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讲嘉宾:郭杰
01 一个故事:
这是一个生活困难年代里关于卖血的故事。许三观是一个丝厂的普通送茧工,他通过卖血娶了老婆,还了债,也讨好过初恋情人,最后为了给儿子治病一路卖血攒钱,当好日子终于来了的时候,他想为自己卖一次血,却发现没有人再要他的血了。
02 一个作家:
余华,1960年生于浙江杭州,当代作家。
1977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5年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03 三个金句:
1、这就叫屌毛出得比眉毛晚,长得倒比眉毛长。
2、你嫁给我以后,我会疼你护着你,我会经常让你一个下午就吃掉八角三分钱。
3、我今天算是知道什么叫血汗钱了,我在工厂里挣的是汗钱,今天挣的是血钱。
04 四个问题:
1、《许三观卖血记》和余华其他作品有什么区别?
2、为什么许三观能忍受自己的绿帽子?
3、许三观是一个怎样的人?
4、为何余华说这是一本关于平等的书?
05 几点笔记:
一:为什么许三观的婚姻经历种种风波仍能维持?
许三观的三观有一个很重要原则,那就是凡事他要觉得值,譬如卖血替别人儿子还债不值,但是卖血给自己看上的女人,许三观往往出手阔绰,无论是之前请许玉兰痛快吃喝,还是如今给林大胖子买补品,许三观略有些大男子主义,对和自己有关系的女人总是分外照顾,买完补品剩下的钱系数上交给了许玉兰,这对夫妻之间的桃色闹剧至此也就画上了句点。钱或许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大多数问题还是能用钱来解决,我常常觉得吧,许三观的婚姻其实有一种奇特的幸福感,即便有些穷苦,有出轨,还有许一乐这么一个孩子时时刻刻提醒许三观自己是绿乌龟的事实,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两个人的内心都毫无芥蒂,日子总还是跟对方过幸福,过去的事说一笔勾销,也就一笔勾销了,没人再提,也没人抓着把柄不放,好像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般的道理,大字都不识的两个人早已参透领悟了。又或者婚姻对于许三观而言,并非是忠贞不二的爱情结晶,更像是一种扶持共进的盟友关系,这一点,就像文化大革命期间许三观对被批斗成破鞋许玉兰说的那样:“你已经在水里了,这世上只有我一个人还想着救你。”
二:许三观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常常觉得,许三观类似于鲁迅笔下的阿q,却又不尽相同,同样是一种精神胜利法,通过种种虚设的理由获得心理的平衡,许三观显然更贴近于我们的身边人,他不在乎生活的好坏,但他无法容忍别人和他的生活不一样,无法忍受他受的伤害别人不曾经历,他要的就是一种低到尘埃里的体面,和绝不吃亏的小民思想。所以余华说这是一本关于平等的书,许三观不会知道平等对于人类的意义,不会知道哲学家口中关于平等的意思。这个工人认识的人不多,知道的事很少,这个人头脑简单,没有梦想,但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生活的人,每一天都不知所谓的要活着,要活下去,他所追求的平等就是和他的邻居一样,和他所认识的那些人一样。当他生活极其槽糕时,只要别人的生活同样槽糕,他就会心满意足,这种瑕疵必报以牙还牙的性格,近似于一种原始的本能。
三:《许三观》和余华其他的作品有何区别?
关于余华的创作,也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八十年代的他近似一个暴君,强逼着笔下的人物去说他想说的话,拧巴的下场便是不断书写着暴力与血腥。而转变,从《呼喊与细雨》这本书开始,到《活着》的时候,余华已经感觉到自己的意志不再强加给人物,而《许三观卖血记》呢?字字句句里,其实都能看出余华开始将目光放在了人的身上,不同的人,在同一件事上有不同的看法,在同一个时代里有着不同的活法,这种人性的差异和共通,迷住了余华,也迷住了读者。因而,《许三观卖血记》才作为了首部被外国人改编成电影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突破了国界、语言乃至文化的限制,生动的活在人们的心里。
更多推荐与交流,请关注“上官文露读书会”公众号。
他没有放弃对大儿子的爱,确实是可爱的人
从主角的行为想到了自己的生活,想到了自己的三观。
姐姐很棒
解读得过于频繁 破坏了故事完整性 有些东西听者可以自己思考的 解读放在读之前有个背景 读之后有个总结 然后再说些细节、文字我觉得可能比较好
为什么听了这个故事,我的内心没有泛起一点涟漪?前面的故事,都对我有所触动,有所感悟。而唯有这个故事,让我的内心感到平静如水,无风无浪。是因为这样的故事在生活里太司空见惯了吗?还是其它原因呢?我不得其解。
等待百年孤独
一直就在等这部小说呢
👄
背景音分贝大了点
老师的演说很有张力,这样的分析解说剧情一下子走到心里了
上官文露 回复 @CoraCJY: 这个专辑付出了很多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