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生】第131集-粘蝉老人的技巧秘诀

【达生】第131集-粘蝉老人的技巧秘诀

00:00
11:38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粘蝉老人的技巧秘诀。


我们进展到《庄子‧达生》篇的第三章跟第四章,“粘蝉老人”在第四章,所以先看第三章。第三章也很有特色,它讲的是:一个人喝醉酒了摔下车子,就算受伤也不会摔死。讲这一段,为什么?一般人从车上摔下来,非死即伤,喝醉的人反而没什么大的问题。这里面讲到他的“神全”,精神整合的状态没有受到任何干扰。看起来是无知无觉,“死生惊惧”,惊慌、害怕都没有进入心中,反而可以得到保全。他讲的是这个,非常的生动。


我们看庄子怎么写。


““喝醉酒的人摔下车子,虽然受伤但不会摔死。骨骼关节与别人相同,受到的伤害却不一样,这是因为他的精神处于整合的状态。乘车时没有知觉,坠车时也没有知觉,像死、生、惊慌、害怕之类的情绪都没有进入到他的心中,所以出了意外状况并不感到害怕。借着酒来保持精神整合的人尚且如此,何况是借着自然来保持精神整合的人呢?


圣人藏身于自然中,所以万物没有办法伤害他。复仇的人不去折断敌人的宝剑,心中有恨的人不去怪罪落在头上的瓦片,能够这样,天下就太平安定了。所以,没有战争的祸患,没有杀戮的刑罚,都是由于这个道理啊。不要开启人为的禀赋,而要开启自然的禀赋。开启自然,生出天赋本性;开启人为,生出盗贼祸害。对自然不厌倦,对人为不疏忽,百姓大概就可以保住真实的一面了。


从这个喝醉酒的人摔下车子,一路谈到整个天下百姓怎么样可以安定的生活,这真是一个很好的思考过程。一个人喝醉酒摔下来没有什么大碍,是因为他的精神在整合的状态,他没有什么知觉,所以没有什么害怕的问题。


一般人在清醒的状态下摔一交,都会出大问题,为什么?因为你很清醒,心里面惊慌害怕,反而造成更大的问题。他的目的是什么?不是要叫你借酒浇愁,而是要设法借着自然来保持精神的整合。接着提到圣人了,圣人藏身于自然之中,跟一切都可以协调配合,所以万物没有办法伤害他。


庄子经常提到人与万物不要互相伤害,后面有两句话比较值得思考:第一句是复仇的人不去折断敌人的宝剑。为什么?宝剑归宝剑,敌人是敌人;敌人没有这把宝剑,他也有别的方法对付你。所以你要弄清楚,一档归一档;你要复仇,你对付他宝剑干嘛,他还有别的利器啊!


心中有恨的人不去怪罪落在头上的瓦片,为什么?那是偶然的碰巧。你说我心中有恨,我要去对付我的仇人,忽然我被掉下来的瓦片砸中,我心里想说是谁对付我,其实是偶然的状况。


在这里就提到,天下怎么样可以太平安定?大家都遵守:第一个不要迁怒,第二个不要怪罪不相干的人、不相干的事,一档归一档。但是,人间呢,就喜欢替自己找借口,自己有任何委屈、痛苦、烦恼,就去怪罪说:“是谁在整我,是谁在害我?”


我们经常如此!从小开始考试考不好,怪天气不好,老师没教好,父母没生好;如果进入社会,事业失败的话,是社会有问题,时代有问题;遇到战争,遇到各种疾病的状况等等,反正都找各种理由而不会自己去反省。


这一段在这里很好,提醒你:人生,谁没有委屈?所以你不要去想复仇的事情,而是要去了解这委屈怎么来的,不用心怀怨恨!就算是别人真的对你不好,你也不要去迁怒。要记得孔子最好的学生颜渊,孔子称赞他就是“不迁怒,不贰过”。不会怪罪不相干的人,同样的过失不犯第二次。这是儒家的修养。(《论语‧雍也》)


庄子这边说的也是类似,到最后你能够不要开启人为的禀赋,其实不要在认知上区分上,下功夫,而要开启自然的禀赋。开启自然的禀赋就是要能够随顺自然,这样就是一个比较理想的一种情况。


接着,看到第四章“黏蝉老人的故事”,这故事跟孔子有关,非常生动。


到底庄子怎么写的,我们来看。


“孔子到楚国去,经过一片树林,看见一个弯腰驼背的老人在黏蝉,好像在地上捡东西一样。孔子说:“您的技巧高明啊,有什么诀窍吗?”老人说:“我有诀窍。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我在竹竿顶上放两颗弹丸而不会掉落,这样去黏蝉就很少失手了;接着,放三颗弹丸而不会掉落,这样失手的机会只有十分之一;等到放五颗弹丸而不会掉落,黏蝉就好像在地上捡东西一样了。


我站稳身体,像是直立的枯树干;我举起手臂,像是枯树上的枯枝;天地虽大,万物虽多,我所察觉的只有蝉翼。我不会想东想西,连万物都不能用来交换蝉翼,这样怎么会黏不到呢!”孔子回头对弟子说:“用心专一而不分散,表现出来有如神明的作为。说的就是这位弯腰驼背的老人啊!


这里面真是很生动,孔子确实是细心观察,认真学习。任何地方看到有特别的事情,就立刻去请教:怎么这位老人家黏蝉的技术那么好?在古代黏蝉应该也是一种行业,因为人都需要蛋白质。这个蝉是有丰富的蛋白质可以当作一种食物的,所以他一下就黏了一堆。


孔子说:“您的技巧高明啊,有什么诀窍吗?”孔子喜欢请教别人“诀窍”。老人的训练,说实在我也不是很了解,但是我大概知道他的意思: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熟能生巧。

怎么练习?我小时候住乡下地方也黏过蝉,但是当时也没念过庄子,也不知道这个是怎么练习,我能想像的只是把两颗弹丸绑好放在袋子里,吊在竹竿的前端。这根竹竿的前端很细,就会晃来晃去,很难抓稳,这个时候你还能黏中蝉,代表你训练得很好。


接着三颗弹丸、五颗弹丸,那根竹竿一定动得更厉害了。这个时候你又能够把它定下来黏住蝉,然后把弹丸拿掉,那你控制这个竹竿的技巧高明多了。这时候黏蝉,不是在跟地上捡东西一样吗?


更重要的是后面那一段话,他说:“天地虽大,万物虽多,我看到的只有蝉的翅膀。连万物都不能用来交换蝉的翅膀!”你想想看,这一来等于是只看到蝉的翅膀,蝉的翅膀变成无限大,怎么会黏不到呢?


我们在黏蝉的时候,天地那么大,万物那么多,我们却到处分心,这个看那个看,看到最后就是没有看清楚要黏的蝉,那当然是黏十次只能中一次了,而老人家十有九中。


孔子回头教弟子的话说得真好,八个字“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这句话要特别了解一下。前面说:用心专一而不分散,“乃凝于神”是什么意思?“凝”这个字不是凝固,而是怀疑的“疑”,或是比拟的“拟”。你如果用心专一而不分散,就可以把你“比拟”为像神明一样的一种表现。


在《庄子》里面多次提到,譬如“乃凝于神”。让别人看起来好像是神的作为。所以,我们把它翻译成“表现出来有如神明的作为”。这才是对的。不是说你用心专一而不分散,你用凝结你的精神。这不是重复吗?所以这边要特别了解。


我有一个学生,我记得他开一家公司,在庆祝周年的时候,就把这八个字印在茶杯上送我一个茶杯,我看了很喜欢,特别保存下来。你想想看,有人这么有心,就在公司的周年庆印了茶杯送给朋友、送给同事“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念书思考是如此,做事业,在社会上跟别人互动也是一样,你只要用心专一而不分散,表现出来自然是让人惊讶赞叹。


这一集里面,我们学到前面(第三章)说喝醉酒的人,从车上摔下来,虽然是有些受伤但不至于死亡。这边提醒你,圣人也是一样,他的精神是整合的,可以不受干扰,不受外间的各种变化所干扰。


人生也就是一样,要不迁怒不怪罪,每一个人都守好自己的本分,一件事情归一件事。那么,所有的一切都会变得比较单纯了,人也容易活得快乐。


而后面(第四章)孔子所说的遇到一位承蜩(tiáo)丈人,黏蝉的老人家那个故事确实非常生动。一方面说技术精湛之后,变得像艺术表演一样,而另一方面要提醒你,做任何事,从念书开始也都是一样会达到类似的效果,“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下一集的主题是:从牧羊也能找到养生方法。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傅佩荣国学馆

    各位同学好! 陆续接到同学们的反馈,建议《庄子》课程改为“每周三更”,谢谢同学们的提议,从本周开始《庄子》课程改为每周一、三、五更,感谢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深柳读书堂2018 回复 @傅佩荣国学馆: 每周三更看似慢,但是最合理。内杂篇以后,一节课好几章,每周四更的话,加上每次学习前读原文(不读原文又没有味道),我已经感到明显消化不了了!谢谢傅老师。

  • L昕阳

    “精神在整合的状态”是个什么样的呢?

  • 易道思维

    用心专一而不分散,表现出有如神明的作为。

  • 听友376468418

    人一“清醒”就开启了人为禀赋,自我分辨而脱离了自然整体的“天道”。不迁怒于他人,不抱怨所处的外在客观条件,因为这些都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唯有自我觉悟,才能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假如人人都能做到这样,哪里还会有社会问题呢。

  • 治人事天

    从小开始考试考不好,怪天气不好,老师没教好,父母没生好;如果进入社会,事业失败的话,是社会有问题,时代有问题;

    治人事天 回复 @治人事天: 确实~~确实~~

  • 听友186910120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 J之大盗

    人的心一旦动了念就从自身的守护向外走了,自己怎么会好呢。。专注的人就是能掌控自己的人,淬炼!谢谢老师

  • 呆呆up

    第三章是和第二章连着,都是关尹对列子所说的吗?

  • 君悦读

    人不伤害万物,前提是人没有分别心,不去区分万物的好坏。

  • 乐道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