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中国式焦虑?

如何克服中国式焦虑?

00:00
12:50

书友,你好,我是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聊聊焦虑这个话题。


与愤怒、自卑一样,焦虑也是一个非常不讨人喜欢的情绪。因为这种情绪常常会让我们心神不宁,坐立难安,甚至让我们在漫漫长夜中无心睡眠。在压力较大的当今社会,焦虑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情绪,熟悉到有时候哪怕只是看到“焦虑”这两个字,我们都会心神不宁,坐立难安。


我有一个学生,她毕业后从事出版工作,去年,她出了一本关于焦虑的书,在策划创意阶段,所有人都建议在书名中突出“焦虑”二字,让读者一眼就能看见。


她的团队为这本书做了大量的工作,万事俱备。然而,这本书上市后遇冷,销量很差。编辑们很不解,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内容过硬,宣传也做到位了,大家只能把原因归结于出版是个遗憾的艺术,销量不好也没办法。


我的这个学生不服输,她总觉得一定有原因,于是,她一条一条的翻看评论。终于,她发现一条评论竟然是:看到书名中的焦虑两个字,我更焦虑了,我怎么会买一本让我更焦虑的书呢?这条评论的点赞量高达2.4万人次。


她恍然大悟,原来,带有“焦虑”两个字的书名无意中激发了人们心中关于焦虑的痛苦体验,所以才导致这本书卖不动。我这位学生马上改了书名,果然,书的销量大涨。

焦虑无处不在


社会上很多机构做过关于焦虑的调查,结果显示,96%的人们心中都有焦虑的事。工作压力的不断加大、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带给人们非常多的未知和不安。造成人们焦虑的事情有很多,它既可以是某件突发的大事件,比如突然失业,也可以是生活中的烦心琐事堆砌而成的压力。


学生时代的我们,为了每一次的考试而焦虑;
熬过了高考的我们,为了毕业、出国、找工作而焦虑;
工作中的我们,为了业绩考核、个人升迁而焦虑;
成家后的我们,为了买房还房贷而焦虑;
有了孩子以后,焦虑的事情就更多了:孩子的健康,教育等都可能成为我们焦虑的话题。
在重视家庭以及群体关系的中国文化中,我们还常常会因为人际、家庭矛盾产生焦虑。比如,因为婆媳矛盾而导致的焦虑。


焦虑,很多时候是由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落差造成的,说起来,任何有追求、有责任、有担当的人,都会有焦虑,因为我们想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想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焦虑的益处


虽然说焦虑让人发愁,但适度的焦虑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性。早在1908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耶基斯和约翰·多德森提出 “耶基斯-多德森曲线”,测试的是焦虑与工作业绩的关系,你会发现过度焦虑和不焦虑,业绩都不好,而处于中间,也就是适度焦虑,业绩明显就好很多。


适度的焦虑能让我们做事时精力集中,更有可能获得成功。《史记》中记载了李广射石的故事,也说明了适度焦虑对成功的重要性。有一天,李广去打猎,看到草丛中有黑影绰绰,以为是老虎,很是紧张,立刻张弓而射。天亮后,仔细看去,原来是一块大石头,顿时放松了,这时再试着射箭,就怎么也射不进石头里去了。诗人卢纶用诗句记录了这个奇妙的故事,“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李广的故事启示我们,恰当程度的焦虑会激发我们的潜能。

焦虑的危害


然而,物极必反,极度焦虑则会把我们的生活搞的一团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杰森·莫泽发现,太高的焦虑水平甚至会让一项简单的任务变得难以完成。莫泽和他的同事合作发表了一项研究,该研究让一些学生完成一个辨别字母的任务,并在任务过程中对学生们的大脑活动进行了监测。


那些认为自己高度焦虑的女生完成练习时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这部分学生大脑中的前扣带皮层,也就是控制焦虑的中枢,表现得比其他学生活跃很多。这说明,相比于不那么焦虑的学生,这些高度焦虑的学生,需要用更多的力量去控制自己的焦虑,才能完成好任务。


焦虑过度的时候,人们的神经功能就会过度亢奋,身体也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如颤抖不止、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肠胃功能紊乱等。如果长期处于高度焦虑的状态下,人们就会患上焦虑症。如果你经常对日常情景感到强烈的、过量的焦虑,就要考虑患上焦虑症的可能性。焦虑症患者会长期出现以下几种的症状:躁动不安,有种急迫感;无法控制的担忧情绪;易怒;很难集中注意;睡眠困难,例如,入睡难或难以保证睡眠状态。研究显示,女性患焦虑症的比例几乎是男性的两倍。这可能是生理原因造成的。女性对影响压力反应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更敏感,同时女性大脑对“让人感觉良好”的血清素的处理更慢。


焦虑症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它也是引发抑郁的一大诱因。如果怀疑自己患上了焦虑症,你需要尽早寻找专业机构帮助,千万不能讳疾忌医,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如何缓解焦虑


第一,不要刻意抑制焦虑,学会转移注意力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提出的“白熊效应”,最初就是解决焦虑问题的。他做过一个实验,要求参与者尝试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结果人们的思维出现强烈反弹,大家很快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只白熊的形象。根据这个实验,他发现人们越想忘掉的事,反而忘不掉。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那些被焦虑困扰的人越想控制自己的焦虑,反而越焦虑。


丹尼尔·魏格纳还做了很多类似的实验,结果都证明了这种效应。比如你手上拿着一个怀表,你越想提醒自己手不抖,就抖得越厉害。射击运动员也是一样,他手不抖才能打得准,所以高明的射击运动员在准备的时候,他提醒自己的不是手不抖,而是用呼吸转移他的注意力,结果反而手也不抖了,射击表现也很优秀。


想疗愈分手之痛的人们,对于伤心的回忆,如果总是提醒自己不要回想,结果却往往与之相反,越是想忘记的,越会记忆清晰。此时,倒不如不去刻意控制回忆,而是去做一些运动转移一下注意力。


白熊效应启示我们,不用刻意地去控制或者抑制焦虑,转而去把注意力放在鲜花、笑脸、阳光、大海这些美好的事物上,反而可以神清气爽、心花怒放。


第二,克服焦虑,我们还要给自己积极的暗示


我做了一项研究,发现积极的词汇,比如年轻、心花怒放、朝气蓬勃、福流澎湃等等,这些词传递出来的是积极向上的能量。如果我们看到痛苦、焦虑、郁闷等词语,就会变得心情低落,就像这节课开头讲到的焦虑的书名让人产生焦虑一样,文字和语言一样是有能量的。


心理学教授John Barth做过一个相似的研究。他请一些大学生聊年轻之美,做年轻人多么的好,这些年轻大学生就开始手舞足蹈,意气风发,越聊越开心;当他要求这些年轻人聊老年的痛苦时,这些大学生想象到老了之后没力气,无人照顾的痛苦场面,整体氛围很快沉重下来,每个人的脸上都愁云满布。所以说,读积极的书,看积极的文字是可以产生积极感受的。相反,读消极的书,看消极的文字,则会产生痛苦的感受。


除了积极的文字会给我们带来正能量,一些明亮温暖的颜色也会让我们心情舒畅。20多年前,我和我的同事提出过Ecological valence theory,就是“生态效价理论”,简单来说,人类进化之初,没有任何语言和文字,只能根据物体的颜色来产生联想,例如,蓝天的颜色让人感觉舒服,火的颜色让人感觉危险。本质上来讲,颜色与我们先祖的生存环境,也就是生态有关系,这种关系作为一种遗传基因代代相传。在人类记忆里,太阳很温暖,因此太阳的颜色——黄色能让人产生幸福愉悦的感觉。黄金是一种稀有的珍贵矿产,它的颜色让人产生愉悦,甚至贵重的感觉。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黄色是幸福的颜色,其实幸福与焦虑是相对的,让自己幸福,焦虑自然就少了。著名的甲壳虫乐队,他们有一首很最受欢迎的歌《yellow submarine》,就是《黄色的潜水艇》,向我们传达着“爱与和平”的信息,令听者心中充满幸福。


灿烂的黄色让我们不焦虑,让我们感觉幸福。因此,我主办的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的徽标,选用的就是橘黄色Orange,因为这是幸福的颜色。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可以通过接触积极的事物来帮助我们脱离焦虑的心境。


除了被动的接受外界积极事物的暗示,我们也可以主动给自己一些积极暗示。


有一个心理学现象叫做具身认知,翻译其实有点不太生动。我把它叫做身体知识,主要指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存在着强烈的联系,就是说我们在快乐时会微笑,在微笑时也会变得快乐;在伤心时会哭泣,在哭泣时也会变得伤心。这就是身心合一。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身体知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比如当你伤心、郁闷的时候,可以自拍一组面带微笑的照片,当你面对镜头,做出嘴角上扬的动作时,你会发现自己的心情确变好了一些;当你面对焦虑的时候,你可以谈笑风生,这会让你谈笑间忘却焦虑。同时,按照“身体知识”理论,行为能够影响思维,复制行为也就可以复制思维。因此,焦虑的时候多笑笑,多跳跳,让自己的身体先快乐起来,你的心情也会随之明媚起来。


最后,总结一下,当你焦虑的时候,不要刻意抑制焦虑,试着转移注意力,多去接触积极的文字,颜色,多做一些积极的身体动作,我想,你的焦虑情绪会有所缓解。

有时候,我也给身边的朋友们开玩笑地说:如果你还是觉得自己很焦虑,那么,你就想想自己是炎黄子孙,天性就应该骄傲和幸福。


以上就是这节课的内容。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焦虑在生活中的表现,焦虑带来的好处和坏处,以及如何利用积极心理学知识缓解焦虑,咱们下节课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熊鹰_oo

    感谢彭凯平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