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蛙》看清世间关系的本质

09《蛙》看清世间关系的本质

00:00
10:56

          ——· 关于本书 ·——        

《蛙》是莫言献给经历过计划生育和在计划生育年代出生的千千万万中国人的一部触及灵魂痛处的长篇力作。作品荣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现已畅销500余万册。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四封长信、“我”的自述和一部话剧构成,讲述了“我”的姑姑万心——一位从事妇产科工作五十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坎坷曲折的一生;述说了计划生育政策背景下“生育”给人们带来的悲与欢、喜与乐、收获与丧失。小说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和自我反省,展现了新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揭露了生育问题上的混乱景象,同时也深刻剖析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灵魂世界。


     ——· 关于作者 ·——        

莫言,1955年出生于山东高密,1976年参军离开故乡,198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2012年因作品“将迷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以及当代社会现实相融合”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这项大奖的中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劳》《蛙》等长篇小说十一部,《透明的红萝卜》《拇指铐》《欢乐》《爆炸》等中短篇小说一百余部,《霸王别姬》《我们的荆轲》等话剧、戏曲、影视剧剧作多部;另有散文集、演讲集、对话集等多部。作品被译为英、法、德、意、西、俄、日、韩、荷兰、瑞典、挪威、波兰、匈牙利、阿拉伯等五十余种语言。


                           ——· 本书金句 ·——  

1. 这么多年来,我总结了一条经验,解决棘手问题的最上乘方法是:静观其变,顺水推舟。
2. 所谓爱情,其实就是一场大病。我的病就要好了。
3. 钱不花就是一张纸,花了才是钱。
4. 人是环境的产物,在某些特殊的环境下,懦夫可以成为勇士,强盗可以干出善行,即便是吝啬得一毛不拔者,也可能一掷千金。


                         ——· 核心内容 ·——   

我家门前隔条马路是连块的水田。

水田边栽着桑树,结出果实的时候会有很多小孩去摘。

外婆说不能吃蚂蚁爬过的桑葚。

我怎么知道蚂蚁有没有爬过这颗桑葚。

蚂蚁又不像蜗牛,爬过之后会有一条黏白色的痕迹。

蚂蚁还长得小小、黑乎乎的,快要和桑葚融为一体。

外婆没理我,觉得孺子不可教也。

夏季一整天都很闷热,除了清晨和夜晚。

傍晚的时候,暑气慢慢消去,凉风轻轻吹过。

天上的星子也在一闪一闪。

我总会贪婪的吸一大口空气。

觉得清爽的气息会给我带来好梦。

梦里还时常溜进,那一片片的蛙鸣。


在提笔创作之前,莫言说要写一部长篇小说。
什么才算好的长篇小说?要符合三点:长、密、难。

 “长”,即篇幅长。
没有二十万字以上的长篇小说就像金钱豹子,虽然勇猛、剽悍,但因体形稍逊,不能成为老虎、狮子那样的山中之王。

“密”,即情节、人物、思想密。
要叙述常人所忽视的、值得深究的事件,事件里的人物要鲜活、特别,多种思想的矛盾冲突,具备这三点才算是符合了“密”的要求。
如果一部小说只有简单的善恶对立,是不符合常理的。善与恶,美与丑,爱与恨,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
不做坏事就是善,该如何评定冷眼旁观呢? 不做好事就是恶,劫富济贫怎么算呢?
人性往往复杂多变,不能单从一个角度出发,就判定一个人的死刑与释放。

“难”,是指艺术的原创性,艺术常常将熟悉的东西陌生化。
一个简单的意象,文学家可以赋予不同的含义,就像最简单的,以竹松柏来隐喻一个人的气节,这层含义不是生来就有的,是一个文学家首创,经过各种途径传播,最后约定俗成。
从这一点来说,就增加了读者阅读的困难。

莫言在创作《蛙》时说:“我就是要这么长,就是要这么密,就是要这么难,愿意看就看,不愿意看就不看。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                            

一部长篇小说想要流传于世,其中一定包含这几种感情之一:大苦闷,大悲悯,大抱负,天马行空般的大精神。

莫言的《蛙》体现的就是大悲悯。

悲悯不仅仅是“打你的左脸把右脸也让你打”,悲悯也不仅仅是在苦难中保持善心和优雅姿态,悲悯不是见到血就晕过去或者是高喊着“我要晕过去了”,悲悯更不是回避罪恶和肮脏。
小悲悯只同情好人,大悲悯不仅同情好人,而且也同情恶人。
只有描写了人类不可克服的弱点和病态人格导致的悲惨命运,才是真正的悲剧,才可能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和广度,才是真正的大悲悯。

因此,从莫言的出发点来看,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解读《蛙》:长、密、难、大悲悯。

《蛙》的篇幅足够长,以书信的形式,通过介绍自己的姑姑这个妇科医生的形象,引出她所处时代的生育政策、代孕现象,从文中的“我“小时候一直写到娶妻生子,穿越几十年的时间。

文中有这样几个经典情节。

村里女人生产的时候会请有经验的人来助产,他们的叫法是“老娘婆“。
老娘婆不懂生理知识,凭着经验生搬硬套,有时异想天开。
孕妇难产时,她们用擀面杖挤压孕妇的肚子,用破布堵住孕妇的嘴巴,甚至把手伸进产道死拉硬拽,把胎儿和子宫一起从产道里拖出来。
艾莲生产的时候,老娘婆骑跨在孕妇的身上,卖力地挤压她高高隆起的腹部,她咻咻的喘息声与产妇杀猪般的嚎叫声混杂在一起,制造出一种英勇悲壮的氛围。
姑姑看到后,一个箭步冲上去,左手抓住那老婆子的左臂,右手抓住老婆子的右肩,用力往用后方一别,就把老婆子甩在了炕下。
接生完毕后,老娘婆以一人干了一半的活,并且姑姑打伤她为理由,要全部的报酬。
姑姑听了后直接飞起一脚,就踢中了老婆子的下巴,又是一脚,踢在老婆子屁股上,说:“多少人死在你手上,老娘手里有枪,立马儿就崩了你!”                            

七八岁的孩子站在煤堆前,像是地质爱好者发现了奇异矿石,他们抽动鼻子,像从废墟中寻找食物的狗。
王胆捡起碎煤,用舌头舔舔品味着,用门牙啃下一点煤,露出了兴奋的表情。
陈鼻举起一块煤说:“伙计们,吃这样的,这样的好吃。”他指着煤块中那半透明的、浅黄色的、像琥珀一样的东西说,这种带松香的好吃。
于是一群小伙伴,在课堂上一边吃煤一边听课。
老师问起来,就说:“老师,我们在吃煤,您要不要尝尝?”                                  

姑姑有个小徒弟,叫“小狮子”,后来成为了“我”的第二任妻子,我们之间没有孩子。
年逾五旬的小狮子耍花招,把“我”的精液注入一个“代孕女”的体内,并使其怀孕,而这个“代孕女”偏偏是童年小伙伴王胆生的女儿。
五十五岁的“我”老来得子,还是这样一个乱伦的孩子。
“我”想流掉这个孩子,而第一任妻子是因为引产而死。内心的纠结与矛盾苦苦折磨着“我”。
别人劝“我”,把这个孩子当作第一任妻子未生下的孩子的转世来看待,“我”也就怀着这样的心态迎接孩子的诞生。

在我们看来这些是连续剧里才会发生的剧情,莫言偏偏把它们植入吃不上饭,思想落后、计划生育的新中国时期,整部书在写实的基础上又带上一丝玄幻的色彩。

“难”,可以从破题开始。

她说,蛙类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人跟蛙是同一祖先。

她说:“蝌蚪和人的精子形状相当,人的卵子和蛙的卵子也没有区别;还有,你看没看过三个月内的婴儿标本?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与变态期的蛙类几乎是一摸一样的。”               

这是姑姑说的话。                   

国家鼓励生育的时候,姑姑亲自接了几千个生命来到人世;国家计划生育时,姑姑亲手抹去了许多的胎儿。
姑姑被宣布退休的那一天,她喝醉了酒,摇摇晃晃地往回走,结果走到了一片洼地。
在月光下,蛤蟆、青蛙呱呱地叫着。
姑姑想逃离那些蛙叫声,但蛙声追逐着她;她一边嚎叫一边奔跑,蛙声缠绕在她耳边迟迟不肯散去。

为“我”代孕的女孩,来自一个以牛蛙养殖公司为幌子的专门代孕团体。

在“我”小时候,吃不起饭的乞丐会捉青蛙吃,“我”曾经遇到过一次。
我看到,在柳树下,有一堆篝火,轻烟袅袅,火堆里有一些烧的半熟的青蛙,火堆旁边,有一些蛙皮蛙骨,散发着腥气,让人恶心。

写信的“我”,笔名叫“蝌蚪”。

我们可以看出,“蛙”在文中的象征意义是“新生命”。
姑姑迎接了新生命半辈子,摧残了新生命半辈子。
“我”身边的人,为着新生命而奋斗,又死在了孕育新生命的途中。
而“我”自己,也被一个即将到来的新生命纠缠着。

姑姑退休后,对生命,尤其是婴儿和胎儿生命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晚年的姑姑对生命感到了一种中国传统母亲式的悲悯,并且陷入了对神秘生命的沉重思考。
她把想象中那些引流过的胎儿形象描述给丈夫——一个民间泥塑艺人。
她看着捏成的泥人,希望用这种方式来弥补她对那些没能来到人世间的婴儿的愧疚,与此同时,她继续着接生的工作。

莫言没有在文中批判任何一个人。
逼着孕妇引产,导致孕妇死在手术台上的姑姑,组织代孕团体的人,甚至是国家说变就变的生育政策。
他顺着每一个人的发展脉络,顺着时代的潮流尽心尽力地叙述着。
我想,这就是对每一个努力生活着的人,最大的悲悯。

世间难得两双全,人人都在努力地往上爬,但不是人人都能一直行好事。
我们能做的,就是怀着最大的悲悯之心,去包容、珍惜身边的人。

                                           - END -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406685649

    艺术

  • 飞鸟与鱼的以前

  • 听友220484994

    声音好听

  • tcnuuvbjyf

    解除

  • 大魔王707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