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回故事中,施耐庵犯了一个糊涂!
梁山众将士受朝廷招安,前往东京汴梁,觐(jin4)见宋徽宗。施耐庵一开始说,宋江辞别济州张叔夜太守后,随身带领的是“五七百”军马。结果到了东京城,宋徽宗龙颜大悦,要搞一个宣德楼阅兵,宋江一激动,叫铁面孔目裴(pei2)宣拣选彪形大汉“五七百”人参加阅兵。
结果阅兵之后,枢密院有本奏来,说梁山“数万之众,逼城下寨”,这种前后矛盾的语言,让听众摸不着头脑,到底是“几百”还是“几万”?这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几百个兵,对于一个帝国的都城和数量众多的禁军来说,扑腾不起水花来。可是几万人就不成了,公元1629年,皇太极绕过关宁防线,杀到了北京城下,《明史》上说带着数十万人,可根据《满文老档(dang4)》这种原始资料来看,真正的满八旗不过两万多人,加上蒙古联军,也不过是四五万的样子。就这些人,在北京城下,杀死名将满桂,和袁崇焕打得难解难分,最后劫掠一番,安然退走。
所以,梁山要是能不声不响把几万人马运到京城之下,是一项十分困难的任务!
在中国古代,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地方,就是都城。这个都城,不仅仅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军事中心。正因为兼具这么多的功能,历代都城的范围都不小,汉代长安35平方公里,唐代长安84平方公里,明清的北京最多60平方公里。这么大的面积,这么长的城墙,要多少人才能守住兵临城下的敌人?根本不现实!处处是漏洞!
而且你堆那么多军队在城里,一个个都是荷尔蒙爆棚的小伙子,就好像一个个定时炸弹,说不定啥时候内讧闹事呢!
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秉承一个观念,守城不能死守。光挨打不还手,再坚固的城市也会被打破。所以,对于都城防守,重视的是防守体系的建立,也就是说,在都城之外,建立起相应的要塞与都城互相呼应,互相支援,形成拒敌于外的防守体系。
就像唐代的长安城,其实是以整个关中地区作为自己的防御体系的,东南西北四座要塞:潼关、散(san3)关、萧关、武关,是长安的四道门户。攻破其中一道门户,快马加鞭一两天,大军行动三四天,就会兵临长安城下!所以,安史之乱的时候,哥舒翰镇守的潼关被安禄山攻破,唐明皇李隆基二话不说,直接跑路,他知道长安守不住了!
不管那个朝代,都不敢把一支不属于自己控制的军队放进首都防御圈里,更何况这支军队有数万人的规模。董卓带领西凉军勤王,开启了三国战乱。北宋末年第一次东京保卫战胜利后,宋徽宗为什么那么着急解散各地赶来的勤王队伍,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啊。
那么,真有这么一支数万人的军队前来投诚的话,朝廷一般如何处理呢?最好的办法是把首领调出来,明升暗降,最后收编成朝廷自己的军队。
做得好的,就像清朝乾隆时期,土尔扈特部不远万里,回归祖国,乾隆皇帝深为感动,多次在木兰围场接见其领袖,但是依然把整个部落分成两块,进行安置。
所以说,《水浒传》里在打完方腊之后,对梁山众将的分散安置其实比较符合古代朝廷的一贯手法。至于刚招安,就把人家几万人放到东京城下,宋徽宗再糊涂,也干不出这种事儿来!
而且,从山东到汴梁,这也上千里路,你浩浩荡荡这么一大票人,说是被皇帝招安了,可谁能保正到了东京城底下你不反悔呢?那前面几十个关卡(qia3)的守将,不就成了资敌卖国了么?谁敢担起这么大的责任?所以,按照真实的历史逻辑,以梁山的级别,也就够宋江带着几十号人上京,多了,你这个黑胖子,莫非是想谋反不成!
小贴士:
本回中所谓的买市,就是在梁山上建立市场,和百姓做交易。梁山大军迁移,其实缺乏远行的军资,通过买市的形式向百姓收购一些,也可以把山寨里不用的东西卖出一部分,正好吐故纳新,方便搬家。
没得听了,,都追上了
一叶逐烟霞 回复 @黛玉风雪山神庙: 听小王子
真过去了也就夺了个鸟位了
八百里梁山中心距离汴梁只有四五百里,所以梁山和汴梁是挨着的宋江率军都能跨过汴梁冲过潼关打华州而不忧后路,去个汴梁城下不跟玩似的,反正宋军都是乌龟兵,皇帝不发话就不出来,任他宋江天南海北游
张铁林讲的真好
没那么严谨 就是一爽文
不错哦
一万变几万了。自己立个靶来打,这公知味越来越重了。
听说过分批吗
🌹
董卓进京确实造成了很多灾害。而后李傕、郭汜等接踵而起,劫持汉帝,残暴生灵。因之,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以至狼心狗行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值此国难之际,王司徒又有何作为?欲知后事如何?还请快出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