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小记

蒲公英小记

00:00
07:44

蒲公英小记

 

蒲公英是一种普通的植物,生长在江南的春天里,随处可见,

按照苏颂在《本草图经》中的说法,蒲公英“处处有之,春初生

苗,叶如苦苣,有细刺,中心抽一茎,茎端出一花,色黄如金钱”。

清朝吴其濬(俊)在《植物名实图考》中说:“淮江以南,四时皆有, 取采良便。”韩保升在《蜀本草》中记载:“薄公英草生平泽田园中。茎、叶似苦苣,断之有白汁,堪生啖。花如单菊而大。四月、五月采之。”

江南农村的儿童常常将蒲公英视作玩物,折一枝盛开的蒲公

英,拿在手里,在田野里奔跑,对着春天的阳光,轻轻一吹,花

风而。周作人先生说蒲公英“花作球状,吹之皆飞去,只

剩下一梗光干”。

蒲公英的食用性是很早便被认识的。李时珍便将蒲公英列入《本草纲目》中的“菜 部”,以为其“嫩苗可食”。《救荒本草》 称其为“孛孛丁菜”,又名“黄花苗”, 可以荒年救饥,并将食法写得很清楚:“采苗叶,炸熟,油盐调食。”

蒲公英的别名还有很多,明代王磐写过一本《野菜谱》,称蒲公英为“白鼓钉”。 王磐是散曲家,《野菜谱》写得很有意思,

将每一种野菜编成通俗的谣曲,以菜名起兴,感叹民生疾苦,用以传唱。“白鼓钉”条下是这样写的:“白鼓钉,白鼓钉。丰年赛社鼓不停,凶年罢社鼓绝声。鼓绝声,社公恼。白鼓钉,化为草。救饥,一名蒲公英,四时皆有,唯极寒 天小而可用,采之熟食。”

一种植物的名字越多,越是说明它深植于民间。蒲公英的别

名还有不少,《千金方》中为凫公英;《唐本草》中为耩褥草;《千金翼方》为仆公英;《本草图经》中为仆公罂;《本草衍义》中为地丁;《土宿本草》中为金簪草;《庚辛玉册》中为鹁鸪英;《滇南本草》中为婆婆丁;《本经逢原》中为奶汁草;《植物名实图考》中为黄狗头;《本草正义》中为羊奶奶草。

对蒲公英药用性的认识,年代还可以追溯得更早。有这么一

则故事:在唐贞观五年(641)夏日的一天,天气炎热,孙邈 

后花园采集本,不小心手中指被一尖细的木刺刺中,开始并不在意,到了夜深时分,疼痛逐渐袭来且愈加严重,到了第二天天快亮的时候,已经是“痛不可忍”。如此连续十天,孙思邈 的中指一天比一天肿得厉害。后来,听长者说蒲公英可以疗疮,他便将蒲公英捣烂之,“手下则愈,痛亦除,疮亦即瘥(病愈),未十日而平复如故”。孙思邈于是将其写入《千金方》,称蒲公英为“治恶方”。

蒲公英的生命力很活跃,随风而长。种子在花絮中,花罢飞

絮,花絮随风而逝,风吹到哪里,种子便撒到哪里,落地即生。

李时珍谓其“四散而生”。蒲公英跟着风奔跑着,随风远去,山坡、 田野、庭园、路边都可以看到蒲公英的后代。

诗人顾城写过这样的诗句:

在这宽大明亮的世界上

偶尔,也有蒲公英飞舞

没有谁告诉他们

被太阳晒热的所有生命

都不能远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