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华录》中的茶百戏是一种怎样的骚操作

《梦华录》中的茶百戏是一种怎样的骚操作

00:00
12:20


《梦华录》最近热播,赵盼儿与茶汤巷老板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茶大比拼,其中女主赵盼儿在斗茶时放了一个大招火遍了全网,此招名曰“茶百戏“。

那什么是斗茶呢?是茶叶界的battle吗?

不得不说,这位年轻的客官,你的理解很到位!

斗茶,在早期是指流行于民间的一种茶农之间,评比茶叶优劣的自发性娱乐活动,又被戏称为“茗战”。

据史料推测,斗茶始于唐代福建建安一带,那它和“茶百戏“是什么关系呢?听我慢慢道来。


所谓百戏,在古代指的是各种乐舞杂技。

茶百戏诞生在宋代并不稀奇,要说中国历史上文化娱乐最发达的朝代,宋朝绝对能挤进前三。

您看宋朝的画,皇帝不计成本提供宝石,支持天才画家弄出了个《千里江山图》,当然这位皇上他同样也特别喜欢北苑的茶,喜欢斗茶。但大家从这位皇帝对艺术的高标准、严要求就知道,一般的民间斗茶赛制太实用,他肯定会想做个升级,也就是说能不能也有点艺术性,于是斗茶逐渐成为了一种集观赏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大众化活动。

慢慢的随着时间的发展,在茶盏里作画的“茶百戏“也就成为了一种技艺。

那是不是随便画个鸭子,就能比个小心心呢?

那肯定也是不得行的。对茶汤绘画的内容题材、运笔技法、艺术高度、文化内涵等都是有着极高的要求的。这与咱们今天的咖啡馆中,为了拉花而拉个花是截然不同的。因为那会儿的国民素养普遍较高。

您就看,当时的全民偶像,第一rapper是谁啊?苏东坡啊,他就连被流放都要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态度。一边写歌一边唱的同时更不会忘记做盘红烧肉犒劳一下自己,再看当时的“四小花旦”李师师、李清照、花蕊夫人和唐婉。随便拉出来一个的颜值都是神仙姐姐级的,随便一首词写出来也都能传唱家喻户晓,引得无数粉丝尽折腰。

透过宋词,我们不难发现茶的主题频频出现,喝茶已经完全变成了那时举国上下的一种风尚。


从唐到宋,是“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 社会变迁过程。

我们从都市景观的变化来看,就能最鲜明地反映了这一趋势。最直观的是“北宋社会生活百科图“——《清明上河图》,它就像是一部北宋人文生活的纪录片,集中反映了宋朝生活“俗”的一面,这个俗可是带引号的俗。画里亦有市井茶馆的出现,人们喝茶聊八卦有点像《水浒传》里王婆开的那间茶馆。您别偷笑啊,西门庆和潘金莲他们俩喝茶不是重点,在茶馆的外边也是有更小规模的茶摊、茶担以及提瓶的卖茶人,以便随时随地能为有茶饮需求的人,提供饮茶服务。

而通过史料,我们也不难发现茶馆的名字能准确的反映出茶馆的功能,有的用经营者自己的名字命名,诸如“郭四郎茶坊”“余七郎茶坊”这做的是口碑;还有直接表明茶馆功能的,如“清乐茶坊”、“鬼窟茶坊”,可能就是当时的清吧和笑果文化哈。

那么“雅”的角落在哪里呢?

让我们追随《西园雅集》八卦一下当时顶流的足迹,包括苏轼、黄庭坚、米芾、李公麟、蔡襄、秦观等,他们聚集在驸马都尉王诜府中,或吟诗赋词;或扶琴唱和;或打坐问禅;或品茗挂画。

只见 “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是草木自馨呐。人间清旷之乐,不过如此”。


而那个被朝政耽误的天才艺术家宋徽宗赵佶,他也曾在大观年间撰写了一本《茶论》,在今天看来都可以说是有关茶的知识的殿堂之作,而且非常具有儒家的智慧。

你看,原文中“焙人得茶天为庆”是描述天时对茶叶优劣的影响; “阴阳相济,则茶之滋长得其宜”是地利对于茶叶生长的分析;制茶更要考虑人和“日晷之短长,均工力之众寡,会采择之多少”,必须在“一日造成”如果隔夜“则害色味”。

您看,天时地利人和,是不是一个360°的管理方案?

解读宋朝的茶事,试图通过微观视角去探究背后的原因。

而深入其中,就越发体会到陈寅恪先生所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据统计,北宋时科举出身的官员占了总官员的40%,而在唐代这一比例却只有15%。处在国家和民众之间的士人阶层,也是文明扩张中的重要一环。在朝为官的毕竟是少数,更多受儒家学说熏陶的士人渗透到民间,通过家规、家礼、族规、乡约之类的规定,甚至通过祭祀,以及仪式中的戏曲、说唱等,将知识、思想与信仰迅速传播,从上层到下层,从中心到边缘。而这些士人也是文化的旗手,其“游于艺”的修养和美学趣味,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整体的精神追求中得到提升,风雅也就成为了一时之风。


看看日本今日的抹茶技艺,就会明白什么是文化出海的力量。茶的文化基因在日本文化中深深扎根,一直影响到了今天的日本同时形成了日本茶道。

部分由日本美学传递而来的大朴若拙的“侘寂之美”、“匠人精神”,都能在宋代器物中找到源头,而宋的极简风格又能和当代艺术的精神相契合。但溯源逐本,这又能在中国本土的思想的传统里面找到一脉相承的丝丝脉络,艺术与生活、创造与欣赏,从来都是内在融通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古典美学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也是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最好体现。

日本注重抹茶的制作过程,与之相比我们的斗茶更明确了胜负的标准,我们的茶百戏不似龙涎,而是更追求一种真香。

斗茶时人们使用的是茶粉——也叫茶末,与我们今天喝的茶有着很大的不同。茶末尚绿色,点击出来的沫饽,则以青翠为佳。

有诗为证“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剧中,赵盼儿的点茶,茶汤顺滑,击拂化用琴技中的拂弦使得汤花绵密,“水痕”晚露而不散,茶味清香悠远,立分高下。


有网友说:“原来我们传统的茶汤也能有与咖啡拉花相似的效果啊“,是的。但却又有很大的不同。

拉花是咖啡和牛奶,百戏只有茶与水,这是什么原理呢?

这属于一个涨姿势的好问题哈!

茶百戏,又称分茶、汤戏或茶戏,以研膏茶为原料,用清水使汤纹水脉(就是茶汤的悬浮液)幻变出图案,所以古人又称之为水丹青。清水幻变是茶百戏独特的文化基因,利用茶汤流动、灵动、变幻的特征,与中国画的意境美、线条美和朦胧美相得益彰。

爱国诗人陆游曾在《临安春雨初霁》中描述了分茶的情景:“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杨万里在此处,也倾心于茶汤里的花朵。咱也有诗为证“松梢鼓吹汤翻鼎,瓯面云烟乳作花”。


那么古人是通过怎样的骚操作,在小小的盏中形成汤花一朵朵的呢?这背后又暗藏着怎样的黑科技?宋代的饮茶与今日的咖啡相对比,谁才是时代的流量之王?

且听我下期,再跟你慢慢道来。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224021528

    欢迎戎老师更新,就是太慢

    戎新宇老师 回复 @听友224021528: 接受批评,撸起袖子加油干

  • 15820661vtc

    赞!跟着剧听姿势~

    戎新宇老师 回复 @15820661vtc:

  • 北方春晓

    更新了

    戎新宇老师 回复 @北方春晓: 久等了

  • 耶梦伽罗

  • 北方春晓

    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听老师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