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后传】7.在太古和中世,良医也是良相

【黄帝内经后传】7.在太古和中世,良医也是良相

00:00
08:12

“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鹊、秦和,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
太古有岐伯、俞拊。
这两个人我们太熟悉了,岐伯是黄帝的老师。黄帝跟巴蜀联姻,娶了西陵峡西陵氏的女子嫘祖,嫘祖有个陪嫁的大臣,这个人就是岐伯。还有一种说法,甘肃庆阳当地出了这么一个人—岐伯,不光谈玄论道,还落实到各种治病救人的方法中。
俞跗我们很熟悉了,我在《徐文兵讲黄帝内经前传》中提到扁鹊想救虢国太子,在宫阙门口跟中庶子理论了半天,中庶子说:“你又不是俞跗。”
(上古有个医家叫俞跗,他不用汤液疗理,不用针石,直接移精变气,把这个人的病移到动物、草木身上。人得病了,他可以“搦髓脑”“湔浣肠胃”,打开肚皮把肠子洗一遍又放回去,由此可知俞跗有多厉害。)

站在汉朝的立场来说,黄帝所在的时代就是太古;站在黄帝的立场来说,伏羲、女娲所在的时代就是太古—基本上都是相隔两千年左右。
中世有扁鹊、秦和。
中世就是春秋战国的时候,与汉朝相隔的时间也就几百年,出了个扁鹊—《徐文兵讲黄帝内经前传》里多次提到扁鹊。还有一个人叫秦和,秦和是秦国的名医,史书上记载,秦国有两个名医,一个叫医缓,一个叫医和,连起来叫“缓和”,名字起得真好,他们都是黄帝学派的传承人。

近世有哪些名医呢?后面说了这句话—先不说近世有谁,他们在干什么,“盖论病以及国”,他们开始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然后“原诊以知政”,通过诊断君王身体上出现的问题,继而探知他在治理国家方面哪儿出了问题。
多说一句,以前我在上大学的时候看过一本书,叫《病夫治国》。这本书是说当一个病态的人掌握了更大的权力以后,他会在病态生理的基础上,产生一种病态的心理。作为一个凡夫俗子,你有什么病态心理无所谓。但对一个显赫人物来说,掌握国家军队的重器,如果制定了错误的决策,就会祸及千千万万的人。
从中国古代道家思想一脉相承的伦理、逻辑上来看,都希望是一个正常人治理国家。正常人的周围都是同气相求,他会聚集一批正常的人,这样,一个团队就偏于政治清明;而一个病态的人则会“亲小人,远贤臣”,
诸葛亮劝刘禅时就是这么说的,劝他跟谁接触,远离谁谁谁。
因此,太古和中世的名医,除了治疗身体,还要调节心理,不仅为良医,而且要以良相的身份议论国政。

“汉兴有仓公,今其技术晻昧,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
接下来说一下近世有哪些名医。
汉兴有仓公。
汉朝初年,汉文帝的时候出现了仓公淳于意。
今其技术晻昧。
什么是“技术晻昧” ?第一,汉文帝多次下诏,向仓公淳于意询问他学了哪些书,是怎么学的。淳于意肯定会把他学的这些书都向朝廷捐一份。但学习中医有个最大的问题—光学没用,就是把那套书给了你,也不见得有用。为什么呢?
中医里有很多要通过修和习才能得到的东西。也就是说,通过修身、修心,把你变成一个相对正常的人,然后你才能理解书本上讲的东西。因为中医的很多东西不是靠指标,而是靠感觉。作为一个麻木迟钝,甚至有病态感觉的人,想理解中医很难。
第二是习,习就是见习、实习、练习,把你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践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来都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习一定要有老师的引导。技和术的东西,光看书没有用。
从汉兴到西汉末年的两百一十年里,
“技术晻昧”,这些技术都失传了,不明确了。
中国古代没有专利技术的保护,人们都把技术藏着掖着,不愿意传给别人,甚至不愿意示人,觉得自己传出去会惹灾祸。所以,西汉末年的李柱国在这里感叹了一句:
“今其技术晻昧,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

李柱国把有关中医方面的书分成了四类:第一类叫医经,医经是高大上的高屋建瓴,像中医的理论;第二类叫经方,具体讲本草和方剂的使用;第三类叫房中,讲性生活的保健,预防性生活不当造成的伤害,以及通过正确的、有度的性生活,达到一种养生、保健、通神的目的;第四类是修道成仙,就是神仙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道家协会主席陈撄宁想把道家的这些东西世俗化,为普罗大众所接受。他提出了一个词—仙学
(修仙的学问)。神和仙不一样,神是创造万物的、无形无象的存在;仙是人,他们通过修仙祛除疾病,尽其天年,甚至能有一些超然物外的神通,这叫仙学。
《方技略》大概讲的就是这些内容。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清风_ofj

    天才,天生之才……

  • 沐晨乐曦

    在太古和中世,良医也是医相。

  • 家家1111

    每天提升一点点

  • dodo明镜台

    打开了一扇大门

  • 溪绕画亭

    说的太对了

  • 模特元

    《病夫治囯》