悟了,摩登伽女开悟了。都是在法会里面开悟的啊。没有说是听了之后,回去再想一想,想一想那叫闻慧呀,想通了,好,我再去修去,这叫思慧呀。这都把闻思修搞错了。

我们现在能不能修闻思修呢?不能!为什么不能呢?我们现在智慧没有透出来。闻思修是大乘菩萨的修法,闻思修叫三慧。闻思修是一不是三。所以叫闻慧、思慧、修慧。从哪里来的?戒定慧那个慧里头的来的。我们现在没有戒、没有定,哪来的慧啊?!所以大乘闻思修这个三慧,我讲得很清楚楚啊,诸位要牢牢地记住啊。闻思修三个字,都是取的比喻:根尘相接触这个叫做闻;一接触就明了就叫作思,思就是悟,就是解悟啊;这一悟的时候,它就对治,就断烦恼,就断习气,从对治上来说的,就叫修。所以它是一不是三。

我们怎么样呢?把它误会了。认为闻是什么?哎,我们听经啊、研究啊,这叫闻啊;闻了之后再去想想经的道理,再去研究研究,这叫思呀;想想这个道理,然后我们应该怎么做啊,这叫修啊。通通搞错了!那菩萨要像这样修法的时候,各各都修到三途去了。咱们那个搞法,说得不好听一点,听的时候,古人讲的,说食不饱;思的时候,真是胡思乱想;修的时候盲修瞎练。能搞出什么个明堂出来呢?!

诸位看六祖坛经,我们过去是讲过的。看这个《顿悟入道要门论》、《永嘉禅宗集》,这些都是过去讲过,将来我们还要讲。这些祖师们教给我们,跟佛的宗旨一样,三学等运。三学三慧是同时完成的,念念完成的,所以他才有成就。因此在我们学习过程当中,对于熏修成为大乘圆顿根性,这是很重要的。这个办法就是常常读诵大乘经典,常常要听大乘经典。

本来我们是个不定的根性,这个一般讲五种根性,不定根性的人容易修成。如果是小乘根性,他这个过分的执著,他不大容易转。这个圆顿根性,这是最上乘的。其次就是不定的,不定就是不稳定的,那就在于这个境界上的熏修,熏习了。如果能遇到好的境界、好的善知识来指导,我们用大乘圆教来熏习。就是不懂,不懂没关系,天天读,天天研究,一遍一遍把印象加深,那个机缘成熟的时候,恍然大悟了。

你要问什么时候机缘成熟?这不一定,每个人不相同。什么样事、遇到什么样的事情开悟的,每个人也不一样。有人是见色开悟的,有人闻声开悟的,各人不一样。禅宗里有许多公案,有人听到下雨,雨下到树叶上他开悟了。有人听人唱小调他开悟了。虚云老和尚年谱,你看,他吃饭的时候,那个碗掉在地下打破了,他开悟了。每一个人不一样啊。你要学虚云老和尚,每天吃饭你把碗摔几个,你也开不了悟啊。各人机缘不相同啊。这就是什么呀?这个熏修的功夫成熟了,熟的时候,不知道遇什么一个机缘,就开悟了。

悟了之后,给诸位说,再把这个经一翻开啊,六根接触六尘这个境界呀,就跟诸佛菩萨所见一模一样。法法都是现量境界,这是真正的解脱,真正的智慧。法身、般若、解脱,同时现前。这种悟在大乘佛法里面叫见道,初次证悟这是见了道。从这个以后才叫修行,见道之后,才修道。这个修是真正修了,而不是盲修瞎练。那么由此可知,没有大彻大悟之前,没有明心见性,那个修行都是盲修瞎练,都在那摸啊。

譬如说念佛,念佛没有到理一心的时候,问问你念这么多年佛了,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把握?没有把握。甚至于天天打佛七,年年打佛七,打了多少年,问问,你有没有把握到西方?还是不知道,没把握。这是盲修瞎练。见了道以后啊,不一样了。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眼看到西方了,耳也听到西方了,随时想去,随时就到了,是真实的境界,不是虚妄的,决定有把握!不像现在这个摸索啊。

所以宗门里面,见道以后才修道。没有见道之前,他所有这个功力,都用在见道上。那么教下跟净土法门,岂有例外的呢?不过是方法不同而已。真正是一个大善知识,他一定是领导我们趣向见道这个道路。见了道之后,这个修道是自家的事情,自己就会了。用不着别人教了,也用不着别人指导了,自己就会了。

那么今天讲到此地,经文讲得不多,拉拉杂杂的话说得不少。但是,不是废话,对诸位都有受用的。佛说一切经,祖师一切的注解,也都是诱导我们向见道的方向趣向。所以我们读经、看注,要晓得这个方向,要晓得这个目标,你看、你读,才有味道,才能够心开意解,才能够法喜充满。古人所讲,读书之乐乐无穷啊。读什么书最乐啊?读大乘佛经最乐。世出世间所有的书,都比不上大乘佛经里面的乐趣多。再给诸位说,乐趣里头最丰富最浓的,无过于华严经。

华严经展开的时候,问题是这个不对呀,读别的经也许有点味道,读华严经枯燥无味呀。那是什么呢?你没有尝出那个味道。你要尝到那个味道,那是欲罢不能啦。就是你没有进入这个情况,你不了解。换句话说,看不懂啊。像这个小孩一样,给他看什么,图画故事,他看得很起劲。同样的,你画些孙悟空、猪八戒给他看,看得很有瘾。你真正的拿一部一百二十回的《西游记》给他看呢,他不懂了。为什么呢?里面没有图画,一本本那么厚的书,看到的都是白纸黑字,他看了没有兴趣。他要看懂了,你再给他看那个图画故事,他就不看了。为什么?那个没有味道,那是小孩的,就不看了。

同样一个道理。所以大经不懂,不懂没有关系,刚才讲了,熏习,一遍一遍地熏习!熏习的遍数多了,渐渐就能够入这个境界。我是把我自己修学的这个经验啦,奉献给诸位。那么我这个方法呢,这也是老师教给我的。没有悟之前不能够离开师友,这个很重要。所以过去我的老师指导我的时候,就跟我说过,所谓是「赵州八十犹行脚」,这是我们佛教史上有名的赵州和尚,八十岁了,还在外面参学。不敢住山啊,就是住茅蓬、闭关,不敢呢。

因为我那个时候刚刚出家没多久,就有一个机会,有一个信徒,他有一个别墅,在那个圆山后头的山上,环境非常的清幽,一栋日本式的房子,没有人住。圣满法师就找我一道,“我们两个到那里去住茅蓬去,环境很清静。”那么我就去请教老师,我说有这么个机会,我想去住茅蓬。老师就把我骂了一顿,就说赵州八十犹行脚。他说你有什么资格?于是乎跟我说过,住茅蓬闭关是什么样的人呢?已经明心见性了。就是说他的学问、他的知见,不需要请教任何一个人,一切通达了,才有资格不做学生了,我现在闭关进修,我现在住茅蓬,不要到外面参学了。

那么从前参访善知识,谁是善知识呀?也没有宣传,也没有报纸,那个善知识也不会到外面去大声叫着,我是善知识,你们来亲近我,他也不会说的呀。什么人是善知识呢?哪一个人住茅蓬,哪一个人闭关,他就是大善知识。你什么问题都请教他,他要答不出来,他的门可以打开,出来跟我一样去参学。你没有资格闭关,没有资格住茅蓬。为什么呢?你也没见性呢,你也没大彻大悟嘛。这是我们不晓得,被老师这样一呵斥,自己才知道,哦,原来是这个住茅蓬闭关,还有这么大的学问在里头。以后看看莲池大师《竹窗随笔》时候,写得清清楚楚,可见得老师不骗我们。老师就是劝我们,要学。

那么学,讲台上就是修学,讲台上讲经就是在学习啊。诸位在下面听的都是老师啊。没有这么多老师监督着,学生会懈怠懒惰,就不肯学啦。那么这也是老师教给我的,你不是要学吗?学要在讲台上才能学得成功,才能够不断地去熏修,这就是指出一条开悟的门路。当然各人所走的门路,不一样。我老师教我走的门路,是这个门路,从这个门路里头去悟入。要有恒心,有耐心,不顾一切,也不顾什么时候开悟,到时候了,自然就悟入了。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这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464142635

    请教老师,在家人能不能读佛经

    寻道有声 回复 @听友464142635: 当然可以!乐在其中!

  • 听友377466524

    这不是南老的风格。而是某位出家老和尚1979年讲于台湾的录音。

  • 1380592xzwn

    请教寻道有声,这里播讲的是哪位祖师大德的讲解?

    我心飞翔_mqz 回复 @1380592xzwn: 我觉得风格应该是南怀瑾老师的,听他课程里说的时间推断是70年代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