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关于魏国失去霸权的分析2

3关于魏国失去霸权的分析2

00:00
15:11

三晋分导致了晋国国土的安全优势,成为三晋的安全劣势,三晋只有两条路可以破局,一是紧密团结,结成联盟,才能保持晋国的地理优势。二就重新统一,成为一个国家。如果说第二个做法,在当时对于赵韩魏来说不现实,那只有采取第一个战略。实际上,一开始的几十年里,三晋基本上是坚持这一战略的,因此,才显示出三晋的强大。作为三晋领头羊的魏国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以老大的身份,作出统盘考虑,顾及韩赵的利益,保持三晋团结。然后,在齐楚秦三个强国彻底被压制被消弱,已经不能构成威胁时,再行考虑统一问题。魏文侯坚持了这一战略,可惜后来的魏武侯、魏惠王头脑不清楚,把魏国带入了三晋分分裂的泥沼,也把自己的短板彻底暴露在列强面前,最后被踢出霸权也是自然而然的事。虽然在最初看起来很强大。

看起来强大其实背后有晋国的光环、三晋的光环。前面多次讲过,秦楚齐无论哪个国家想要强大,必须完全一件事,就是拆散三晋同盟,对付三晋,他们没有这个实力,没有必胜的把握,而对付其中的一个,则有一定的胜算。因此,分裂三晋是他们的希望,打败之一更是他们的愿望。

三晋同盟,三晋团结,在军事有一个重大的优势,这是各国明白,但三晋、尤其是魏国未必明白的事。这就是互为战略预备队。

三晋团结,一个非常重要的利益,就是可以互为战略或战术预备队,尤其是战略预备队,当然,在很多时候,三晋之战,也以战术预备队发挥作用。在对付齐国和秦国时都发挥过作用,也有案例。赵国与齐国交战,魏韩两国在侧翼响应,实际上充当了战略预备队的作用,牵制并威胁着齐国,导致齐国失败。即使在魏惠王时期,齐国乘魏国无暇东顾时,攻打魏国东方的地盘观泽,赵国及时出兵,把齐国人赶走。秦国在第三次河西战争中,打败了魏军,也是赵国军队出击,教训了秦国的军队。而在魏国围攻邯郸的系列战争中,魏国因桂陵失败,力量受到影响,在此情况下,齐国又发起了襄陵之战,这个时候,韩国作为魏国的战略预备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最后击败齐国,帮助魏国摆脱了困境。

所以,三晋团结如一,在战略上可以互为预备队。这在战略期间,为在战国时代,对于秦齐楚来说,是最大的威慑与震慑。也是最大的利益之一。为此,魏国可以不考虑东南两个方向,而痛打秦国,占领河西。可以在攻打楚国的时候,不太在意秦齐的干涉。因为身边有韩魏两国在做战略支援,在兜底。魏武侯、魏惠王应该明白,魏国在那个时段所以风光,与三晋内部的团结有很大的关系。而三晋分裂,影响大了,不仅不能作战略预备队,做战略支援,省去大量的军事装备和军事人员,而且也有分出大量的军力来防范来自韩赵自身的威胁,过去可以不需要或不太在意东西南北的边境,留有一支小部队就可以应付,因为背后有强大的预备队,而现在,不仅要防范东西南北,而且必须留有强大的预备队,这对魏国来说是难以承受的,对国力军力的影响也是叠加的,成倍放大的,但或许是魏国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执意两线、甚至三线作战,最终输得很惨。前面说过,即使在今天,也没有任何一个大国,可以面对另外几个军事强国二线作战,更不要说多线作战了。

三晋失和、甚至相互敌对,是魏国的第一大战略失误。魏国战略的第二个失误,或可商榷之处是把重心放在了东线。这个战略决策的错误从事后来看,影响更大。

虽然魏文侯已经开始经营河东,但如果将重点放在西线,魏国无需迁都,像赵国尤其是韩国那样,变成一个中原国家,把自己的首都弄到四战之地,四面受敌,看起来有利于争霸,却使自己早早地暴露于外,暴露于外,就必须始终坚强,而且只能强大,一旦失败而弱,就不可翻身,像曾经的郑国、宋国和后来的魏国、韩国那样。而处在边缘,获得所谓边缘优势,则退可守,进可攻。尤其是魏国曾经的首都安邑,中原国家要打到那里,谈何容易,表里山河不是盖的。他们要进过凶险的太行八陉,在然后在山河环绕的外线作战,很容易失败,不像桂陵之战中的围魏救赵那样,魏是这好围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金州汉子

    魏国一步步把盟友变成了对手,三晋如果建立起来一个联邦制的国家,一致对外,中国的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

    平说平论 回复 @金州汉子:

  • 掌柜老梁

    战略纵深很重要。很赞同你的观点:魏国没有树立统一华夏的理想。

    平说平论 回复 @掌柜老梁: 有纵深,客观上就有了战略韧性。有持久战的条件,有从失败中总结经验蓄力再战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