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克拉玛依百里油区

【音频】克拉玛依百里油区

00:00
08:05


克拉玛依必去旅游目的地之

大自然的恩施——克拉玛依百里油区

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南起红山油田,北至乌尔禾风城全长150公里的狭长区域里,有着别致的风光,迷人的“井”色。辽阔无垠的戈壁浅滩上,映衬着蓝天白云的红色井塔在日复一日的一叩一抬之间,完成了自然对人类的一次次恩施。在这里,每一次低下头,都会再把头高高扬起的采油井架和采油机人们亲切的称作“磕头机”,这也正是人类对攫取自然资源的一种由衷的感恩吧!这里就是克拉玛依“百里油区”。

克拉玛依被誉为“新中国石油长子”、“中国石油工业的西圣地”。但很少有人知道,克拉玛依油田的诞生,并非一帆风顺。成立之初的新中国,仅有的几个石油矿区都地处西北,最大的玉门油矿的年产量只有十几万吨。没有油,汽车怎么跑?汽车跑不起来,生产出来物品怎么运出去?于是,国家按照“油在西北”的观念和当时掌握的有限资料开始向西北地区挺进。勘探队最初的勘探重点集中在陕西、甘肃一带,他们在那里钻了一批探井,但都没有发现储量可观的油田。于是,大家把目光聚焦到的祖国的最西部。

新疆独山子当时有一个矿,从清政府时代已开始土法采油。1954年,独山子油田41口井进入工业化开采阶段,产能仅为120吨/日,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对石油的需求。于是同年,以苏联专家乌瓦洛夫为队长,包括地质师张恺、实习生宋汉良、朱瑞明等共10 人,组成了地质调查队,在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黑油山——乌尔禾地区完成了地质普查,通过沥青丘、沥青脉和沥青砂岩露头等线索,发现了丰富的油苗和液体石油。

1955年10月29日,黑油山一号井完钻。次日,当下入油管用清水替出井内泥浆后,井下蛰伏了千万年的原油顺着管道喷向天空、涌进了油池……据1955年11月1日的计量结果显示,黑油山一号井5小时出油6.95吨,两天内即产油 8.1 吨。“一号井喷出工业油流了!”这个好消息通过新华社的报道传遍了祖国大江南北,振奋了党中央和全国人民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自此,从1957年到1960年,石油人先后在黑油山——乌尔禾一带发现了白碱滩高产区、百口泉油田、乌尔禾油田、红山嘴油田,共探明含油面积290平方公里,使克拉玛依油田一跃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油田。

九区是百里油区抽油机最密集、最有代表性的精华部分,驾车行驶在217国道上,你就可以在车的右侧看到密集的抽油机日夜不停的忙碌着。1956年,当第一代石油工人勘探至此,见遍地茫茫盐碱,就为这里取了“白碱滩”的名字。也是在这里,第一代石油人以“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豪迈誓言展开了勘探开发工作。他们天为被、地当床,支起蚊帐露宿戈壁,喝着带有硫化氢苦味的碱水,戴上防咬面罩防止戈壁蚊蝇,常常抱在一起抵御戈壁滩的飞沙走石……在那个年代,毫不畏惧风沙,奋力保护国家财产的感人故事笔笔皆是。新疆石油人在经历的无数次暴风洗礼中,党组织没有被“吹散”,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和工人的意志没有被“吹散”,大家为祖国献石油的决心没有“吹散”。他们坚持“石油报国”理念,以井塔为志、钻油为生,用默默无闻的英雄事迹,不断书写“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主旋律。

第一代石油人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以顽强的意志,忘我奉献,也取得了一系列战果——1958 年1月,发现乌尔禾油田;1958年4月,发现百口泉油田;1958年9月,193号井正式投产,日产原油138吨,成为克拉玛依油田第一口日产上百吨的油井。1964年,克拉玛依油田的原油产量稳步在86.45万吨的高点上,并从此开始稳步上升。到2002年12月22日,新疆油田公司的原油产量突破一千万吨大关,成为西部第一个千万吨级大油田。

上世纪90 年代,新疆油田公司提出建设数字油田,到2008年,建成了覆盖13万平方公里油区、主干带宽达1000兆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了戈壁油井工作数据实时传输。至此,中国第一个数字油田全面建成。通过数字化建设,克拉玛依油田被“装”进了计算机里。只需坐在电脑前动动鼠标,就能了解所有油井作业情况,输入数据,就能查阅半个多世纪以来油田的各类信息。

今天的克拉玛依又开始向智能化大步迈进,借助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智能化手段,油田也实现了电子巡井、实时跟踪、过程监控、智能预警等数字化管理,老油田正日益焕发出新的活力。

如今,当我们站在苍茫的盐碱地上,沐浴着晨曦中五彩的霞光;当我走过茫茫的芦苇荡,聆听着鸟鸣在天空中回响;当我们眺向远方,看一座座抽油机在大地上劳作;当我徜徉在历史的长廊,找寻油区旧时的模样……我们不禁要感恩自然的馈赠,我们也要感念老一辈石油人的青春过往。大自然赋予了我们力量,让我们寒来暑往,劈荆破浪,在这百里的油区上铸下了奋斗的丰碑,镌刻上中国石油人的光荣与梦想。(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你好,你声音和节奏感很好,欣赏你的作品,期待你的回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