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善有恶即是妄,思维想象识之用!如何是悟?

有善有恶即是妄,思维想象识之用!如何是悟?

00:00
15:02

请看经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惟垂大悲,开示未悟。】

我们读这一段的经文,就晓得阿难身为世尊的侍者,又是博学多闻第一,那么像这些话,像这一类的开示,阿难一生当中不晓得听了多少遍,他还不敢承认。难怪我们,这个经啦念了几千遍也不开悟啊。实在说,不开悟,就要继续努力。古人懂得精进,晓得发奋,不悟不休啊,不甘心呢,所以终有一天他能开悟。而我们抱着什么心理呢?苟且的心理,不悟没有关系,我业障深重,不悟是应该的呀,根本就没有求悟的心。因此,对于开悟的理论与方法,都不重视。

那么读经修行为了什么呢?无聊啊,人在无聊的时候念念佛号啊。有没有真正的目的呢?没有。美其名,啊,我要求往生啊,嘴里说求往生啦,实在上心呢,心里面根本就没有求往生的念头。如果说:“好!你明天你就往生了”,“明天就往生了,这个佛不能念了,念了明天就要往生,明天就要死了,不行,我不学这个法门了”。可见他不是真心嘛。假如有个大德很高明,他在那里打佛七,到这来参加佛七的,七天克期取证,个个往生。我想啊,他这个佛七,没有一个人报名参加啦。这怎么会有成就呢?!

那么阿难这几句话,这叫着世尊对他说的,「我」是阿难自称,我是释迦牟尼佛最宠爱的小弟啊,因为心爱佛故,这才发心出了家。那么这就是说他出家就是用的攀缘心,就是用的这个能够思维推想的这个心。出家是好事情呀,无量的功德啊。什么心出家的呢?妄心出家的。

那么底下这几句话,都是叙述这个心的作用。好像你说的这个是妄心啊,不是真心,可是很有用处啊,不是没有作用啊。我发心出家,就是这个心起作用的呀。那么下面说呢,说【我心何独供供养如来】,供养如来也是用这个心。【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还是用这个心。【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也是用的这个心。这几句说的都是善事,都是好事,好事用的这个心。下面说纵然做的恶事,用的还是这个心,【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

这个心啊,能做善事又能做恶事啊,好像是很有作用的嘛。佛要说这个不是心,怎么能够叫人相信呢?你说六根根性是真心,我看六根根性好像没有什么作用,不起作用嘛!你说这个是妄心,嗨,这个妄心可大了!诸位要晓得,这就是我们颠倒,不能接受承认的原因。要晓得做恶做善这些念头,这叫妄想,在唯识里面叫作发业无明,也就是十二因缘里面所讲的无明,无明缘行、行缘识,就是这个无明。可是有几个人晓得呢?佛给我们说出,你看我们还是不能承认。

在《坛经》里面,我们曾经读到六祖对于惠明禅师的开示,他说的话不多啊,就是叫他静下心来,以一句话问他,叫他「不思善不思恶,正在这个时候,如何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人家在这一句话当中啊,就悟了。悟了什么呢?就是悟的真心呢!可见得,善念与恶念是妄心,不是真心。古佛有说:「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这就是说明我们现前四大五蕴、如幻身心的实相。如果我们真正明了了、认识了,岂不是当下解脱了吗?!真正所谓是一了百了。不能承认,说明我们对于这个道理,还没有真正的明了。真正的明了,一定承认。就是认识还不清,还有疑惑,还不敢承认。阿难在此地所代表的就是这么一个境界,所以他底下说:

编号020-b/133–如来呵妄识非心之三举拳辩见

【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

这几句话是他等于是跟释迦牟尼佛辨论的时候,心思言语都到穷尽的时候了,所以才说出了,那要是没有心,不就跟土木一样了吗?世尊前面一番开示,用意、目标都是希望阿难能够在言下大彻大悟啊,这一棒就把他打醒了,哪里晓得这一棒没打醒,打死了。你看他这几句话不是打死了吗?不开悟,越迷越深了。后面这两句这个说得尤其有味道:

【离此觉知,更无所有。】

诸位晓得,这个觉知是什么?这是知见立知的觉知,是妄心的作用啊,不是真心的作用啊。真心的作用,了不得啊。真性无知,无所不知;妄思有知,有所不知。我们现在这个妄心,好像很有作用,很有知觉,可是不知道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六根的根性,好像是无知,实在是无所不知。这是我们凡夫没有办法思维想象的事情。为什么呢?思维想象是识心的作用,是妄心的作用;离思维想象是真知的作用。我们总以为:不思维不想象怎么会知呢?这是我们病根的所在啊,所以我们不敢舍弃思维想象啊。

我们在讲座当中,不只讲过一次啊:用思维想像这个心来学佛来读书,苦啊,读书是苦事啊。为什么呢?要记诵啊,太多了记不得啊,理深了想不通啊,带来了无边的苦恼。这叫作死读书、读死书,才有这种病症的发生。假如我们能够舍识用根,我们这个读书,是重在开悟,处处悟,这样读书就乐啊。读书之乐乐无穷啊,就不是苦海无边啦。一个念活书的人,书是越多越好,为什么呢?越多乐趣越多嘛。我们为什么不能记取呢?为什么还要死在字里行间呢?

背诵是很重要,我在每一个地方讲经都提醒同修,我们的背诵是修戒定慧呀,所以是乐事啊。背诵决定不用妄心。世间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认为背书是很落伍的教学法,他哪里懂得这个里面的妙处!背书是修根本智,所以它并不重在记诵。记诵固然重要,那是手段,不是目的呀。目的是开悟啊!悟从哪里开?悟从定中才开,所以读书要入定呀。那么也许问了,念着书还能入定吗?入定一定要盘腿面壁,就像睡大觉睡着了一样,那才叫入定呀?眼睛睁着,口里还念着,那还能入得了定吗?

给诸位说,睁开眼睛,眼观八方,口里面还念念有词,那叫真正入定。念诵的经文呢,字字不错,他心里面没妄念呢,没有邪思呀,这个是真正的定啊!行住坐卧都在定中,定功到了相当一个程度,自然就开悟了。所谓是因定开慧,智慧就现前了。那么这些事情,不但佛在大乘经典里面常常开导我们,给我们做示范,六祖坛经的《机缘品》里那一些大善知识,各个都是现身说法啦,给我们做榜样,给我们做典型,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阿难这几句话,就是错认了,所以下面呢,他继续地请求世尊再做详细的开示。这才说:

【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好像这个妄心有这么大的作用,有这么大的功能,它不是心那是什么?虽然佛讲了,还是不信,还是有怀疑。不但他自己怀疑啊,他还要扯着大众:

【兼此大众,无不疑惑。】当然在大众里面,有与阿难同程度的人,都疑惑啊,都惊怖啊。

《坛经》里面六祖说,众生即佛,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这是坛经上讲的话。那么由这几句话当中,凡夫与佛是一不是二,凡夫成佛需要多久呢?一念之间!那么佛为什么又说三大阿僧祗劫呢?为什么又说无量劫呢?就是这一念,换不过来呀,不容易啊。就是迷与悟,我们无始劫中都在迷中,从来没有觉悟。现在还是不觉悟,将来能不能觉悟呢?很难很难呢。什么时候悟了,悟了就成佛了。

我们在华严经里面讲的,《十定品》的定品,刹那续啊。所以凡夫成佛多快啊,那个刹那续,我讲一秒钟的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秒,你看看成佛多快。可是我们要是入不了这个境界,那就永远停留在迷妄之中啊,没有办法出离轮回生死。

后一句实在讲也很深,但是在下手来说,要亲切得多了:著境即烦恼,离境即菩提。境,就是境界。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没有关系,正常的现象。问题在哪里呢?问题就是著相与不著相。著相就叫烦恼,著相就是在境界相里面分别执著,这就是著相;不著相就是在一切境界里头,不分别不执著。著相,妄心生起来了;不著相,是真心智照的作用,就是观照的作用。观照,是菩提呀,是觉呀;著相,起心动念,是迷是烦恼。

所谓悟,就是离境呢,就是菩提呀;所谓迷,就是著境,就是烦恼。迷与悟,菩提与烦恼,可以说,名字不同,体是一样的。所以从理体里面来说,本元清净,正是像心经里面所讲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当体如如啊,这就是大乘经论里面所说的真心。真心现前,体用是一不是二。很可惜呢,就是我们不敢承当。如果言下承当了,那就契入了,就证果了。那么下面我们看看世尊呢,是怎样给阿难尊者开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