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第一集: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第一集: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00:00
12:14

书友,你好,欢迎来到非凡精读馆,我是徐英瑾,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这本书,题目叫《批判性思维》。


为什么我要讲《批判性思维》这本书呢?不得不承认,我们面对的这个世界是一个缺乏理性的世界,我们需要具有合理的思维方式,变成一个理性的人。那么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做一个理性的人呢?因为如果你不做理性的人会有一些麻烦,你会在不同的地方掉到不同的坑里去。


比如我举几个例子,来看看大家会掉到哪些坑里。网络上有这么多的这种信息。这些信息靠谱不靠谱呢?你不能把自己宝贵的时间、精力,特别是金钱,花费到那些不值当的地方上去。


哪一些话是谣言,哪些话信息是靠谱的,对于这些问题的判断,会影响你对于整个社会的走向、大趋势的判断,所以你也要需要有一个理性的头脑来加以鉴别。


另外一点就是在日常的工作当中,你要提出一个议案或者是一个方案,这个方案要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赞同,你就得摆事实讲道理,让他们赞同你。“摆事实讲道理”这六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你就需要批判性思维了。


这本书在美国是属于一种通识教育的教材,也就是说不管学什么科系的同学,都要通过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来提高自己的理性推理能力,这样要在生活中也能够绕开那些坑。


一、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这个题目叫“批判性思维”,这特别需要解释。一提到“批判”这个词就容易误解了,以为是在否定你,要攻击你,那么批判这个词,首先,批判的对象不是针对人;第二,它也并不一定意味着要否定。


批判的含义是什么呢?批判是指内部梳理和外部划界。

内部梳理就是指,我要批判的对象,它有几个门类,我怎么条分缕析把它分清楚。这就类似于,我站在荀彧的立场上分析《三国演义》里面蜀汉阵营,我就会说,主公,在蜀汉阵营里面,张飞的特点是什么,赵云的特点是什么,刘备的特点是什么,诸葛亮的缺点是什么,优点是什么,我分析给他听,这就叫内部梳理。对方有什么本事,你一样一样罗列出来,这不是否定的意思。


那么第二个就是外部划界,外部划界就是指每个能力都有自己的边界。关羽、刘备、张飞他们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他们的能力上限是什么,能力下限是什么,我都给你梳理清楚了。这两个工作做完了,我就完成了批判了。


批判性思维就是要对思维本身进行批判,我们要确定思维能够触及到的领域是什么,思维的上限和下限是什么,什么是好的思维,什么是坏的思维,哪些思维是符合规范的,哪些思维是不符合规范的,也就是说要为思维立法。


批判性思维能够带给你什么好处呢?它的好处就是指,你有一种一般性的思维推理的能力,你能够灵活地使用你手头的工具,知道这种工具有很多可能的别的玩法,这样你的思维就会比别人更加通透,这是你所能够得到的一个优势。


现在我们讲下面一个话题:什么叫思想?

为什么要讲思想呢?因为批判性思维是要对思想进行评估,所以思想作为我们的评估对象,就要讲清楚它到底是什么东西了,那么讲到思想,我们一定要区分思想的主观面和客观面,这也就是主观判断和客观判断之间的差别了。


比如有一些属于主观的判断,我们都听说过一个成语叫邻人偷斧,自己家里面丢了一把斧子,然后看邻居不顺眼,怎么看都觉得邻居是小偷,然后过了几天,发现这把斧子就在自己的床底下,知道错怪邻居了,然后怎么看都觉得邻居是个老实人。这也就是说,当你怀疑邻居是偷你斧子的人的时候,这仅仅是一种主观的判断,你没有客观的依据。


但如果真的丢了一个什么东西,警方去调了小区的监控录像,的确发现你家的邻居潜入了你家,然后把东西拿出来了,那么这个录像是可以作为一个呈堂证供的,这种情况就不是你的主观判断,而是客观的判断。


所以要对思想进行分析和鉴别之前,首先要搞清楚你说的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思想有两面,主观判断和客观判断,主观判断无非就是你个人的观点,客观判断是有事实依据的,讲到这里,我们就要讲论证这个概念了。


为什么要讲论证这样一个概念?道理非常简单,几乎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讲的这些事情是有主观偏见的,他总是要把偏见包装成客观的判断。那事情就很麻烦了。那我们一般的公众又怎么能够鉴别其中哪些信息是主观偏见,哪些是客观判断呢?这就需要有一个思维鉴别的工具,这个工具是什么呢?要做论证,看看这个结论是不是经得起论证的检验和推敲。


那一个得到论证支持的结论是不是一定就是正确的呢?我个人认为,保不齐也是错的,因为我们人类知识的总体能力是有限的,保不齐我们现在对于某个问题的认识就达到这个水平,即使做了很好的一个论证,结论在过去几百年都认为是真的,但未来就被认为是错的。但是大家要记住,如果它经不起论证的考验,它肯定就是错的,同时经过论证考验的事项,尽管它不一定是真的,但是它真的概率会比较高。


那么论证到底是什么呢?我打个比方,论证就好像是一个旅程,这个旅程有它的起点和终点,它起点是什么呢?就是你貌似获得的那些现象性的材料,然后通过一步一步的理性推理,你要得到一个相对确实性的结论,这个结论更多是反映事物的本质,而不仅仅是事物的现象。你完成这样一个过程最大的目的,就是把我们所关心的事实最大程度地呈现出来,但是在这个呈现的过程中,因为它的推理步骤必须是可检验的,是能够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同的,所以你得出论证的过程,也就是争取最大程度的共识的过程。


比如在法庭上,有这样的一个对话:

“证人A你怎么知道犯罪嫌疑人是七点钟进入被害人房间的?这是你的一种主观的一种臆测,还是有一些客观的依据呢?”

那么证人说:“法官大人。实际上在犯罪嫌疑人刚刚进入被害人房间的时候,我正好在看《新闻联播》,尽管这个时候我并没有看表。”


法官说:“这好像是一个理由,我可以接受你这个想法。”

这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你至少要给出一个说法,来支持你刚才的信念。

好,那么现在我们关于什么是论证,好像已经有点模模糊糊的印象了,下面我们就讲什么不是论证。


1.把结论当成观点

第一就是把结论本身当成是论证,这就犯了一个循环论证的错误了。比如我说张三肯定不是罪犯,那你要给出一个论证,证明张三不是个罪犯,他说张三是一个纯洁无辜的人,既然他是一个纯洁无辜的人,他就不会犯罪。那这个论证就不是论证了,因为你的结论就是要证明张三是一个纯洁无辜的人,然后你说因为张三是个纯洁无辜的人,所以结论他是个纯洁无辜的人。


这是循环论证,循环论证有时候会逃过我们的法眼,是因为有些人玩近义词的游戏,他把“无辜”换成“纯洁”,或者把“纯洁”换成“没有犯罪记录”。


或者换一个外来词来说,换成日语、葡萄牙语,但说的是一个意思,所以它不能作为一个论证的根据。


2.有诗为证

第二个叫有诗为证,中国古典小说里面经常出现,有诗为证是很奇怪的事情,因为诗本身就是小说作者写出来的,它能证明什么呢?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如果有人证明项羽和虞姬之间有真挚的爱情,那证据是什么呢?项羽和虞姬两个人绝别之前,项羽为虞姬写诀别诗。这个诗的根据在哪里?根据《史记》的记载。但是《史记》谁写的呢?是司马迁。那司马迁怎么知道项羽和虞姬在绝别的时间做了这个诗,他当时在场吗?他不在场,因为当时司马迁还没有出生。那么有什么人当时在场,并且以后活下来了,还把这个信息传给了司马迁呢?也没有任何文献的证明。所以诗的出现,十有八九只是一种文人的臆想,它有时候是不能够支持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的真实性的。当然某些情况下,如果你真的能够证明这首诗是某某人写的,的确是在那个时候写的,也许能够作为证据。不过你要证明这一点,就要经过非常严格的文献学考据了,没有考据的步骤,是不能这么做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