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阎浮檀金身相、满月相?如何落实转识成智?

何谓阎浮檀金身相、满月相?如何落实转识成智?

00:00
18:59

这个下面,阿难尊者答复世尊的这三问。【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这是答第一个问题,光明拳因何所有?【我实眼观】,这是答复第三句话,汝将谁见?【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这一句是答复第二个问题,云何所有?那么在这个地方,阿难这三句答问,没有依照次第。三问三答都非常的明显,我们逐句来研究。第一句里面讲到阎浮檀金,阎浮檀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胜金,胜是殊胜,就是非常好的黄金,那么印度称之为阎浮檀。经典里面说我们这个世界叫阎浮提洲,阎浮提的得名,就是因为阎浮提树而得名的。这个树,经典里面所说的,是在须弥山南有这个树。这个树的果汁要是流到水里面去了,水里面的沙石染到这个树汁啊,就变成金。那么这种金,就是阎浮檀金,放在一般金块里面,它特别的出色,特别的殊胜,所以就称为阎浮檀金。那么金银七宝,不但佛书里面说得很多,我们世间古籍也常讲。众生有福报的时候,这些七宝就多了,处处都呈现。众生没有福报的时候,七宝就隐没了,稀少。我们看到古人,无论是中国或者是西方,历史上所记载的,古时候这个国王对于大臣或者老百姓的赏赐,赐给黄金白银啊,这都是很普遍的。现在黄金跟白银呢,好像数量很少很少,所以一般人都把它当作珍品来收藏,不像从前那么样的普遍。那么这也说出从前人在这方面来说比现在人有福报。现在人虽然也有讲福报大了,比起古人好像是福报大,如果认真两相比较比较,还是过去人福报大。那么这些话在此地我也不要多说了。佛的身相之美好,就像阎浮檀金一样。那么这个地方诸位要记住,并不是指释迦牟尼佛这个皮肤颜色跟黄金一样。如果真的释迦牟尼佛这个皮肤跟黄金一样,那坐在我们这个地方,大家都会感觉到他是怪怪的,我们还看不顺眼。一定要懂表法的意思,阎浮檀金在一切金里面是最好的,释迦牟尼佛的相好光明在一切人当中是最好的,就是这个意思,找不到一丝毫的缺陷。经中也常常有赞叹,佛面如满月。这经文里头常有啊,满月,十五的月亮圆圆的。你要是看呆了,哦,佛的这个面像个满月一样,像个皮球一样,那样很难看,我们也不会欣赏。满就是没有欠缺啊,佛的相好,无论从哪一个相里面去看都长得好,都没有缺陷,是取这个意思。满月取没有欠缺的意思,阎浮檀金取最殊胜的意思,所以诸位要懂这个意思。经上讲佛的身是金色,好,我们现在造佛像都涂上金色了。造像是金色可以,为什么呢?表法呢,造像是表法。那么像这些都是一般的常识,我们不要讲得叫人家奇怪,哦,佛经这说的都是神话,人家就不能相信了。还有这个造像,我们也能看得出来。我们不要说古时候,拿这个现在我们能够见到的,诸位稍稍留意一下,中国人造的佛像啊,像我们中国人,我们看起来很舒服。泰国的佛像就像泰国人,日本的佛像就像日本人。那么也许要问了,释迦牟尼佛到底是什么样子呢?经论里面也常讲,诸佛菩萨没有像,随众生心而现相,有这一句就可以了。我们是中国人,释迦牟尼佛要在我们中国一定是现中国人的相,佛要在日本一定现日本人的相,可以这样造的。但是有一个原则不变的,那就是所谓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定要把三十二相造出来。八十种好不太容易,我们做不到那么精细,但是这三十二相呢,应当要把它造出来。特别要留意的,佛像表法的意义重大。那么这是佛教造像的原则是如此。诸佛菩萨出现世间也是如此。这个众生审美的观念不相同,古今不相同,中国外国也不相同,因此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不是呆板的,随众生心的变现啦。所以我们学佛呢,要懂得这些原理原则,不可以固执,更不能有误会存在。【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这个两句是赞叹的。「赩」是赤红色的,赤金的颜色。如同一个「宝山」一样。这是赞叹佛相之好。「清净所生」,这一句与前面阿难尊者所说的前后有照应。阿难的出家,是见到佛的相好光明,认为佛这么好的相呢,绝不是父母所生的,一定是他自己修成的,所以他也想得这个相好,特意地去修行。那么这个经文前面我们读过,所以在此地呀,他说出「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意思是说,佛的相好光明不是从人间的爱欲所生,人天的爱欲不清净,一定是从智慧功德所生的。那么这个话也说得很有道理。相随心转!诸位只要修智慧,只要修功德,你的相一定会转变的。阿难的话没有说错,所以我们真正是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这个方法,改造命运、创造命运,是确确实实能够做得到的,不是做不到的。下面一句啊,这是答复第三问,这也是问题的重心。阿难答复的是,【我实眼观】。那么既然说是眼来观看,当然还是指的肉眼。那么肉眼能不能见呢?前面已经说得很多了,肉眼实实在在没有见的功能。可是一切众生呢,都把能见以为是眼根,这是很大的一个误会。因为认定能见的是眼根呢,就不再去追究到底谁是能见了。不肯追究啊,那是一般所讲的不肯回头。如果肯回头,来追究一下,那就像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了,反闻就是回头。我们现在不晓得回头呀。为什么不晓得回头,不肯回头呢?就是习惯上用惯了,以为见,见当然是眼啊,听当然是耳啊。我们读了前面七处征心之后,虽然对这个道理啊,能明了一些,像阿难一样,还是不能直下承当。换句话说,我们还是不肯回头去认真地找一找,能见的是谁?那么这也是一切众生啦,无始劫以来,迷己为物啊。大乘佛法讲自己,是讲的真性,真性才是自己。禅宗里面呢,参究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自己,是真正的自己。我们六根不是自己,六识也不是自己。这些话要讲啊,实在是太难讲了。迷的时候,佛给我们讲,一切都不是。悟了以后,佛给我们说,一切都是。你要悟了的话,这六根是自己,六识也是自己,六尘也是自己。到底是还是不是呢?越说越叫人迷惑。难就难在此处。此处指什么呢?指众生处处执著。要晓得,佛法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不是死的,都是活的,可是我们接受的人呢,都把它看死了。佛要说「不是」,我们就会执著,就是「不是」,这「不是」两个字就死了。哪里晓得佛说那个话,那个「不是」啊,「不是」跟「是」,意思是一样的,这个我们就不明了了。佛说那个话是破我们执著的,破执著,不是叫我们又执著它。因为我们执著这个根身是自己,佛说不是,破我们这个执著。好了,佛说不是了,好,我就都不是,又执著个不是,又是一个执著。这个东西麻烦不麻烦呢?你不执著就是了,就悟了。你一执著,随听随迷,随见随迷,永远不能开悟。诸位要细细去参究这个道理啊。三藏十二分教这么多的经典,里面没有一句是死句子,是落「实」的句子。没有!句句都是活活泼泼,玲珑剔透。很可惜的就是,我们众生都是死心眼,跟你说了,都死在里头!这就叫没有悟门可入啊。如果你要不执著的话,早就开悟啦。那么这是说到真正紧要的、真正关键的地方:我们几时见色闻声都不执著了,几时能做到啊,你几时就入了这个境界了,这个就是明心见性的境界,也就是所谓成佛作祖。那么我再把这个事实的真相啊给诸位说说,我们的真性,就是自己本来面目,是无量无边的。经上常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我们自己的本体呀,就是自己本来面目。我们现前的身心,有没有离开它?没有离开它。我们的依报环境,广大无有边际,有没有离开我们自己心性呢?没有!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自心变现之物,绝不是我们心外真有这些物啊,心外没有啊。诸佛菩萨知道这个事情,就叫作觉。凡夫不晓得这个情形,这就叫作迷。觉者,六根接触六尘生无量的智慧,正像六祖坛经里面所说的,生八万四千智慧啊。迷了的人,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八万四千尘劳,生烦恼。起烦恼,当然就造业,造业必定受果报,这就是三界轮回的道理。觉悟的人不迷,因此他不造业。不迷不造业,当然他没有果报。编号025-b/133–十番显见之一显见是心那么也许诸位要问了,诸佛菩萨也有种种造作啊。在一般所谓的修行人来讲,他每一天诵经,每一天拜忏,每一天念佛,勤修善业,还是在造作啊。那么他受不受报呢?没有悟之前所修,当然要受报,起心动念都是业,都要受果报的。诸佛菩萨之所以不受果报,诸佛菩萨也造。这个见性不能分身,我们无论造多少业的时候,都是这一身去造啊。诸佛菩萨可以分很多很多身,像经里面所讲的,千百亿化身,普门品里面讲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可见得诸佛菩萨一身造得还不够,还要分好多身去造。他受不受果报呢?给诸位说,不受果报。为什么不受果报呢?人家造就等于没有造,无作而作,作而无作。这是什么道理呢?我们凡夫看这个境界,心里面不平啊。诸佛菩萨一个身造还不够,那么多身造,他不受果报,我们这一身造的还要受无边的苦报,这真是不公平啦!我们必须要了解一桩事情,诸佛所造啊,他没有阿赖耶,他没有业习种子。我们凡夫造作啊,因为有阿赖耶识,阿赖耶识里头含藏业习种子,遇缘就起现行,起现行就受果报。不相同的道理就在此地。所以佛教给我们,修行要在转识成智,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所谓大圆镜,就是无量的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啦。圆是圆满,像一面镜子一样的,没有它照不到的。可是怎么个转法呢?这又是关键的所在了。唯识学里面告诉我们,转的方法一定从六七识转。六七识是因地转;前五识与第八识是果地转。那么第七识是执著,第六识是分别。转的方法就是现前我们要学个什么呢?要学分别即是不分别,执著便是不执著,那么你就与佛法相应了,佛法就是觉法。怎么叫作分别就是不分别呢?事相上有分别,心理上没有分别。这就是分别就是不分别,分别跟不分别是一不是二。事上要不分别,世间相破坏了。如果心里分别的,那是迷,迷惑颠倒了。所以境界现前,我们要分别,样样清楚楚;事情过去之后,心里干干净净。分别跟不分别同时,是一不是二。执著与不执著亦复如是,在事相上择善固执,心理上决定没有固执,这叫「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相」,也正是大乘佛法常讲的三轮体空的道理。事上有作有为,心理上无作无为。心无作无为,事上是无所不为。理路懂得了,现在就要干,不要再等待啊。理明了就要起修!那么经文讲到这个地方,这是世尊诱导阿难舍识用根。诱导阿难就是教导我们,我们千万不要在楞严会上作一个局外人,在一旁去看戏、看热闹,那就错了。我们自己应当啊,就像阿难一样,做一个当事的人,佛每一句话都是给我们说的,给我自己说的。诸位要能以这样态度来修学,来看经,来听讲,你就会感觉得特别的亲切了,才能够有受用。【汝将谁见?】这一句,正是叫他回光返照,去认真找见处,而见处了不可得。那么阿难的答复呢,是跟我们凡夫答复一样,他仍然还是用眼观。诸位从这一番问答就晓得,真正讲到舍识用根是多么地困难,多么不容易。尊者在此地所表现的,完全是博地凡夫的态度,就是我们现前一样的程度,这真是大慈大悲的示现。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193607750

    感恩

    寻道有声 回复 @听友193607750: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