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试听】“故事部分”:圣人之志——“人生第一等事是做圣贤”

【免费试听】“故事部分”:圣人之志——“人生第一等事是做圣贤”

00:00
16:46

各位朋友大家好,上一讲我们非常简单地提到了阳明先生童年时候的几件事情,我们今天接着再往下说。



一、 十一岁以诗言志


在阳明十岁那年,他的父亲王华考取了状元,就要到北京来做官。按照古人的这个习惯,中了状元,要表达自己的孝心,所以王华把自己的父亲王伦接到北京来居住。


王阳明十一岁的时候,王伦带着他一起到北京去。他带着孙子,我想应该有几方面的考虑。一个方面,从浙江老家到北京路途遥远,带着孙子一路上可以有说有笑;也可以带孙子了解山川风物、人情物态。古人非常讲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让孙子了解世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路上也可以解闷。


我猜想第二点,爷爷王伦可能还出于另外一个考虑,因为王阳明还没有真正接受体制化的学校教育,没有正式上学。尽管王阳明已经跟随爷爷读了许多书,但如果要考取功名,还必须得上正规的学校,接受体制化的学校教育。北京是繁华之地,可以让王阳明接受更好的学校教育。我猜想这个是王伦先生的第二个想法。


路过镇江金山寺的时候,祖父王伦有一些朋友在金山寺宴请他,酒过三巡之后,大家诗兴大发。十一岁的阳明先生在旁边已经作成了诗,这些老一辈子诗还没有作出来。其中一首诗很有意思,叫做《蔽月山房》,为什么会有这首诗呢?因为当时这些老头说,他们都没有把诗作出来,旁边一个十一的孩子怎么就作出来了?是不是这个孩子原本就作过?所以现场考了他一首诗《蔽月山房》,阳明先生随口就念了四句:“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这四句非常有趣,它既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种情景,同时基本可以说它预示了阳明先生未来的成就。古人讲诗言志,从阳明先生这四句诗中,可以体会到少年阳明的一种未来指向。“山近月远觉月小”,山在我眼前、离我很近,月亮离我很远,我们就觉得山要比月亮大;可是如果有人的眼睛和天一般广阔、广大,那么“还见山小月更阔”,就一定会觉得山太小了,反而月亮更阔大。


这就是境界,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视角决定了视野,你以一种什么样的视角去观看这个对象、世界,这个对象、世界所呈现给你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在此意义上,转换视角,是实现我们不同境界的一个手段。


打个比方,庄子说我们一般人是用眼睛去看这个世界,我们看到的世界是千差万别的,有高低、大小、美丑,我们也便总是喜欢要美的、大的、高的。如果转移视角,用“道”的眼睛去观看这个世界,那么就没大没小,无高无低、无大无小、无美无丑、一切事物就其个体自身的存在来说,原本自足。这就是转换视角而达到不同境界的例子,生活的日常事例是这样,哲学也是这样。


二.长安街遇道士


阳明先生跟着爷爷到了北京后,入了一个学堂。大概十二岁的时候,某日他在长安街上走。如果按照年谱的记载,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就是在长安街上行走遇到了一个道士。他为什么会遇到这个道士呢?如果按照冯梦龙所写的《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的记载,就比较有趣。他在长安街上走,要买一个鸟又没钱,旁边的家人也不肯给他买。刚好这时来了个道士,道士掏钱买了这个鸟送给王阳明,然后说:“我现在给你看个相,你将来要记住我的话”。


道士说“须拂领,其时入圣境;须至上丹台,其时结圣胎;须至下丹田,其时圣果圆”,这是十二岁的王阳明在长安街上遇到的一个道士跟他说的。“须拂领,其时入圣境”,是指胡须长到领子这个位置,就进入圣人之境了;“须至上丹台”,是在胸口这个位置,“其时结圣胎”;“须至下丹田”,就是到丹田位置,“其时圣果圆”。


我们先不追究这三句话究竟什么意思,此事件应该是王阳明和道教的最初结缘。阳明先生一生和佛教、道教有非常多的交往和接触。他五岁时就遇到了和尚,因为和尚的说法,他爷爷给他改了名;八、九岁时,跟着父亲王华到海盐,也接触了佛教。他接触佛教比接触道教要早。


他这一辈子和佛道交往是非常多的。阳明先生曾经自己说过一句话:“我自幼笃志二氏”。说我从幼年时候开始,就笃信佛教、道教之学,并认为儒学是不足学的,这看起来都是有事实作为根据的。


三.人生第一等事


他上了学之后,我们从史料的记载可以看到,学校所教的东西,对十二岁的王阳明来讲已经熟得不能再熟了,他也不算是一个好学生,用今天的观点去看,他不是一个十分听话的学生,有时候还比较顽皮。有一天在学堂里头,王阳明突然问先生,何为人生的头等大事?我为什么要好好读书?什么是人生头等大事?


老师告诉他,读书、登第、做状元,最好像乃父王华那样,成为状元,那是人生头等大事。王阳明看了看先生怀疑地说,读书、登第,这恐怕不能算是头等大事。老师问他,那你说什么是头等大事?王阳明说,读书做圣贤,那应当算是头等大事。正在说这话时,他的父亲王华先生刚好从学堂走过,笑着对他说,你还想做圣人?


凡讲阳明先生生活事迹的人都会提到他这件事情。十二岁的阳明先生所说的,读书做圣人是头等大事,我们不能等闲视之,不能把它简单地当做一个少年人的随口一说,不是这样。后来刘宗周先生也记录了一件事情,阳明先生头天讲,我读书要做圣人,读书登第不算头等大事。第二天,他的那些玩伴又来找他。王阳明就非常认真地对他们讲:“我不跟你们玩了,从今天开始我要做圣人了。”可以看出,王阳明是认真的,他立即把读书做圣人的理念观点落实到行动。第二天他的同伴们来找他一起玩,他就不跟他们一起玩了。


四.“立志”之于人生的意义


十二岁时说读书做圣人,这就是少年立志。阳明先生后来不断地谈到立志的问题,比如说他在龙场悟道之后,他在龙场讲学,他教学生的第一条也是立志。他经常表达的一个意思是:“一个人在自己一生当中有没有成就,就取决于他有没有志向,志向的建立不一定能够完全达成那个志向;但是反回去看,凡有成就的人皆是有志的人,人生的成就实际上就是他的志向的实现。”在这个意义上,什么志都不立必然是一事无成。


什么叫做志?心之所在谓之志,心在哪里,我们的志就在哪里。如果仔细地反观一下我们自身,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心身统一的,我们内在的一种观点、精神、心灵状态,一定会通过我们现实的行动、活动来体现出来。心在哪里,行动一定会跟着往哪个地方去,我们人的日常生活、人本身的生命结构、生命状态就是这样。所以志不立,事必不成。


如果稍微抽象和宽泛一点谈,建立一个志向就好比是为人生建立了一个坐标原点。有了这个原点,我们才有可能四个维度无限伸展,最后都返回于这个原点;没有这个原点,我们不可能有真正人生事业的无限拓展。


不仅仅学圣人要立志呢,任何事情都要立志。哪怕出家做和尚,第一件干的事情也是立志。有人说和尚都看破红尘了,还要立什么志?发四弘誓愿,不就是立志吗?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数誓愿断、法门无尽誓愿学等等,这不是立志吗?


如果按照天台宗天台大师的说法,首先是要发大心,然后才可能修大行,然后才可能感大果……归大处。发大心便是此后一系列行动的前提和基础,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样。所以阳明先生十二岁立志,就是为他个人此后全部的生命道路建立了一个坐标体系原点。他此后的全部生命活动,也只不过是他圣人之志的实现。


从今天来看,阳明先生十二岁立志这个事情,对我们应有所启发。不论是从事什么行当,对自己的未来有无期待,就取决于你的心之所在。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addme

    应该免费传播,现在很多人心理都有问题。

    三智传习塾 回复 @addme: 嗯,阳明心学的弘扬需要我们共同一步一步的来,最终一定要让它一点一点的走向大众,走向民间,唤醒世道人心,哪怕是一点点。唤醒良知、真学实修。谢谢您的支持。

  • 大民_pc

    阳明生平应该免费,传播发扬国学是学者的责任,历史是我们共同的,思想精髓可以收费,就是第一部分免费,后两部分收费是合理的。

    会飞的猫毛 回复 @大民_pc: 鹏程万里你从经济角度来分析这件事情没什么错 可是要是大学精品课堂进教室收门票你还会听吗。知识收费啊。那我们还怎么上大学。以你的理论就是小学教育应该收费。是吗。知识嘛就应该收费。那会制造多少没有文化上不起学的人。既然提高国民素质那么这个课程应该是免费或者放在VIP里适当收费。这样才比较合理。

  • 道隐无名_4o

    为什么要钱啊?好喜欢王阳明,关于他的书大部分看过,今天想听听说书,。。。。没钱😭听后面的,只能试听

    屿花园 回复 @青涩旋律: 滚你坛子切!傻痹

  • PandorasBox_uG

    听过董平教授的公开课,讲的很好

    13950646968stv 回复 @三智传习塾: 请问有没有出书?

  • 沈治岑

    主播分析的不错,免费能够给到更多人改变,从而真正的达到主播传递王阳明心学的意义。

  • 1580021nozi

    阳明先生的生平应该免费试听,让国人了解先生的历史事迹

  • 我是个小哈迷

    能不能适当收费,不要太多,有利于推广王老先生的思想。

  • 汇总表

    讲得真好。

    听友98380675 回复 @屿花园: 6

  • 听友409138225

    为什么要钱啊?很喜欢王阳明、这是营销还是套路

  • Negentropy2022

    谢谢老师,讲的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