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彭博社6月23日刊文称:(中国)大学毕业生太傲娇,不愿在工厂工作。文章作者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大学教育是投资还是奢侈品?在中国,如今政府与民众之间正在上演一场拉锯战,其中前者正尝试改变一种流传千百年的文化观念: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无论从绝对人数还是占比来看,中国培养的大学毕业生都远比美国多。中国教育部估计,去年中国18岁学生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7.8%,明显高于6年前的40%。在美国,这一比例多年来一直稳定在40%左右。
在高等教育如此普及的作用下,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应届大学毕业生已取代农民工成为新劳动力的主要来源。供过于求体现在工资上。在中国,蓝领工人的平均月薪达到6667元,而芯片或电动汽车零部件制造等行业的专业技师甚至两倍于此。然而,2021年应届本科毕业生的起薪仅为5833元,专科应届毕业生的起薪比这低20%。
随着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创纪录的1080万,稳就业成为中国政府面临的艰巨任务。更重要的是,日益扩大的就业市场错配正在影响中国力争升级制造能力的长期战略。中国不缺好工作,尤其是在高端制造业。但很少有大学生愿意像他们的父辈那样在工厂车间与机器打交道。因此,世界最大工厂正在丧失其优势。2020年制造业增加值仅占中国GDP的26%,比10年前减少6个百分点,德国用了30年才减少这么多。
这种状况与有关政策不无关系。为提升国内人力资本,中国不断降低接受高等教育的门槛。20世纪90年代中期,接受职业培训和进入高中的中国15岁学生的比例为1∶1.7。到2020年时,该比例猛增至1∶5.5。与此同时,近年来大学录取率飙升。换言之,中国许多大学生的学业水平并没有他们自认为的那么好,而是原本就应该接受职业培训。他们微薄的工资反映了劳动力市场对其技能的评价。
过去一年来,中国一直在努力敦促年轻人学习更多实用技能。去年10月国务院发布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中国的学校可能很苛刻,几乎总是基于学生的成绩非正式地将学生划分为“金银铜”三类娃。如今新中国已经培养了足够多的“金娃”,即那些能考入清华大学并有一天将设计世界级电动汽车或芯片的人。中国也有许多足够灵活的“铜娃”,他们愿意从事建筑或零工经济工作。最大的问题是“银娃”,他们认为自己“很金贵”,拒绝生产“金娃”设计的尖端装备。希望(中国)能顺利扭转这种看法。
赞👍
从制造和卖枪而获利是谁才是美国控枪难得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