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两次落榜:“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第六讲】两次落榜:“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00:00
13:24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上一次讲到了阳明先生拜访娄谅,以及他考取浙江乡试,我们今天接着谈。


一.会试不及,作《来科状元赋》


阳明先生中举之后居住到了北京,第二年(弘治六年)春天有会试,一般会试是三年举行一次,阳明先生二十一岁中浙江乡试,刚好第二年就有会试的机会,他就参加了。这次会试毫无悬念的落第了。当然阳明先生也没有像我们今天想象的那样,要多么用功的去准备,这不是他的性格。


有件非常有趣的事情,阳明先生落第之后,当时的宰相、文坛领袖李东阳先生曾经对他说,你是有大才的,今年没有不及第,三年之后,来科再来参加会试,你一定会中状元的;我看你能不能写一篇未来怎么当状元的感想,作一篇《来科状元赋》吧。


大家都能听出来,这实际上是在戏弄王阳明,对于一个名落孙山的学子,让他来作一篇《来科状元赋》。可是王阳明没觉得有什么,没把它看作是一种戏弄;他下笔立就,很快就把这篇文章文不加点、挥洒自如地写出来了。所以包括李东阳在内的这些老前辈,都对他叹为天才,同时也引起了他们的一些嫉妒,认为王阳明如果真的成为来科状元,那他的心中还有我们这些人吗?这是私心作祟。


所以三年之后(弘治九年),阳明先生第二次参加会试,同样名落孙山,什么缘故呢?按照钱德洪《阳明先生年谱》的记载,就是因为被这些老前辈从中作梗,“为忌者所抑”,受到了他们的排挤、压抑。


二.动心为耻,不为外物所拘


第二次落第后他回到了老家,当然大家都安慰他没关系或者怎么样。阳明先生说了两句话很有趣、很豪迈的话“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我们世界上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自己考进士考了两次都没考中,是一件很可耻的事情;阳明先生并不认为这是什么可耻的事情,但如果他因名落孙山而动心,比如说陷入于一种自怨自艾当中、或者自暴自弃当中、或者怨天尤人当中,这才是可耻的。


说到不动心蛮有趣的,在《孟子》中就曾谈到过“不动心”的问题,什么叫做“不动心”呢?“不动心”不教你冷漠、冷酷,教你对周边什么事情都不理不睬、不关心、不关切;不动心的意思是,我们每一个人自己能够保持自我心身统一的完整性,心灵是我的主宰,保持这个主宰,不会被外界的一切东西包括名誉、功名、富贵、利禄等来牵引,使我丧失本心,用今天的话来说叫做主体性。不动心恰好是人格独立、人格完善、人格健全,并且能够在任何情况之下都保持自身独立完善的一个标志,并非是要养成冷漠。


在阳明先生这里“不动心”之说往后会有理论上、学术上更进一步的建构和完善,那是后来的事。就两次会试落第这件事,尽管阳明说以落第而动心为耻,他是能够做到不动心的,但这对他思想上一点影响、打击都没有,这恐怕也不完全是事实,因为他毕竟还是参加了这个考试的。


三.结社龙泉,纵情山水诗文


他落第之后又回到了余姚,在他的老家对面有座山叫做龙泉山,当年其父王华也曾在龙泉山读书。阳明先生就在龙泉山结诗社,纵情于山水之间,驰骋于诗词歌赋。


当年和他相唱和的不是一般人,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顾璘等,如果了解中国文学史的人可能都会知道,这些人都是当时文坛非常著名的人物,称为前七子,算是个学派。阳明先生在龙泉山结诗社,能够和前七子相互唱和,其文学成就、诗名“以才名相驰骋”,意思就是,阳明先生当时的诗名、才气是和前七子相当的。


结诗社时间也不是太长,主要在弘治九年他落第回到老家之后的一段时间。到了弘治十年,他又到京师居住。当时有个情况,边报甚急,边疆又发生事情了。明朝时和北部的蒙古各部落还是有战争的,经常有边报甚急,当时朝廷是推举将才。


四.研习兵法,讲武果核列阵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阳明先生开始“留情武事”即关注军事,他阅读兵法,研习兵法。我们可能都知道,阳明先生有非常高的军事才能,有的人往往觉得这是个天才,我一点都不否认阳明先生是位军事天才。


但是天才来自于勤奋,正是在这段时间中,阳明先生阅读兵书,几乎把他能够找到的那些兵法都拿来认真研读过了;不仅仅是认真读过了,并且还有批注。他有一本书,叫做《武经七书评》,很可惜现在留下的东西不多了,说明他至少读过武经七书,并且有评语,但到今天我们只能看到一小部分。


钱德洪在《阳明先生年谱》中的记载,阳明先生阅读兵书跟一般人也不一样,他左手拿书,右手开始演练用什么来演练?瓜果、花生、小石子这些。如果家里来客人了,那他就眉飞色舞跟你谈兵。阳明先生后来在江西、广西的军事功绩,真正的基础奠定是在这个地方。俗语讲,天才出自勤奋,这句话是不错的。


五.格物实践,心物不得一体


我们现在如果回过头去简单看一看,弘治九年他第二次考进士没有考上,然后回到老家结诗社,接着又研习兵法等,这几年从思想上面来讲,是他变化很快的一段时间。


钱德洪在《阳明先生年谱》中还提到一件事,到了阳明先生二十六七岁时,他回忆起自己十六岁格竹子的事情,又觉得可能当年太幼稚了,并没有真正按照朱熹的教导去循序渐进地格物,他心里圣人的志向一直在。边报甚急,所以他留情武事、研习兵法;同时又想起自己的圣人之志,所以仍然按照朱熹的教导,循序渐进去尝试所谓的格物实践。


王阳明自己曾经说,尽管有点进步,但还是有问题。终究觉得我的心和所谓外物,两者不能融为一体。不能融为一体不是一件小事,因为如果按照朱熹的观点,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是一个连续不断上升的阶梯,有格物、有致知,一定要转到正心、诚意。他后来还质疑道:即便真的把一草一木当中,所谓外物的理给格出来了,这跟我自己的诚意有什么关系呢?如何把格物致知转换到内在的正心诚意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阳明先生再次对朱熹格物致知的实践,还是遇到了障碍,心情也因此变得郁郁不乐。在这样情况下,他那个咳嗽、吐血的毛病又发作了。到弘治十一年,王他便有“遗世入山之意”,想从此修道去。就是想到山里去做个山人,山人就是仙。由此也可以看到,他的思想实际上是不断地在这些方面游移的。尽管他再次提起了对于道教的浓厚兴趣,但并没有真的去遁入山林。


事实上到了弘治十二年,也就是他第三次参加会试,终于考取了进士,那一年他二十八岁。那我们今天就先讲到这里,下次再接着讲,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慕颖渊

    董平老师的王阳明,对王阳明思想普及及大众了解做了很多努力,希望老师把节目越做越好。这个专栏三分之一内容涉及阳明先生的生平,算是给不了解阳明先生的听众,一个很好了解阳明心学整个系统基础。希望董平老师以后能推出更深入系统研究阳明先生的专栏,给有一定基础听众再次升级深造的机会。我将继续跟随董平老师,把阳明心学学透彻,并贯彻执行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方方面面。做到知行合一,致良知。

    李沐之 回复 @慕颖渊: 偏向历史?而不是哲学???

  • A310I德丽莎

    马后炮下,宁王朱宸濠不折腾,等作死的朱厚照死去;当皇帝妥妥的。命运得太过了,也是糟糕。 不过宁王造反成就了圣人王阳明先生的事功,也让嘉靖白白捡了个皇帝当当

    心德和美顾 回复 @A310I德丽莎: 宁王,没有帝王命。有没有王阳明先生都一样。

  • 嘉嘉侯S8

    老师讲的就是有深度!谢谢

  • 何仙姑o

    好喜欢董平教授的讲解。一点都不晦涩了

  • 何振兴0

    20200213已听音频。

  • 平凡人生何处不相逢

    今天更新了吗

  • Jack_yg5

    不动心,保持自我心身统一的完整性,不受外物的牵扯、牵引,保持主体性。

    我的皮皮轩 回复 @Jack_yg5: 但感觉能做到太难了,心动很多时候是人的虐根性,也是人性的弱点,不知道怎么样才能改变这些弱点,做到真正的不动心

  • 及时雨_ca

    王阳明: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

  • Justdoit777

    吾以不及第而动心为耻,解释真好

  • 多维自然

    中国历史长河一座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