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井底之蛙的寓言。
这个寓言谁说的?是魏牟说的;他跟谁谈的问题?是公孙龙。我们以前提过跟庄子同一个时代,他的一个朋友叫惠施,惠施属于名家。一般谈到名家的时候,两位代表就是惠施跟公孙龙。公孙龙的年代比庄子晚了大约50年,所以这恐怕是庄子的后学,特地来比较一下庄子跟公孙龙子到底有什么样的差异。说话的这个魏牟是魏国的公子:中山公子牟。将来还会再出现。
在这〈秋水〉篇的第11章、第12章,两章连起来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基本上就是魏牟告诉公孙龙说:“你跟庄子比起来的话,是什么情况?”所谓的井底之蛙,在原文称做“埳井之蛙”:就是小小的水井里面的一只青蛙。用这个来描写公孙龙,把庄子比喻为“东海之鳖”:东海来了一只大海龟。后面还有很多相关的成语都非常的生动。
我们现在就看庄子怎么写的,原文是这样说的。
“公孙龙问魏牟说:“我从小就学习先王之道,长大后又明白仁义的行为。我能把事物的同与异混合为一,把一物的坚硬与白色分离为二。把不对的说成对,把不可的说成可。为难百家的知识,驳倒众人的辩论,我自以为是最通达事理的人了。现在我听到庄子的言论,怪异得使我感觉茫茫然。不知道是我的辩论比不上他,还是我的智力不像他这么好?现在我张口不知道该说什么,所以想请教你这是什么道理。”
魏牟靠着桌子长叹一声,仰天大笑说:“你难道没有听过坎井之蛙的故事吗?浅井里的一只青蛙对东海来的大鳖说:『我真快乐呀!我一出来就可以在水井栏杆上跳跃,一回去就可以靠着破砖边上休息。跳到水里,水就接住我的双臂,托起我的两腮;踩在泥上,泥就淹没我的双脚,盖过我的脚背。回头看看井里的赤虫、螃蟹与蝌蚪,没有谁比得上我。再说,能够独占一坑水而盘踞一口浅井的快乐,这也算是最大的了。先生何不就请进来看看呢?』
东海的大鳖左脚还没有踏进井里,右脚膝盖就已经被绊住了。于是牠摇晃地退后几步,告诉青蛙大海那边的情形。牠说:『一千里的距离,不足以形容它的大;八千尺的高度,不足以说尽它的深。夏朝大禹的时候,十年有九年水灾,而海面并没有因此上升;商汤的时候,八年有七年旱灾,而水位并没有因此下降。不随着时间长短而有所改变,不因为水量多少而有所增减。这也是东海带给我的大快乐啊!』坎井之蛙听了之后,显得神色惊慌,尴尬地不知所措。
这是第一段,换句话说魏牟很了解庄子,对公孙龙也有一定的认识。公孙龙可以代表一般的学者,从小学习先王的道理,也懂得仁义怎么回事。为了辩论的需要,就是常常说的:什么叫做同跟异?什么是坚跟白?都可以加以区分。让所有人都觉得看到公孙龙子,反正辩不过他,什么是是非、真理都谈不上了!
魏牟继续说,下一段更是精采了。
““再说,你的智力不能了解是非的究竟,而想看清楚庄子的言论,这就好像让蚊子去背一座山,让马蚿去渡一条河一样,必定是无法胜任的。并且,你的智力不能体会最高妙的言论,却得意于一时的口舌之利,这不正是坎井之蛙吗?
庄子正在下抵黄泉而上登苍天,没有南北之分,全面获得解脱,进入高深莫测之境;没有东西之分,出于玄远幽深之处,回归万物相通的大道。你还琐琐碎碎地想要用察考与辩论来探求,这简直就是用竹管去观察天,用锥子去测量地,不是太渺小了吗?
你回去吧!你难道没有听过燕国寿陵的少年,去你们赵国邯郸学走路的故事吗?他没有学会别人的走路本事,又忘记了自己原来的走法,结果只好爬着回家。现在你还不走开,就会忘记你原有的技能,失去你本来的专长了。”公孙龙张口结舌无法作声,慌慌张张地离开了。”
这里面用很多比喻,实在是非常生动。我们现在还常常在说“邯郸学步”。邯郸是赵国的首都,赵国在地理上最靠近北方,跟游牧民族接触,所以他们也都是学习胡人骑射,走路的时候也都是雄壮威武。而燕国寿陵的少年,想去邯郸学他们怎么走路比较神气,结果没有学会别人的本事,又忘记了自己原来的走法,只好爬着回家。
这是相当生动的一个比喻,等于提醒公孙龙:你就安于你那小小的成就吧!不要随便跟庄子相比,庄子可以超越南北之分,东西之分;可以抵达苍天下抵黄泉,全面获得解脱,最后可以回归到万物相通的大道。
不像你公孙龙,只在人间,只在学者里面,利用一些小小的辩才(〈齐物论2.6;2.8〉),一天到晚讲坚白石怎么回事;这个同跟异,指跟物有什么关系?搞这些小小的逻辑辩论,就算赢了又怎样?你完全没有体会到人的生命可以往什么样的境界提升,也没有去修练自己身心方面,最后抵达精神上超脱逍遥的境界。
在这里,看到很多成语,从前面的第11章“埳井之蛙”,我们说“井底之蛙”。到后面的第12章:你这样的情况是“用管闚天”、“用锥指地”。“管”跟“锥”都是很小的一个观察的方法、指涉的方法。用“管”来看天,怎么可能看到天的全貌;用“锥”来指地,只能指到那一点。怎么能够分辨地是如何广大的呢?等于是你这个格局小到难以想像。
而庄子是道家,他可以推到万物的来源跟归宿,能体验到“道”,让人的生命好像一滴水回到大海里面一样。前面提到“埳井之蛙”,在那个小小的水井里面,以为可以称王称霸,自得其乐了!但是,跟东海来的大鳖一比之下,才发现“海”是什么情况。
我们听到这两段的描述:让蚊子去背一座山,让马蚿去渡一条河一样。事实上“使蚊负山”,让蚊子去背一座山是第二次出现。在前面〈应帝王7.2〉篇里面谈到怎么样治理天下,也说:让蚊子背负一座山。其实,何必那么麻烦呢?顺其自然,通通搞定!
我们在《庄子》书里面,反反覆覆的看到道家思想的境界,不是一般人间的学者可以想像的,所以在这里还要再分辨一次。除了道家之外,其他古代的学派,都是在人的世界,希望找到解决的方法。结果可能是治丝益棼,越弄越复杂越乱。而道家跳开这一切,设法找到人类跟自然界共同的来源跟归宿。这一跳开,整个境界就完全不同了。我们虽然达不到那样的境界,也可以心向往之,慢慢地向庄子学习。
在〈秋水〉篇的这两章里面,我们看到了庄子跟公孙龙的对照。公孙龙是名家,在人间有他一定的成就跟他的能力。但是在庄子看来,格局还是有限的。
下一集的主题是:庄子实在不想做官。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人在有欲望之时,局限也随之而来。恬淡静谧修炼自己。谢谢老师
世间的名家辩才如“坎井之蛙”在小水坑里自鸣得意地鼓噪,与东海之鳖所知道的深不可测“大海”里的境界,是没有办法可以比喻的。
谦卑的心面对《庄子》至高境界,感激老师精妙解读。惭愧对庄子连最浅薄的认知也未着边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